![]()
明年福建体育中考的变化
已经官宣
福建省教育厅近日发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若干措施》(简称《若干措施》),优化中考体育评价,是其中一项。
《若干措施》还指出,将指导支持教育部中考改革试点厦门市、泉州市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体育中考改革。
有人问
厦门还要进行体育中考改革
那么,明年厦门体育中考怎么考?
《厦门日报》采访了厦门市教育局,市教育局表示,目前厦门体育中考没有大改革,就是按照省教育厅发布的优化措施。
具体的变化是:
1
笔试不考了。
2
笔试的四分调整到“三大球”(篮球、排球和足球)。
3
“三大球”之前是教育局抽签决定当年考哪个,现在是学生自选。
课间活动将延长到15分钟?
《若干措施》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课间活动时间延长至15分钟。
厦门教育主管部门的回复是:目前还没有实施的时间表。
课间活动时间原本是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后,最大问题是:在上午放学时间不变的前提下,多出的时间要向谁要?如果为了延长课间时间而推迟上午放学时间,似乎也得不偿失。
因此也有人认为,只要能保证10分钟的课间活动时间,比延长更重要;但是,也有人认为,延长课间活动时间是有道理——现在的课间活动时间,即使没有被占用,但基本上都有上课预备时间,剩余的课间活动并没有多少时间。
今天,我们为您解读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若干措施》
当然,最重要的是落实
保证体育活动时间
每天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
全面落实全省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2小时”可由体育课、课间活动和课后服务中的体育锻炼等时间组成,
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
对于当天没有体育课的学生,学校要于课后统筹安排不低于1小时的体育锻炼。
各中小学每天至少安排一次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课间活动时间延长至15分钟,各学科教师要按时上下课,不得“拖堂”或以其他方式挤占学生课间活动时间。
各地各校要将体育类活动课程作为课后服务基本的、必备的形式之一。
各校要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科学优化课程编排,实现文化课程和体育活动之间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充分保障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长。
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
体育课要有合理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
按照“教会、勤练、常赛”要求,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注重运动技能学习和实践练习,保证体育课合理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
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探索走班制、大单元以及体育课与课外活动灵活贯通的教学模式,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体现连续性、进阶性、选择性。
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法,打造学生更加喜爱、更有质效的体育课。
配齐配强体育师资
引进退役运动员和退伍军人
各地结合实际,按照不高于班师比小学5:1、初中6:1、高中8:1的标准配备体育专任教师。可采取辖区内“走教”、返聘一批优秀退休体育教师、引进一批取得教师资格证的优秀退役运动员和优秀退伍军人等多种方式,有效解决因体育课时增加而导致的体育教师配备不足问题。
支持高校与各地教育部门合作开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助教助训。
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购买特色课程服务、与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合作等方式,向学校提供高水平体育课后服务和教练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体育教学活动需要。
优化中考体育评价
详情戳链接→“姚明”不要苦练足球和排球了!明年福建中考体育三大改变!解读和评分标准来了
培育学校体育特色
每所学校要有1项特色项目
重点办好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项目,支持开展棒垒球等闽台特色体育项目合作,推广普及具有福建特色的民族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项目,每所学校至少发展1项特色体育项目,有条件的学校建设运动队。
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落实好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政策,推动“体校+传统特色校”共建,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小学、初中、高中按运动项目“一条龙”贯通培养的人才体系,构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推动校园足球发展
足球课时不低于体育总课时的三分之一
各地中小学要把足球作为体育课教学内容,并纳入课后服务。
强化教学、师资、场地、竞赛、经费等方面保障,确保足球课时不低于体育课总课时的1/3,每年开展校内班级联赛,至少有1名专职足球教师或中国足协D级及以上资质教练员,至少有1块可供教学训练的足球场地。
完善校园足球人才招生政策,落实好“市队校办”等政策,允许青少年球员在升学录取时同城跨学区合理流动。
完善体育场地设施
“上天入地”建运动场
推进学校体育场馆标准化建设,配足配好体育器材设备。充分扩容和挖潜校内体育活动空间,灵活运用“上天入地”等方式,开发天台、走廊、架空层、墙面、地面、教室空间等校内“金边银角”,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建设“微运动场”,打造人人、处处、时时可及的运动空间。
学校可通过走班选课、优化课程编排等方式,错时高效利用学校体育教学场地,最大程度提高场地利用率。
鼓励各地探索建立片区学校间,学校与社区体育场馆、公共文体设施的合作共享机制,拓展学生体育活动空间。
开展校园体育竞赛
每年都要举办运动会
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育人”理念,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广泛开展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比赛,通过“主客场”“邀请赛”等形式组织校际比赛,推动校园体育竞赛活动全员化、常态化、品牌化发展。
完善“省市县校班”竞赛体系,市级每年举办单项竞赛或综合性运动会,各县(市、区)每年至少举办1次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各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1次全员参与的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确保每个学生每学年至少参加1次校级以上体育竞赛活动。
强化运动风险防控
探索运动意外伤害险
各地各校应建立健全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范机制,制定并严格落实体育教学、体育活动及体育训练安全防范措施,做好特异体质、特定疾病以及其他不适合参加体育运动等类型学生的筛查,强化学校体育场馆和器材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保障学生活动安全。
加强体育赛事安全管理,探索建立学校体育运动意外伤害综合保险机制。
加强学校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等急救设备配备,大力推动学校急救教育,强化师生应急救护培训。
加强学生体质监测
公布体质、视力监测结果
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各地结合实际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抽查复核工作机制,确保数据真实反映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动态掌握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定期对学生体重超标、视力不良等情况进行分析、预警和有针对性的精准干预。
学校要按年级、班级、性别等不同类别在校内公布学生体质健康、视力监测总体结果,并将每个学生的监测结果及时告知家长。
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校领导、体育教师及班主任考核评价,纳入学校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
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
要为学生运动后提供及时更衣便利条件
各地要以学生体质健康为突破口强化“五育”并举,让“身上有汗、眼里有光”成为常态。
学校、家庭应积极做好后勤保障,为学生运动后及时更衣、清洁提供便利条件。
用好社会育人资源,支持社会体育机构向中小学生提供公益性体育锻炼服务,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发展学校体育,多渠道增加学校体育投入。
推动数智赋能学校体育
体育课引入智能穿戴设备等技术
积极推广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赋能学校体育教学、训练、评价与管理各环节。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建设智慧体育课堂与平台,探索应用智能穿戴设备、运动影像分析等技术,实现对运动负荷和动作规范的实时监测和个性化指导,提升教学精准性。
探索构建学生体质健康数字档案,实现常态监测、动态评估与个性化运动干预,推动体育评价由结果导向向过程导向转变。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文字:佘峥 综合福建教育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