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将门毒后》,尚未开机却已在内娱掀起无数风波。从肖战、吴磊到王鹤棣,这部号称“古言三大IP”之一的作品,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将半个娱乐圈的流量小生“溜”了个遍,被戏称为“内娱流量打卡机”。而近期王鹤棣与孟子义的组合传闻,再次将这部命运多舛的作品推上风口浪尖。
![]()
**“溜粉”成瘾: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游戏**
《将门毒后》的选角闹剧,堪称影视营销的负面教科书。自2022年起,该项目就以平均每季度一次的频率释放选角消息,接触演员超过20位,其中王鹤棣一人就被“溜”了9到10次。这种策略看似维持了作品热度,实则是在透支行业信用。
更讽刺的是,演员刘宇宁曾四次公开辟谣,直言“反复传我演是侮辱”。这种罕见的直白回应,撕开了行业“溜粉”文化的遮羞布——制作方借顶流热度“抬咖”项目,却无需承担任何责任。
**王鹤棣的困境:流量与实力的双重考验**
客观而言,王鹤棣确实是谢景行一角的合适人选之一。《苍兰诀》中的表现证明了他驾驭古装的能力,《大奉打更人》更展现其商业价值。然而,频繁的“被出演”不仅消耗着他的公众好感度,更让他的真实档期安排陷入尴尬。
粉丝的抵制情绪可以理解:王鹤棣目前手握电影《星河入梦》、刑侦剧《黑夜告白》、古装《咸鱼飞升》等多个已官宣项目,根本无暇他顾。更重要的是,他的台词功底尚存争议,若贸然接下这个备受瞩目的IP,无疑是将自己置于舆论的放大镜下。
**制作方的两难:投机心态与专业缺失**
《将门毒后》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制作方的投机心态。从导演人选的频繁更迭(尹涛到侣皓吉吉),到项目名称的更改(《将门独后》),再到开机时间的不断推迟,都暴露了项目筹备的专业性缺失。
![]()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个号称“权谋大作”的作品,至今剧本尚未完成。原著庞大的故事体系需要精心改编,但制作方似乎更热衷于选角炒作,而非沉下心来打磨剧本。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让人不禁怀疑:这究竟是在认真做剧,还是在“炒作骗投资”?
**行业痼疾:当IP开发沦为流量游戏**
《将门毒后》的现象并非个例。在当前影视行业,大IP配流量演员已成为固定公式。制作方不再相信好故事本身的力量,而是沉迷于通过选角炒作维持热度。这种短视行为,最终伤害的是整个行业的生态。
书粉与演员粉的立场撕裂,制作方与演员团队的信任缺失,项目进度的一拖再拖——所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缺乏真诚的IP开发,注定难以产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理性回归:让作品的归作品,流量的归流量**
面对这场选角闹剧,王鹤棣粉丝“非官宣不约”的态度值得赞赏。这种理性声音,正是对抗行业乱象的最有力武器。观众应该关注的是演员已官宣的作品,而非被未落地的选角话题分散注意力。
对于制作方而言,是时候停止这种无休止的“溜粉”游戏了。真正的口碑不是炒出来的,而是用扎实的剧本、专业的团队和用心的制作赢得的。
**结语:别让“毒后”真的“毒”了行业**
《将门毒后》这个项目名,在当下的语境中显得格外讽刺。如果制作方继续沉迷于选角炒作的捷径,而不是回归内容创作的初心,那么这部备受期待的作品,很可能真的会成为“毒害”行业生态的又一案例。
![]()
我们期待看到的是:制作方能够静下心来打磨剧本,演员能够基于艺术本身做出选择,观众能够看到真正用心的作品。只有这样,《将门毒后》才有可能摆脱现在的尴尬局面,实现从“流量打卡地”到“品质代表作”的蜕变。
毕竟,真正的好剧,从来不需要靠选角传闻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