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秘书长副发言人法尔汉·哈克在记者会上那句简短的中文“谢谢”,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在国际舆论中掀起千层浪。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致谢,而是联合国在财政悬崖边向中国发出的由衷认可。中国全额缴纳了今年联合国会费,成为少数几个及时履行义务的国家之一。而另一边,作为最大摊派国的美国,却因国内政治僵局深陷“停摆”泥潭,连基本政府运作都成问题,更别提承担国际责任了。这一幕,不仅是国际治理的缩影,更折射出全球权力格局的微妙变迁。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联合国的财政危机早已不是新闻。古特雷斯前段时间刚发出警告,若某些会员国再不交会费,那么联合国或走向“破产”。这句话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一个代表全球最具权威的国际组织,竟会因为缺钱而停摆?但现实就是这么讽刺。中国缴纳的20%会费,犹如及时雨,稳住了摇摇欲坠的联合国的阵脚。相比之下,美国分摊的22%份额,却因国内政治斗争而悬在空中。记者会上有人调侃:“美国政府连餐车都负担不起,还能指望它付联合国会费吗?”哈克的回应直白又无奈:“那是美国的国内问题。”一句话,撕开了国际义务与内政乱象的裂痕。
中国为什么能成为“优等生”?这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实力。从更深层看,这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战略定位的体现。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联合国框架内的角色正从参与者转向引领者。20%的会费比例,远高于日本的6.93%,更甩开一众欧洲强国。这背后,是中国对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也是对联合国宪章原则的实践。王毅外长曾说,世界的问题源于联合国宗旨未得到贯彻。这句话如今听起来像是一记警钟——当某些国家忙于内斗时,中国正用行动证明什么叫“责任担当”。
![]()
但国际社会对这一幕的反应却五味杂陈。西方媒体一边报道中国的“模范行为”,一边暗藏焦虑: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正在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治理的新支柱?有人称赞这是“大国风范”,也有人质疑“中国在买影响力”。事实上,联合国的财政危机本质上是全球治理体系的危机。会员国拖欠会费,不只是钱的问题,更是对国际秩序信任度的滑坡。美国作为创始会员国,常年利用会费作为政治筹码,在巴以问题、气候变化等议题上讨价还价。而中国这次全额缴费,无形中打破了这种“功利主义”逻辑——国际义务不该是交易,而是承诺。
换个视角,联合国的“谢谢”还暴露了全球权力再平衡的趋势。中文成为联合国官方语言之一,但秘书长发言人主动用中文致谢,却是头一遭。这不仅是语言上的突破,更是文化软实力的象征。当美国深陷政治极化、欧洲忙于应对俄乌冲突时,中国稳扎稳打地推进“全球南方”合作,在联合国框架内倡导发展议题。这种“低调务实”的风格,与某些国家的“高调空谈”形成鲜明对比。难怪有评论称:“联合国这场财政危机,反而成了中国国际形象的加分项。”
![]()
然而,中国的行动也引发了一些反思。国际社会是否过于依赖少数大国的“输血”?联合国财政体系是否需要改革?目前,会费分摊基于各国GDP比例,但这套机制在应对危机时显得脆弱。发展中国家呼吁增加透明度,发达国家则抱怨负担过重。中国在缴费的同时,也间接推动了这场讨论——一个更公平、可持续的联合国财政模式,或许才是长远之计。
回过头看,美国政府的“停摆”闹剧,更像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某些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进退失据:一方面想维持领导地位,另一方面却连基本义务都无力承担。记者追问哈克:“即使政府关门也要缴费吗?”他的回答斩钉截铁:“那是义务。”这句话,值得所有会员国深思。国际秩序不是自助餐,不能只挑喜欢的吃。中国的缴费行为,本质上是对多边主义的投票——一个强大的联合国,需要每个成员国的真心拥护。
![]()
世界的未来,不取决于谁的声音最大,而在于谁的行动最实。当联合国用中文说“谢谢”时,它也在向全球发出一个信号:责任不分语言,担当无需口号。或许,这场国际热议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谁缴了钱,而在于它唤醒了我们对共同未来的思考——在危机四伏的时代,是继续各自为政,还是携手前行?答案,就在每一个国家的选择中。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