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每一条“石小鱼”都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找到方向、汲取力量、勇敢跃起,我们便清晰地看见,教育共富的阳光正照进现实,更多怀揣星辰大海之梦的“鲲鹏少年”,正从这片充满希望的校园里振翅起航。
文丨方慰
编辑丨当代教育家编辑部
本文字数3500,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义乌市石鱼小学,原本是一所外来建设者子女学校。孩子们随着父母一道,从五湖四海来到义乌,在全新的环境中,开启一段成长之旅。
在“教育共富”的时代浪潮中,原民办石鱼小学迎来华丽转身。
这所“民转公”学校,如今以“授渔育才,鹏游启慧”为舵,用精心打造的“渔悦”课程体系作舟,为众多外来建设者子女开辟了一条通向优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宽阔航道,让每一条奋力前行的“石小鱼”都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在遨游、积蓄力量,最终跃向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
五育并举,“渔”课程绘就成长图谱
石鱼小学深知教育之“渔”在于授人以成长之技、立身之道。其“渔悦”课程体系巧妙融入“渔”文化,编织出“五育融合”的生动图景。
“渔越礼仪”润德:石鱼小学的孩子们,从五湖四海“漫游”而来,共同融入石鱼小学这方“净水”之中。
他们风俗各异、习惯不同,却要朝夕相处。在这样的多元背景下,孩子们需要共同的生活秩序与文化认同。
于是,“渔越礼仪”课程应运而生。生活常规、行为举止、交际礼节,共同构成了孩子们的行为底色。
校园内外,师生相遇时的真诚问好,课堂上的专注倾听,公共空间的轻声慢行,无不渗透着“礼”的自觉。礼仪课程不仅传授规范,更重在引导孩子们理解尊重、涵养责任,在细微处塑造有温度的品格。
“渔阅书香”启智:石鱼小学作为一所曾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相对一般,家长也很难为子女教育投入太多资源。
于是,从“民转公”起,学校就将阅读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的生活方式。
几年来,“渔阅书香”课程也不断发展,随着孩子们逐渐养成阅读习惯,课程的外延也从读书拓展到经典诵读、书法练习、学科活动等方面。
学校会定期举办书画展、读书节、科技节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
图书馆、廊道书吧、班级图书角构成层层浸润的阅读生态。从经典共读到绘本创编,从诗词大会到思辨沙龙,“渔阅”课程不断点燃思维的火花,引领孩子们在书海中汲取智慧,培养自信表达与深度思考的能力。
“渔跃运动”强体: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学业进步的基础,也是“石小鱼”们未来搏风击浪的底气,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石鱼小学的专业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家长们通常也不会带孩子接受专业训练。在此情况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发体育课程,就成了石鱼小学校长、老师们的共同追求。
由此,我们将强身健体、磨炼意志作为体育课程的主旋律。
体育课堂立足趣味与技能并重,通过“小鱼跳龙门”跳绳赛、趣味运动体验等特色项目,让孩子们在挑战中锤炼意志,在协作中理解规则,在汗水中收获强健体魄与昂扬精神。
“渔乐艺术”尚美:AI时代,教育发展日新月异,传统教育中侧重的精确计算、机械记忆等能力,将越发受到冲击。而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分享美的能力,将成为未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美术课上描绘家乡新貌,音乐社团唱响融合之声,戏剧工坊演绎成长故事。“渔乐”课程是孩子们情感的出口、审美的启蒙,让艺术的种子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自信的光彩。
![]()
“渔栎劳动”砺行:劳动是生存的根基,亦是成长的试金石。
石鱼小学的孩子们多来自外来建设者家庭,父母忙于生计,孩子往往缺少系统的劳动体验与实践机会。“渔栎劳动”课程围绕开阔视野、实践创新、自强自立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让劳动成为连接生活与成长的纽带。
孩子们在校园“责任田”里播种希望,在“小小工匠坊”中体验创造,在“社区服务岗”上传递温暖。“渔栎劳动”课程强调手脑并用,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培养孩子们的实践能力与责任担当,让他们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谛。
环境育人,文化浸润滋养成长沃土
学校深谙环境育人的重要性,借“民转公”契机,大力提升校园文化环境品质。
教师团队与专业设计团队一道,将校园里原本闲置的八个“港湾”空间改造为多功能学习活动区。各空间以“渔悦”课程为主题,将“授渔”“畅游”“跃龙门”等意象融入廊道装饰、墙面设计、活动空间,营造出浓厚且富有特色的育人氛围。
![]()
静思湾:铺设软垫,搭配海洋色系墙面和书架,成为学生课间阅读、小组讨论的静谧角落。墙面上悬挂着学生创作的“渔阅”主题手绘书签,既展示学习成果,又激发阅读兴趣。
创想湾:配置可移动白板与材料架,供学生自由开展手工劳动或艺术创作。展示柜中陈列着“渔栎劳动”课程的优秀作品,如木工模型、编织物等,兼具成果展示与实践教学功能。
这些港湾不仅通过色彩搭配、空间布局和互动装置传递“渔文化”理念,还成为“渔悦”课程的延伸实践载体。
例如,“静思湾”定期举办班级读书分享会,“创想湾”则与“渔乐艺术”课程联动,成为学生即兴表演的迷你舞台。
阅读角、艺术展区、劳动实践基地等场所不仅功能完善,更成为无声的课程空间。每一处空间的优化升级,都旨在让“石小鱼”们置身于一个安全、温馨、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美好家园。
固本强师,优质均衡锻造卓越团队
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迎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以下简称“国测”)为契机,石鱼小学将教师队伍建设置于核心战略位置。为了构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团队,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精准研训:借助“国测”的契机,石鱼小学引导教师团队,深入分析“国测”导向及学情特点;邀请教研员进校,开展课堂诊断与专项培训,重点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差异化教学能力和评价素养。
青蓝工程:学校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实施“师徒结对”机制,在推进“渔悦”课程高质量落地的实践过程中,加速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协同共进:石鱼小学努力为教师搭建校际交流渠道,依托跨学校名师工作室、稠江小学教共体等平台,鼓励教师“走出去”,开阔视野,汲取先进理念与教学方法;同时,学校结合教师需求,积极引入外部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人文关怀:石鱼小学将教师身心健康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关注教师的工作节奏、缓解教师压力,及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与情绪疏导,让教师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感受到被理解、被呵护;同时,学校领导班子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校园氛围,激发教师投身“教育共富”事业的内生动力,为教师们建立身份认同,让他们逐渐享受工作。
如今,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正成为支撑“石小鱼”们扬帆远航的最坚实的后盾。
![]()
“渔悦”为舟,承载教育公平新航程
作为服务外来建设者子女的重要教育阵地,石鱼小学的“民转公”不仅意味着更坚实的办学保障与更优质的资源投入,更承载着义乌对教育公平的深入践行。
“渔悦”课程正是这份承诺的生动实践:它精准回应流动儿童在身份融入、学生基础巩固、特长发展上的需求,通过精准教学、个性化辅导、家校社协同机制,确保每个孩子的独特性都能被看见,确保每个孩子的成长需求都得到回应。
在这里,地域的隔阂被“鲲鹏少年”的共同志向消融,孩子们从“石小鱼”开始,在“渔悦”课程的滋养下,逐渐积蓄知识力量、锤炼品德修养、舒展身心活力。
他们不再因家庭背景差异、文化认同而迷茫,而是在多元包容、温暖有爱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成长节奏,一步步兑现天赋,靠近“星辰大海”的壮阔未来。
从“授渔育才”到“鹏游启慧”,石鱼小学的实践印证了教育公平的温度与力量。
“渔悦”课程体系如同一道稳健的洋流,推动着无数外来建设者子女的梦想旅程。
当每一条“石小鱼”都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找到方向、汲取力量、勇敢跃起,我们便清晰地看见,教育共富的阳光正照进现实,更多怀揣星辰大海之梦的“鲲鹏少年”,正从这片充满希望的校园里振翅起航。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5年10月第10期[上半月]
编辑:孙彦晗
二审:董慧慧
三审:张雪丽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哦~
因为微信公众号改革了推送机制
如果不常点开则会晚收到我们的推送
我们想产出更有价值的文章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