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扬州西湖镇曹庄的某处房地产工地上,工人们正在赶工期施工,在推倒一户农户自家垒砌的猪圈后,有人发现在一堆石料里混着些奇怪的砖头。
因为附近一带有不少老民房,这样的砖块大家之前也挖到过,工人们就当是些老旧的建筑材料,没有在意。
但这次不一样,随着施工的进行,这些砖头越挖越多,工人们担心下方有什么建筑存在,为安全起见找来了工地上的负责人来查看。
工程队的负责人发现这些砖石造型特别,年代久远有点像是文物,于是让大家先停工然后将情况上报。
殊不知接下来的发现,会让一个千年谜案真相大白。
![]()
工地惊现古墓
曹庄的一处工地似乎挖到了古墓?
得到这个消息后,考古学家们很快来到了现场,经过仔细勘测,确认下方存在两座古墓,年代大约在隋末唐初。
因为施工已经将墓室上方挖坏,考古团队在获得批准后开始进行抢救性挖掘。
经过测量,一号墓室的规模不太大,属于方形的砖室墓,通长不过25米,左右的耳室宽8米多,整体施工质量一般,甚至有些粗糙,似乎是短期内赶工完成。
这个规模的墓葬大概率埋的是哪个殷实人家或者是哪个小官员。
但考古队注意到一个细节:墓室使用的砖块,与被发现的隋朝江都宫城的用砖是一样的。
带些许的疑惑,考古工作开始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而经过考古人员的挖掘和清理,出土的文物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
一号墓穴虽然不大,但被精心分隔成了五个部分,除了主墓室外,有着完整的耳室、甬道和墓道结构。
在主墓室,考古人员发现了4个鎏金铜铺首,铺首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门饰,通常是兽首衔环的造型,寓意以此驱邪避灾。
但这几个铺首很不寻常,不仅是通体鎏金,极其华贵。
尺寸也比一般的门饰铺首大出一倍,兽面的直径足有26cm,明显不是普通官民可以使用的。
发现鎏金铺首,就相当于推开了陵墓的大门,而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更多超出墓室规格的国宝级陪葬品被逐一发现。
在墓中的淤泥之下,十三环金镶玉蹀躞带露出了光泽,蹀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到隋唐时已经是很常见的一种“腰带”。
![]()
通常蹀躞由13块带板相连而成,非常像现在的皮带,这些板上还有小勾可以挂一些小物件,比如香囊、荷包等。
大多数的蹀躞带都是用铜、铁打造,高级点的用金、银和犀,最高规制的才是用玉,这种镶金的玉蹀躞更是稀世珍宝,上一条是在南北时期的孝武帝墓中发现的。
帝王级别的物品出现在这个普通的墓室中,这一条十三环金镶玉蹀躞带会不会是隋唐哪位皇帝给墓主人的赏赐呢?
还没琢磨清楚这个问题,接着就在古墓的东、西两侧耳室中出土了大量陶俑,造型各异,特征明显,个个都栩栩如生,工艺精湛。
陶俑有的身穿宽袖衣,下着曳地裳,是文官打扮;有的则身披铠甲,姿态威严,正是武将和骑兵。
![]()
陪葬品展现的正是中国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
陶俑则能反映墓主人生前的官职、功绩和生活状况,眼下这些陶俑非常像朝廷之上的文武百官。
敢用这些做为随葬品的肯定不是一般的官员,至少是皇族或是皇帝本人。
可如果真是这样显贵的身份,那整个墓葬的规模又显得很矛盾,要知道古代的丧葬礼制非常完善和严格,不符合身份的墓葬极少出现,除非是发生了什么秘史。
为了尽快确认墓主人身份,大家四下寻找墓志铭,当找到那个关键的石灰岩质的石块后,有大部分已经严重风化,但幸好右上方的刻字依旧完好。
![]()
可看清上面的内容后,众人却大惊失色,只见墓志铭首行清晰刻着:隨故炀帝墓志。
带着疑惑和不可置信,大家继续查看墓志铭,后面写到隋炀帝驾崩时间为大业十四年,出葬地点是扬州的流珠堂···这都与史料记载相吻合。
这竟然是隋炀帝杨广的墓葬?
这个寒酸的小墓室里安葬的居然是大名鼎鼎的隋炀帝!
发现一座帝王陵可是重大发现,可众人心里的疑云却一点没少。
如果眼下这个也是隋炀帝墓,那这就是国内第四个隋炀帝杨广“陵墓”了···
![]()
真假陵墓之谜
做为隋文帝杨坚的二儿子,杨广备受父亲喜爱,又极其聪慧,杨坚刚当上开国皇帝后,13岁的杨广就被封为晋王。
十年后,杨广进封太尉,接着又去江南走马上任做扬州总管,后来搭档兄弟杨素平定叛乱,屡立功绩。
仁寿四年的七月,隋文帝驾崩,杨广登基号隋炀帝,改年号为大业,可见他想要立下丰功伟绩的野心。
杨广即位不久就开始了几项大工程,比如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他十分重视教育,提倡“君民建国,教学为先”并开创使用科举制度选拔国家人才。
隋朝时期还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医学院”-太医署,还在国子监中设立了“算学博士”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和教育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
但同时,杨广的奢侈、暴虐和荒淫无度的性格问题,也为当时的百姓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为长治久安,他强化了“常平仓制度”,由中央出资修粮仓,然后从农户那里强制征收粮食,做为饥荒时候的储备。
虽然出发点很好,可手段极端且管理不当,申请开仓的流程十分繁琐,从地方到朝廷批准耽误很多时间,本来的“利民”就成了“害民”。
他还滥用民力营建东都洛阳,而去一趟扬州巡视,就要造众多船只以供出行。
大业元年,杨广首次巡幸,浩浩荡荡的船队从洛口出发,花费50天才集结完毕,场面极其壮观,同时也极其劳民伤财。
“国之兴亡不由积蓄多少,惟在百姓苦乐”,纵使他功在千秋,但利不在当代,到隋朝末年已经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
![]()
终于,曾是杨广部下之一的宇文化及发动兵变,在扬州缢死了这位50岁的隋炀帝。
据说因为失去民心,杨广死后连个收尸的人都没有,官兵只用门板当做棺材草草将其安葬在了扬州的流珠堂,之后又被迁到吴公台之下。
隋朝灭亡后,唐高祖念及和杨氏家族的亲缘,以帝王之礼重新将隋炀帝安葬在雷塘,隋炀帝的老婆萧皇后也得以避开灾祸,重返长安。
贞观二十二年,萧皇后病逝,唐太宗将其与隋炀帝合葬。
再次迁墓,但最后的陵墓地点没有明确记载,隋炀帝究竟葬身何处众说纷纭。
在曹庄这两座古墓发现之前,国内已有三个地方被称为杨广之墓,一个在河南洛阳东宋乡,一个甚至远在陕西咸阳。
![]()
但被普遍认为是隋炀帝陵墓的,还是在扬州槐泗镇的“隋炀帝陵”。
这是清朝嘉庆年间一位叫阮元经的大学士的考证结果,根据历史资料,杨广即位前在扬州生活了11年,登基后还三次下扬州巡幸。
扬州做为隋朝的陪都,这里有着不逊色于洛阳城的宫城,还修建有东城十宫,当时居住人口将近十万,非常热闹繁荣。
念及在扬州的生活经历,杨广死后大概率会被安排埋葬在扬州,加上这里在古代属于雷塘的范围,阮元经便将这里的一处土墩考证为隋炀帝陵墓,出钱修建了祭台和陵冢。
陵冢建成后,时任扬州知府的伊秉绶用隶书在墓碑上题下“隋炀帝陵”四个字,在之后很长时间,扬州槐泗镇的这处陵墓都被认为是隋炀帝最后的安身之所。
![]()
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经过多次保护性修缮,“隋炀帝陵”成为了扬州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还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的历史纪念遗迹。
如今,随着曹庄古墓中墓志铭的发现,槐泗镇的那处更像是“伪墓”,但就是因为关键性的“隨故炀帝墓志”墓志铭,反而增加了人们的困惑。
当年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用“隨”这个字做国号时,认为其“走之”这个偏旁有“奔走不安”的意思,于是去掉后用“隋”,即为隋朝。
有人质疑,在这块墓志铭上却依旧使用了“隨”字,连国号都写错了,而且隋朝的东西最后落款是唐朝的年号,在时间上出现了混乱。
再者,按照封建葬制,隋炀帝墓中出现的不该是墓志铭,而应该是金匮玉册,这才是皇帝的“身份证明”,所以曹庄的“隋炀帝墓”难道不也是假的吗?
![]()
确认身份
为什么落款写的是唐朝贞观年号?
只因为杨广多次迁墓都是在唐朝年间发生的,那么墓志铭也极有可能是在此期间刻下,唐初的众多碑铭也用的是“隨”字。
虽然不少疑问能够得到解释,但为了能搞清楚这里埋的是谁,考古团队还需要找到更关键的证据,尽快确认墓主人的身份。
2013年11月,考古队联合国家文物局勘察完了曹庄两个主要墓葬,在一号墓中出土了众多玉器、陶器和漆器等珍贵文物上百件,还有之前发现的国宝级十三环金镶玉蹀躞带、鎏金铜铺首等国宝。
让人振奋的是,经过精心的挖掘和清理,考古人员还在一号墓中发现了两颗牙齿。
![]()
能在千年前的墓葬中发现骸骨,即使只有两颗牙也让众人十分惊喜,赶紧送去过鉴定,显示牙齿主人年龄在50岁左右,为男性。
这和隋炀帝死亡年龄相吻合,加上墓志铭和那么多的高规格随葬品,反复与文献史料比对后,考古界的10多名权威专家认定,这里为隋炀帝杨广的真正陵墓。
在二号墓中,考古队发掘出一具女性骸骨,年龄大约在70岁,加上墓中发现的凤冠,考古人员推测这正是后来病逝与隋炀帝合葬的萧皇后。
一千多年的时光流逝,凤冠有不少破损的地方,光是复原修复就用了三年的时间,凤冠上华贵璀璨的十三花树和水滴装饰得以被世人所见。
![]()
除了凤冠,萧皇后的墓中也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最国宝级别的是完整的16件青铜编钟和20件编罄。
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首个隋唐时期的编钟编罄实物,对于我国的音乐历史研究极其重要。
只是萧皇后都尚有完整的骸骨,隋炀帝杨广为何只剩下了两颗牙?
根据墓葬中的文物特征和史料记载,考古学家们推测,杨广至少经历了四次迁墓,相比萧皇后一次下葬,尸骨的损坏程度必然更高。
而且长江流域的酸性土壤并不利于尸骨保存,考古人员对能留存遗骨的预期很低,能找到隋炀帝的两颗牙已经属于意料之外的发现了。
就此,位于扬州西湖镇曹庄的隋唐墓被确认为隋炀帝杨广的真正墓葬,扬州槐泗镇“隋炀帝陵”依旧保留,做为历史纪念。
![]()
隋炀帝死后虽有众多精美的陪葬品,但相比其他皇陵的气派,有神道、石人和石马,他的墓室仅仅二十多平,相当狭小。
可能因为是亡国之君,所以没有按照最高规格下葬,但唐朝的统治者对这位前朝最后一位皇帝的安置,也算一种“仁”的体现。
隋朝做为前车之鉴,也给后来者唐朝不少警醒,初唐时期,唐太宗就在尽力减轻农民负担,主张“藏富于民”。
![]()
为了不依赖农业税,唐朝时还打通了丝绸之路的东边线路,广开商道,增加国家收入。
只可惜盛极必衰是永远的自然规律,就如同当年的隋唐之富,唐朝之盛也在百年后逐渐衰落,成为下一个王朝的铺垫。
任何的人和事放到时间的长河中都会无比渺小,这位“有大功无大德”的隋唐帝王,生平饱受争议,是功是过,只由后人评说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