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Young 广州”这串曾承载城市活力愿景的文字,两年后再度翻红却成了广东人的自嘲素材库。从官方精心设计的文旅IP到全网流传的搞笑梗,这场持续发酵的舆论风波,与其说是一次宣传失误,不如说是给所有城市文旅宣传敲响了文化尊重的警钟,在一个地方,懂一个地方语言文化是很重要的。
事情的起因并不复杂。2023年广州文旅推出“Hi Young 广州”文旅IP,本意是通过“Hi”的亲切问候和“Young”的年轻内核,搭配拆解出的Yummy(美味)、Open(开放)、Unique(独特)等关键词,多维度展现广州的活力魅力。但在粤语语境里,“Hi Young”连读发音近似“嗨样”,这个词在粤语里轻则指“糟糕样子”,重则暗含不雅意味,瞬间戳中了老广的笑点与槽点。
网友的二次创作很快形成狂欢之势:有人翻出港片台词调侃“林雪都能当文旅局顾问了”,有人P出广州塔旁的“嗨样”标语图,还有人编出“深圳Young、珠海Young,全省一起嗨样”的段子。更耐人寻味的是,不少吐槽还夹杂着失望——老广觉得“广州的活力是猪脚饭里熬出来的,不是英文单词拼出来的”,这种形式化的表达远不如一句“饮杯茶先啦”来得亲切。短短几天,这场自嘲狂欢从本地论坛蔓延到热搜榜单,让原本小众的方言梗成了全国网友的谈资。
![]()
有网友尖锐指出:“怕不是团队里没有一个会讲粤语的,下面人敢笑不敢说,上面人不懂瞎拍板”。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并非孤例。此前“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也曾因谐音引发争议,而广东其他城市的宣传尝试也屡屡碰壁:佛山两次全球征集文旅口号均无下文,特等奖常年空缺;江门“江通四海”本是人才政策标语,却被张冠李戴成文旅口号。这背后折射出一个共性难题:当城市发展成自然禀赋、人文积淀与市井烟火的复合体,想用一句话概括其魅力变得愈发困难。尤其在广东这样的经济文化大省,城市形象维度繁复,任何取舍都可能引发“以偏概全”的质疑。
![]()
好在广州文旅及时踩了刹车。如今在官方平台上,“Hi Young 广州”已难觅踪迹,取而代之的是“花开广州”“云山珠水”等更贴合本土气质的表达。这场“翻车”也意外促成了正向改变:有消息称相关部门已出台文件,要求对外宣传禁用易引发谐音争议的词汇,从制度上补了语言审查的漏洞。
![]()
回头看这场“大型自嘲狂欢”,与其说是网友吹毛求疵,不如说是文化认同的隐性表达。老广吐槽“Hi Young”,本质是希望家乡的宣传能接住本土的烟火气——既懂本地话又通外来客,才是高明的表达。而自媒体时代的传播逻辑更放大了这种需求:显微镜式的解读让任何文化疏漏都无所遁形,唯有真正扎根本土的表达才能经得起考验。
“Hi Young”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但它留下的启示足够清晰:文旅宣传从来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文化翻译。既要让外来者读懂城市的魅力,更要让本地人认同这份表达。毕竟,比起精心拆解的英文单词,一句能让老广会心一笑、让游客心生向往的话,才是最好的城市名片。这让人感叹:“最好的广州宣传,从来不是口号,是泪水打湿的虾饺,是各地奔赴广州的机标车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