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上午9时,杨振宁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将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这一地点与邓稼先先生1986年告别仪式相同,消息由全国政协委员王宫保于10月20日下午确认。
![]()
杨振宁与邓稼先同为安徽园相识,后共赴西南联大求学。战火纷飞中,两人在茅草屋教室里听雨记笔记,彼时未曾料到,各自将走向理论物理与核物理的不同路径,却始终未离家国之志。两人一生交谊深厚,晚年杨振宁常在家中显眼处摆放邓稼先所著《物理与人生》。
![]()
岁立志获诺贝尔奖,三十五岁即与李政道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奖,创下该奖最快获奖纪录。他并未止步于荣誉,而是将其视为探索更艰深问题的起点。1950年与杜致礼成婚,婚姻持续五十三年,家庭生活朴素稳定,为其学术生涯提供坚实后盾。
![]()
2003年杜致礼逝世后2004年与翁帆结婚。外界曾有诸多议论,但二十年相伴已成事实。在生命终点临近之际,公众逐渐以更平和心态看待这段关系,承认陪伴本身即是对生命尊严的守护。
![]()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正式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晚年将两千余件图书、手稿及杨振宁资料室”,完成从清华学子到清华归人的闭环。其父杨武之曾任清华算学系教授,幼时即为其延请历史系学生讲授《孟子》,奠定其文理兼修的底色。
![]()
自10月18日杨振宁逝世消息公布以来,清华大学设立缅怀室开放吊唁,官网连续。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撰文追思,海内外物理学者以“杨-米尔斯理论”公式致意,东莞理工学生燃放1957年份烟花纪念其诺奖之年。这些自发行为,折射出科学精神在代际间的无声传递。
![]()
八宝山大礼堂的选择,不仅是礼仪规格所需,更是一种象征性回归。“文虽未见于官方记载,却已成为公众心中两位科学家精神联结的隐喻。他们的道路看似分岔,实则同向——将最复杂的科学留给世界,将最朴素的忠诚献给祖国。
![]()
告别仪式临近,人们不再追问是否巧合,而是默然接受这种历史呼应。当青年学子在草坪摆出“杨振宁,当网页色调悄然转暗,一种集体记忆正在被重新锚定。科学初心并非口号,而是贯穿一生的选择:出国为学,归国为用。
两天后,八宝山将迎来送别者,也将迎来接力者。杨振宁留下的不仅是理论,更是一种时间观——把有限生命投入无限求知,并将成果交还给这条路,仍需后来人继续走下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