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牛的人官宣订婚的消息,不是新闻。哪天订婚,这样的小事也未必值得专门拿来说。订婚需要择个黄道吉日,倒真的可以展开讲讲。毕竟,人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向来不单是时间的问题,还牵扯到心理、文化上的复杂诉求。
先说说择日,挑个好时间办婚事的习俗,在中国的文化里扎根得很深。从皇帝到平民,没人在重大转折点上敢忽略这个讲究。一个清朝故事:咸丰皇帝和慈安皇后成婚这事,前前后后钦天监不知道推算了多少次日子,得把节气避开了,命盘里不吉的日子也绕过,里里外外筛了好几轮,只为了国运民安和新人生活顺遂。这种注重天时的传统,就算到了现代社会,也没彻底丢掉。甚至可以说某种程度还扩展了根系。
比如说,2011年的“光棍节大婚潮”是个挺绝妙的例子。一生一世一双人,四个“1”这么一组合,谐音就把人心勾住了。结果那一天全国各地民政局都挤得像是什么限量发售的展览般,结婚排队要通宵,新闻报道甚至把一张排队领号的现场照片形容成“摩肩接踵的幸福堆”。但有趣的是,当现代年轻人为了纪念日和浪漫排那么长的队时,长辈们传统的避讳也没完全撤出舞台。择日讲“避三七九”的老说法还有市场,属牛人的婚事得避开农历忌讳日之类的仪式感也并没有因为时代流行改变太多。古今的择时差异究竟在哪儿呢?也许说到底,人们就是都想要个“合适的开始”。
更宽泛来说,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择时的需求?当下的Z世代也许能替传统文化提供一种新解释。社交平台上流行的星座配对和生肖匹配算法,某种程度上重新定义了玄学对人类生活的意义。陌陌和Soul这样的脱单平台推出的选择机制,比起严苛要求不知哪套算法推算的恋爱运程,显得更像一种心理安慰。某知名心理平台洞察报告里曾提到,用户选择这些标签配对的时候,从来都不是纯相信实际匹配效果,更多还是希望“对的人在对的时间遇到”,这听起来和黄道吉日的传统习惯并不是完全平行线吧。那要不要相信这些东西?说实话,心理专家熊太行有个观点挺值得借鉴:仪式感这种心理安慰其实是能起到缓解压力的正向功能。但如果人因此做感情选择上完全依赖,甚至过度等待一个幸运的日子,很容易弄巧成拙。
再回头倒对比真实案例。比方说,葡萄牙球星C罗每逢重大赛场都坚持穿那条所谓的幸运内裤。他不觉得迷信,其实也不完全觉得“信仰玄学”,他只是希望自己能够在压力情境下找到一个心理支点。而现代社会择吉日婚嫁,这种驱动心理其实也没有那么大的差别,都是希望能够在仪式感当中找到缓冲和信任,这种东西属于心理学和习俗交互的领域,不能单纯贴上迷信的标签。
如果你还要追忖复杂性的话,看马云说的那句老话再去理解或许能跨过一些标签化的误区。他那会儿在湖畔大学讲演时提过,人生真正的幸运不过就是勇敢拥抱变化与选择。不管择吉日也好,幸运内裤也罢,总是希望越幸运越好。可说到底,运势只是个催化剂,如果这件事本身值得你去做——无论是订婚还是比赛,你才是那个能抓住机遇的关键,和喜欢的吉日又有什么冲突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