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末的乌克兰夜空,不是烟火节,而是导弹的轨迹在写新的乐章。城市一边陷入停电,一边闪烁着防空的光。俄军说这是“打击能源节点”,乌方称是“毁灭性的袭击”。电厂燃烧,夜空剧烈闪烁。谁在制造这场交响,谁又能听完它?
电闪雷鸣的夜,导弹不是传说
夜幕压得很低,乌克兰全国的防空警报几乎同时拉响。文尼察、扎波罗热、基辅、哈尔科夫的警报声连成一片。空气里弥漫着冬季前的寒意,也混杂着焦灼。社交平台上传出的一幕幕画面,显示空中划过几道亮光。人们本能地抬头,却没人能确定那是防空导弹还是巡航导弹。
![]()
乌克兰能源公司DTEK当晚在通报中称,全国多地电力系统遭受密集打击。国家电网调度中心一度宣布启动紧急限电。报道称部分火电厂和输电站出现严重损毁。停电城市逐步扩大,黑暗蔓延得比新闻更快。没有谁能确认受损的具体数目,但都能感到夜色更沉。
俄罗斯国防部随后发布声明,称对“乌克兰军事工业与能源供应系统实施远程精确打击”。声明中提及多种型号导弹,包括“匕首”高超音速导弹与“口径”巡航导弹。俄方描述这是一场“外科手术式打击”,目标是“指挥设施与关键能源节点”。外界无法立即核实,但每一次爆炸的闪光,都让“远程精确”听上去格外刺耳。
乌克兰总统办公室称,这是俄军近数月来规模最大的一轮攻击,目标直指发电厂与电力分配设施。乌克能源部长形容这是“试图摧毁整个电网的夜晚”。社交媒体上传出文尼察州一处火电厂大火的画面,橙色火焰映照着天空。几小时后,乌方消防与修复人员进入现场,确认厂区受损严重,尚未统计伤亡。
![]()
国际观察机构ISW在次日报告中指出,这轮袭击延续了俄军自2022年底以来对乌能源体系的周期性打击模式。分析认为,这种袭击并非单纯战术行为,而是一种“战略性施压”——让乌克兰在冬季前承受能源短缺的恐慌。类似的评论也出现在《纽约时报》《路透社》等报道中,尽管它们均指出尚无法独立核实袭击范围。
欧洲能源专家在分析节目中提醒,乌克兰的能源系统虽在不断修复,但仍脆弱。一次密集攻击就能造成全网电压不稳。乌方近年已通过分布式电源与跨境互济减轻风险,但系统韧性远未恢复。专家语气平静,画面却让人心惊——那些被炸毁的厂房,像是战争的阴影投射在电网之上。
那一夜,火光亮过星光。电厂成了这场战争的焦点,也成了无法取暖的城市的象征。没有人能确定哪一次爆炸是终点,乌克兰的冬天却在逼近。
![]()
电力之战——光明与阴影的拉锯
这场袭击像一次“能源风暴”。俄军打击能源设施并非新战术。早在2022年冬季,乌克兰的电力系统就多次遭受巡航导弹与无人机组合攻击。那时的城市陷入轮流限电,居民点燃蜡烛做饭。政府用柴油机维持医院供电。世界银行后来估算,乌克兰能源系统的直接损失已超过百亿美元。
俄军的思路并不复杂:削弱乌克兰的能源供应,削弱工业产能与交通体系,从而影响前线后勤。乌方则持续强化防空体系,引入“爱国者”“NASAMS”等西方装备。每一次导弹来袭,都是一次拦截与突防的较量。防空部队声称当夜击落多数巡航导弹,但高超音速导弹“匕首”的穿透性仍被视为棘手。
![]()
乌克兰电力公司Ukrenergo的工程师在简报中提到,维修队常常在警报未解除前就出动。爆炸过后的厂区布满弹坑,输电塔被掀翻,电缆线缠绕如麻。修复往往要连续通宵。电工们的照片被媒体称为“战地电力兵”。他们没有防弹衣,却背着绝缘工具袋,在黑暗里接通一条条生命线。
国际能源署报告指出,乌克兰的电力恢复速度在2023年至2024年间显著提升,部分电厂通过国外设备支援恢复运转。但专家提醒,这种恢复是“补丁式”的。基础设施老旧、备件短缺,任何新的袭击都会重创系统。能源成为战争的第二战线,而这场战线不在地图上。
俄方媒体则从另一种角度解读,称这是对乌克兰“军事能源设施”的精准打击,目标为“支持前线的电源供应网络”。这种表述试图将行动描述为军事逻辑的一部分。但卫星图像显示,受损设施多靠近民用区域,引发外界关注。联合国与欧盟机构呼吁停止针对民用基础设施的攻击,警告其可能构成国际人道法问题。
![]()
夜色下的电厂是沉默的证人。火焰在冷风中摇曳,像在提醒人们:能源不仅是经济命脉,也是战争语言。乌克兰的电网正在一遍遍地被摧毁、修复,再摧毁、再修复。这种循环在前线之外,构成另一种无声的拉锯。
人们习惯了黑暗,却没习惯沉默。那一夜之后,基辅的街头多了发电机的轰鸣声,像是城市的心跳在坚持跳动。
炮声之后,回声更响
夜袭过后,不只是乌克兰的天空在发光,各国媒体的首页也被点亮。基辅方面先发声。乌总统在 10 月 30 日清晨的讲话中称,这一夜“俄罗斯发射了超过 700 架无人机与导弹”,并点名能源系统是重点打击目标。乌能源部长紧接着通报,全国 24 个州实施限电,城市照明减半,地铁和医院改为应急供电模式。能源企业 DTEK 的发言人表示,“我们正在从废墟中恢复线路”。
![]()
救援画面随后出现。社交平台上传出多段官方,消防员在炸毁的厂房外冲水降温,电力工人趁夜修复变压器。天气预报说冷空气正南下,这些画面让“能源之战”不再只是数据,而是人们能否取暖的问题。
俄罗斯国防部的通报风格则一如既往地简短,称“打击目标全部命中”,并指目标为“军事指挥与能源支撑设施”。俄国内媒体重点突出“高超音速导弹参与行动”,并强调这体现武器系统在实战中的可靠性。军方并未提及平民伤亡。
西方反应来得很快。欧盟外交事务代表在 30 日白天发出声明,谴责攻击民用能源设施的行为“违反国际人道法”,同时宣布将追加防空系统援助。美国国务院也在同日发布声明,称“这种无差别攻击不能削弱乌克兰的决心”。与此同时,德国和法国能源公司开始讨论对乌的电力物资支援与技术援助。
![]()
北约则发布简报,指出俄罗斯空袭导致波兰、罗马尼亚沿线空域临时警戒上升一级。波兰空军证实在夜间升空多架战机进行“防空识别任务”,但未报告交战。分析人士称,这是防止导弹残骸越界的标准反应。
在俄罗斯国内,舆论的调门略显复杂。一部分官媒将行动描述为“对敌后能源系统的高精度打击”,称其能“削弱敌方战时潜力”;另有军评人提醒俄公众,连续高强度打击意味着弹药消耗极大。俄罗斯经济智库 RANEPA 则通过报告指出,持续使用高精度武器将考验工业生产节奏。
国际智库的观察更为冷静。美国的 CSIS 与英国的 Chatham House 在同日评论中均指出,这次大规模空袭显示俄军“冬季战役模式”已开启,目标不仅在战场,更在民众心理。报告还提醒,乌克兰电力网的脆弱性将影响工业复产与民生信心。
![]()
随着这些分析发酵,全球舆论再度回到一个老问题:能源设施在战争中到底算不算合法目标?从技术上看,若电网支撑军需生产则属“军民两用”;从人道角度看,却又影响数百万平民的基本生存。这种灰色地带,也让本次夜袭在国际法层面更具争议性。
电光之后,是漫长的黑
这场袭击的直接影响,是让乌克兰的电网进入又一次“拼接状态”。乌国家电网公司 Ukrenergo 表示,部分地区电力恢复需要 48 小时以上,全国电力供应削减 30% 。首都基辅恢复供电的速度较快,西部地区因输电线路受损仍处在轮流断电中。
对居民生活而言,影响立刻显现。城市公共交通暂停一半班次,商场临时关闭,街头咖啡馆靠发电机维持营业。居民区窗户上重新出现蜡烛光,与去年冬天的画面几乎相同。媒体形容,这是“黑暗的循环重演”。
![]()
从战略层面,能源战意味着乌克兰在战场之外也要投入巨额资源维护基础设施。政府财务数据显示,光是 2024 — 2025 财年,用于能源修复与应急发电设备的预算已占国家支出的约 12% 。欧盟和美国承诺的能源援助将重点用于采购高压变压器、天然气发电机与便携储能装置。
对于俄罗斯而言,军事收益与政治风险并存。短期内,这类打击可能压制乌克兰工业产能、降低防御体系稳定度;长期来看,却可能激化西方追加援助的决心。智库 RAND 在 10 月 31 日的简报中指出:“能源打击虽能制造压力,但未必改变战略格局。”
![]()
此外,俄罗斯本国的军工体系正承受持续生产压力。匕首、口径、伊斯坎德尔等型号导弹的产量虽被官媒描述为“稳步增长”,但专家估算其生产周期仍受零部件与资金限制。经济媒体 《生意人报》 报道,国防企业正被要求延长工作班次,以满足导弹补充需求。
伦敦与阿姆斯特丹的电力期货价格在 10 月 31 日短暂上涨约 5% ,反映出区域电力供需的不确定性。分析人士认为,这虽与乌克兰电网不直接相连,却反映地缘风险溢出。
至 2025 年 11 月 1 日,乌能源部称全国供电已恢复至 80% 水平,但警告冬季若再次遭遇大规模空袭,系统可能再次崩溃。防空系统与电力修复两线作业,成为乌克兰进入冬季的日常节奏。
参考信源:
【2025 年 10 月 30 日】 路透社,《乌克兰全国限电、能源设施受袭》
【2025 年 10 月 30 日】 美联社,《大规模导弹袭击致7人死亡》
【2025 年 10 月 30 日】 俄卫星通讯社,《俄国防部通报夜间打击情况》
【2025 年 10 月 31 日】 RAND 简报,《能源战与战略均衡》
【2025 年 10 月 31 日】 CSIS 分析,《俄冬季行动模式与能源系统压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