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色列一项备受瞩目的重要云服务合同归属问题引发广泛关注,经激烈角逐,科技巨头谷歌与亚马逊脱颖而出,成功斩获这份颇具价值的合作协议。
这份协议不只是简单的商业合作,背后藏着特殊的合作条件,和常见的商业合同有明显区别。
![]()
以色列在这次合作里,对云服务的使用和数据相关方面有特别要求,谷歌与亚马逊为了达成合作,在一些服务原则上做出了调整。
随着后续信息逐渐披露,这份协议里的特殊安排以及背后涉及的复杂问题,慢慢进入公众视野,引发了不少讨论。
“无限制”条款
2021年4月,以色列财政部对外公布,在激烈角逐中,谷歌与亚马逊力挫微软等竞争对手,成功斩获名为“云端计划”(Nimbus)的云服务合同。
这份协议初始期限为七年,可续签,价值高达12亿美元,它是以色列的旗舰项目,旨在将公共部门与军方信息迁移至商业数据中心,彰显了其在数据领域的重要布局。
![]()
根据《卫报》与+972杂志、LocalCall联合调查获取的文件,谷歌和亚马逊被迫接受了近乎“无限制”的使用条件。
只要不涉及版权侵权或技术转售,以色列政府可将任何内容数据迁移至云端,包括军事情报数据,即便违反服务条款,两家公司也不得暂停或撤销访问权限。
这样的条款源于以色列的深层担忧,他们害怕企业迫于员工、股东压力,或因海外法律诉讼,切断对其的技术支持,尤其是在技术被指与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人权侵害相关时。
2025年9月25日微软的行动似乎印证了这种担忧,当时微软以“不从事协助大规模监控平民的业务”为由,切断了以色列军方用于监控巴勒斯坦电话的技术支持。
![]()
而微软此前竞标Nimbus合约失败,知情人士透露正是因为拒绝接受类似严苛要求。
谷歌和亚马逊的标准服务政策本都禁止将云平台用于侵犯权益或造成“严重伤害”的活动,但在Nimbus协议中,这些原则被实质性架空。
以色列财政部的文件明确提到,加入该条款就是为了避免企业以“造成损害”为由停止服务,美国《拦截》网站也曾报道,谷歌知晓其不得限制以色列使用特定服务类型。
“眨眼机制”
比“无限制”条款更隐蔽的,是协议中的“眨眼机制”,一套以色列政府设计的秘密预警系统。
即便数据存储在谷歌和亚马逊在以色列新建的数据中心。
以色列仍担心欧美法律变化可能让外国执法机构通过传票等方式获取数据,而科技公司通常会因保密令无法告知客户数据已移交。
![]()
为破解这个难题,以色列要求两家公司在被迫向外国披露数据时,通过支付“特别补偿”的方式发送加密信号。
根据以色列财政部泄露的协议文件,付款必须在信息转移后24小时内完成,金额对应接收国的电话区号,在1000至9999谢克尔之间。
比如向美国当局提供信息要付1000谢克尔,向意大利当局提供则付3900谢克尔,若保密令严到不能透露接收国,就需支付10万谢克尔(约合3万美元)。
这种安排被法律专家视为罕见的规避手段,多名前美国检察官指出,这可能违反美国关于保密传票的法律义务。
![]()
一名前美国政府律师直言“这招实在太狡猾了,若美国法院知晓恐怕不会宽容”,还有前美国高级安全官员评价“高明但风险不小”。
以色列官员自己也在文件中承认,这种要求可能与美国法律冲突,会让谷歌和亚马逊陷入“违合同或违法律”的两难。
面对质询,谷歌和亚马逊均否认规避法律义务。
谷歌称“绝不会逃避对各国的法律义务,暗示参与非法活动荒谬”。
亚马逊则表示“有严格流程响应数据请求,从未建立规避程序”,但两家公司都未回应合约生效后是否使用过该机制。
![]()
以色列财政部也否认“强迫企业违法”,强调协议属机密不便披露。
技术背后的博弈
这场合作的争议核心,在于技术与地缘政治的纠缠。
在以色列长达两年的加沙战争中,云服务已成为军方不可或缺的支撑,联合国调查委员会认定以色列在加沙军事行动中构成种族灭绝罪。
而以色列军方高度依赖云服务商存储分析海量情报,其中就包括庞大的巴勒斯坦通话监听记录。
2025年8月前,这些监听记录一直存在微软云平台,之后以色列军方正计划将其迁移至亚马逊的数据中心。
《卫报》就此询问亚马逊是否知情,对方以“尊重客户隐私”为由未予回应,仅表示无法查看客户存储的内容。
谷歌和亚马逊的妥协显然出于商业利益考量,但这种选择已让它们陷入舆论漩涡。
如同微软因监控问题受到审查一样,两家公司的云业务也因Nimbus合同不断面临质疑,当科技巨头为12亿美元合约屈从于特殊条款,技术中立性便在利益面前失了衡。
以色列财政部发言人强调,谷歌和亚马逊“受制于保障以色列核心利益的严格合同义务”,但这种义务背后,是法律边界的模糊和道德争议的加剧。
![]()
数据流动的管道里,早已不只有信息,更有权力的较量和人性的考量,技术本是工具,但当工具被赋予特殊的使用特权,其背后的利益博弈便成了对行业伦理的深刻考验。
结语
这份价值12亿美元的Nimbus云合同,终究不只是一笔商业交易。
以色列的“无限制”条款与“眨眼机制”,把谷歌、亚马逊拖进了法律与道德的夹缝,也撕开了科技巨头“技术中立”外衣下的利益考量。
![]()
当云服务成为地缘博弈的工具,当商业协议绕过常规法律边界,留下的不仅是对两家公司的争议,更有对技术行业伦理底线的叩问。
这场合作背后的博弈,或许会成为提醒整个行业的镜子,技术可以服务利益,但不该在权力与争议中,丢掉对法律边界和人文价值的敬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