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美刚在吉隆坡握手言和,中企这边就对荷兰“亮剑”了。不到24小时,闻泰科技直接放话:安世半导体的中方CEO不回位,供货就别谈。这不是情绪化操作,而是规则博弈下的精准出手。面对曾冻结资产、强行换帅的荷兰政府,中企这次不是妥协,而是把主动权牢牢抓在手里。
![]()
游戏规则暂停,但棋盘从未停止运转
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中美两国代表坐到了谈判桌前,谈的不是别的,正是吊在全球科技企业头上的“出口管制达摩克利斯之剑”。这场会谈的核心成果之一,就是暂停执行美国提出的“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期限一年。
这条规则可不简单,它规定只要一家中资企业在海外子公司持股超过50%,就可以被视为“受控实体”,从而被列入出口限制名单。这直接影响到了像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这样的中企,哪怕公司设在荷兰,只要背后有中国资本,就可能被“一刀切”。
![]()
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简报显示,美方同意在未来一年内暂停这一规定,并就后续规则调整展开技术性磋商。这意味着,以安世半导体为代表的大量中资背景企业暂时摆脱了规则压制,可以正常参与全球供应链。
可问题是,规则暂停了,影响却早已落地。2025年,荷兰政府就在美方压力下对安世半导体动了手,不仅冻结了部分资产,还强行更换了公司CEO,将中方管理层边缘化。这种“换脸不换壳”的操作,表面是合规,实则是打压。
但中国不是不讲理的国家。该谈的时候谈,该硬的时候,也绝不含糊。这次中美能达成暂停协议,并非中国让步,而是通过对话争取来的全球供应链稳定。
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的产业链地位,已经不是谁想替代就能替代的。安世半导体的80%封装测试都在中国完成,想绕开中国做芯片?这不是玩积木,这是拼命。
![]()
CEO不归位,货不出厂:中企反击开门见山
会谈刚结束,闻泰科技就放出信号,“要供货,先把我们的人放回来。”这不是姿态,而是条件。恢复中方CEO职务,成为恢复供货的前提之一。有趣的是,这个反击并没有通过外交管道,而是由企业亲自出面,干净利落。
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闻泰科技在内部会议上明确表示,公司不会接受没有中方管理权的合资架构。而这个硬条件一抛出,荷兰那边立刻坐不住了。
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紧急通话中方,语气明显缓和。从冻结资产到主动沟通,这种态度变化,背后藏着的就是产业现实:欧洲芯片产业没法脱钩中国。
![]()
这场反击,不只是维护一个职位的问题,更是中企捍卫话语权的体现。过去太长时间里,一些国家习惯了“你出技术、我定规矩”的玩法。现在,中国企业开始说:规则我们也能写,底线我们自己守。
安世半导体并非一家普通公司,它掌握着关键的功率半导体技术,是全球汽车、工业、消费电子三大领域的重要供应商。一旦停供,影响的不是中国市场,而是整个欧洲工业链。闻泰科技的这次“硬杠”,实际上是通过一家公司,撬动了一整条产业链的重构。
更重要的是,这种反击并不孤立。它背后有政策的支撑,有国家给的底气。在中国推进“半导体自主可控”战略的大背景下,企业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后盾可靠。
![]()
谁来定义“合规”?谁来决定“风险”?过去这些答案都写在西方国家的白皮书里。现在,中国企业开始用自己的条件,把答案写进合同条款里。
在这种背景下,闻泰科技的硬条件不仅是对荷兰的回应,更是对整个欧洲的一次提醒:你可以选择跟谁做生意,但不能幻想在规则上永远占便宜。
事实上,这场反击的深远意义在于:谁掌握了供货权,谁就有发言权。
![]()
正如有分析指出,在全球供应链高度互嵌的今天,“脱钩”从来都不是可选项,而是高风险操作。谁敢轻易动中国的企业,最终可能要付出整个产业节奏被打乱的代价。
而闻泰科技的这次硬条件,或许会成为一个新的标杆。它告诉世界,中国企业不是只会埋头干活的工厂,而是有想法、有底气、有规则的参与者。
下一步怎么走?全球都在看,但中国,已经在路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