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希尔,这座原本以市场和绿洲闻名的沙漠城市,如今只剩下烟尘与废墟。
周末,快速支援部队(RSF)宣布“彻底控制”北达尔富尔州首府法希尔。与此同时,苏丹政府军从西部最后的据点仓促撤离。对外界来说,这是一条新闻;对当地人来说,这是命运突然坠崖的那一刻。
“城市掉进了更深的地狱。”
这是联合国官员的原话。不是比喻,是事实。
联合国在安理会紧急会议上用了极少见的重话:“我们听不到尖叫,但屠杀正在继续。”
![]()
负责非洲事务的联合国助理秘书长波比说,几十万平民被困在满是废墟的街区里,无处可逃:
“没有安全道路,没有人能保证活着离开。”
这句话后面的沉默,比爆炸声更刺耳。
过去18个月,法希尔像被铁门锁住的围城——物资一点点耗尽,粮食配给越来越稀薄,电力常常只剩几十分钟,医院靠手动风机维持孩子呼吸。
而就在几天前,最后一道门被撞开。
逃亡路上,没有尽头
周六到现在,有3.6万多人离开法希尔,多数人徒步,拖着塑料袋、毯子、铁皮水壶,沿着沙路往西走,奔向70公里外的塔维拉。那是一片临时难民区,已经挤进了65万人,像一个被战争吞掉的巨大帐篷城。
28岁的母亲法蒂玛说话时脸色苍白,声音轻得像风:
“炮弹落下来时,我抱着孩子坐在墙角。
一颗弹片穿过窗户……我的女儿没能活下来。”
她停顿很久,指着怀里另一个女孩的眼睛:“这个眼睛看不见了。”
再旁边,她13岁的儿子躺在布垫上,腿瘫软、没有知觉。
她抬头看了一眼天空:
“我不知道我们做错了什么。”
另一位母亲艾莎的描述刺得人心抽紧:
“白天炮击,晚上无人机。
他们撞门,用枪托砸人。
我们只能躲着,不敢哭。”
在塔维拉的人道站,志愿者们深夜搬运面粉袋、药箱、塑料水桶。有人已经三天没合眼。他们不是没累,只是没时间倒下。
一位援助人员说:
“现在,生存不是目标,是幸运。”
世界看见了,却来不及
苏丹常驻联合国代表站在纽约的安理会大厅里,声音发紧:
“这不是一场冲突,这是种族灭绝。”
他问了一个问题:
“安理会在哪里?”
大厅里很安静,仿佛空气都凝固了。可答案谁都明白:
世界此刻被太多战火和选票牵扯:
- 美国忙着总统大选与政府预算拉锯
- 欧洲盯着俄乌战线与能源通胀
- 中东火光未灭,加沙、黎以局势依旧紧绷
- 印太谈判与军演此起彼伏
非洲这块大陆,总是新闻滚动条最底端的一行字。
可对法希尔的人来说,那里并不是“国际事件”——它是家,是街道,是孩子的学校,是他们的全部。
“战争不会停,它只是在路上”
这句话,是一位达尔富尔老人说的。他经历过上世纪的旱灾、内战、政变,也看过维和兵的车队从尘土中驶过。他说:
“年轻人以为这是第一次地狱。
对我们来说,这是它回来了。”
这场始于2023年4月的冲突,已经夺走了数万条生命,超过1200万人被迫离家。现在法希尔的沦陷,让这条黑暗的曲线再次向下坠。
地缘、政治、旧伤、新恨、民族与资源的交织,让这土壤难以安宁。但最无辜的,是那些没选过战争的人。
当世界忙着划清阵营、讨论战略平衡时,法希尔的孩子还在泥地里找没爆炸的铁皮壳,老人还在用破布包着伤口,母亲们还在帐篷里点燃湿柴火煮粥。
有人说,战争不是新闻,是现实。
也有人说,世界不是冷漠,是无能为力。
可无论是哪一种,被炮火撕裂的生命,承受的都是一样的重量。
一句悄声的祈祷、一次伸出的援手,在这个时刻都显得珍贵。
因为在那片黄沙里,人们唯一能抓住的,就是希望——哪怕只剩下一点点。
本期内容到这里就要结束了。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在某些方面观点与本文不一致是正常的。
大家要文明交流,互相赋能。
感谢理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