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央视军事频道《国防军事早报》的一则报道引发全网热议:解放军东部战区第72集团军某轻高机合成旅的演训场上,一款搭载在第三代猛士越野车上的新型防空系统首次公开亮相。导弹发射筒上的“ADK13”标记清晰可见,外界据此将其定名为“红旗-13”。这款有着“出口转内销”特殊背景的装备,不仅填补了轻型合成旅的防空火力空白,更以实战淬炼的性能宣称“全球最强轻型近程防空系统”的地位。
![]()
一、战场传来捷报:从苏丹战场到东部战区的逆袭之路
红旗-13的“成名之路”并非始于国内列装,而是在遥远的非洲战场。2025年7月10日,苏丹北达尔富尔州法希尔镇上空,土耳其制造的“阿金奇”高空长航式无人机正准备实施空袭,一道火光突然从地面窜出,无人机瞬间化作碎片坠落。这并非偶然,截至10月7日,该型防空系统已在苏丹战场连续击落4架土耳其无人机,彻底打破了政府军的空中优势。
![]()
缔造这一战绩的,正是红旗-13的外贸版——FB-10A防空导弹系统。这款由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主导研制的装备,早在第十五届珠海航展就完成首秀,随后成功出口阿联酋,并通过第三方渠道进入苏丹战场。《乍得一号》的调查显示,这套由阿联酋资金支持采购的防空系统,未列装乍得军队便直接投入苏丹内战,却立刻成为改变战局的关键力量。
![]()
从“出口尖兵”到“自用主力”,红旗-13的“身份转变”暗藏中国军工的发展智慧。不同于传统“先自用后出口”的模式,FB-10A先经实战检验再优化自用的路径,让红旗-13从诞生就自带“战场基因”。正如军事专家所言:“经过苏丹战场电子干扰、复杂地形等多重考验的装备,远比实验室里的数据更可靠。”
![]()
如今,这款经战火淬炼的装备正式列装东部战区第72集团军。作为承担台海、东海方向快速反应任务的精锐部队,该旅此前长期依赖红旗-7B防空系统和牵引式高炮,在无人机、巡航导弹等新型威胁面前已显吃力。红旗-13的到来,标志着解放军轻型合成旅的防空能力迈入“全域机动防御时代”。
二、性能深度解析:八项硬核指标定义“最强”标准
1. 高机动底盘:14吨重的“战场飞毛腿”
红旗-13最鲜明的特征,是搭载于第三代猛士CTL181A型6×6底盘之上。这款被称为“装甲猛士”的越野车,配备6.7升康明斯柴油发动机,最大功率达300马力,公路时速可达100公里,越野时速保持在30-40公里,能轻松越过45厘米垂直障碍和70厘米宽壕沟,1.2米的涉水深度使其可适应濒海突击任务。
![]()
14吨的战斗全重带来了无与伦比的部署优势——可通过运-9运输机快速空运,或伴随轻型合成旅进行全域机动,完全摆脱了红旗-7B牵引式部署的束缚。更关键的是,该底盘与CSK181猛士装甲车通用,实现了零部件共享和后勤统一保障,大幅降低了部队的维护压力。
2. 探测系统:50公里内无死角监控
红旗-13的“眼睛”由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光电观瞄仪组成双重探测网。指挥车搭载的主雷达探测距离达50公里,可同时跟踪20个以上目标,即使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光电系统仍能通过红外凝视成像锁定目标,实现“雷达被扰、光电补位”的稳定探测效果。
![]()
相较于外贸版FB-10A,自用型红旗-13的探测系统进一步升级。单车集成的小型相控阵雷达虽探测距离缩减至20公里,但实现了“搜索-跟踪-发射”一体化,即便指挥车被摧毁,单发射车仍能独立作战。这种“集群协同+单车独立”的设计,让防空网在复杂战场环境下更具韧性。
3. 火力配置:一车八弹的“低空绞杀者”
央视画面显示,红旗-13采用八联装导弹发射架,训练时通常搭载2枚导弹,实战可满配8枚,较红旗-7B的4枚携弹量提升100%。导弹采用“指令修正+红外凝视成像”复合制导体制,抗干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发杀伤概率高达0.85,对无人机、直升机等目标的拦截成功率显著优于传统装备。
![]()
性能指标的突破更显含金量:拦截斜距覆盖1-25公里,射高从10米延伸至8公里,较FB-10A基础型射程提升40%。这意味着它能在卡-52M直升机发射“旋风M”导弹(射程10-12公里)或AH-64E发射“长弓海尔法”导弹(射程8-10公里)之前,就将其拦截在安全线外。
4. 反应速度:8秒完成“发现即摧毁”
现代防空作战的核心是“时间赛跑”,红旗-13将系统反应时间压缩至8秒——从雷达发现目标到导弹发射仅需转瞬之间。更关键的是,它具备行进间作战能力,可在60公里时速的机动中完成目标锁定与发射,彻底改变了红旗-7B“停车展开才能作战”的被动局面。
![]()
这种“边走边打”的能力在无人机蜂群突袭场景下尤为重要。2025年苏丹战场数据显示,FB-10A面对多波次无人机袭击时,平均每12秒可拦截1个目标,3分钟内成功抵御12架无人机的饱和攻击,这一表现远超同期部署的俄制“铠甲-S1”系统。
5. 作战模式:三种配置适配全域战场
红旗-13的战术灵活性堪称“教科书级别”,设计了三种作战模式应对不同场景:连级作战时,1辆指挥车可协调6辆发射车同时拦截6个目标,形成15公里宽的防空正面;主从车作战模式下,1辆主车引导2-3辆从车拓展防御纵深;单车独立作战则满足小股部队分散部署的防空需求。
在东部战区的演训中,红旗-13已展示出与SWS3型35毫米弹炮系统的“黄金搭档”组合:红旗-13负责10-25公里中远程拦截,SWS3用高射速火炮守护最后3公里防线,这种分层防御体系可有效抵御无人机蜂群的“饱和攻击”。
![]()
三、横向对比:凭啥碾压全球同类装备?
称红旗-13为“全球最强轻型近程防空系统”,并非自夸之词。将其与美、俄、欧同类装备横向对比,优势一目了然:
对阵美国“复仇者”:火力密度翻倍
美国陆军主力的“复仇者”防空系统同样采用轮式底盘,但其仅配备4枚“毒刺”导弹,最大射程8公里,射高3.8公里,且不具备行进间发射能力。红旗-13的8枚载弹量、25公里射程和8公里射高,在核心指标上实现“碾压式超越”。更关键的是,“复仇者”依赖外部雷达引导,而红旗-13的单车独立作战能力使其生存性大幅提升。
![]()
叫板俄罗斯“道尔-M2”:机动性能更优
俄制“道尔-M2”虽具备履带式底盘的越野优势,但26吨的战斗全重难以伴随轻型部队机动,且无法通过中型运输机空运。红旗-13的14吨体重在机动性上更胜一筹,公路时速比“道尔-M2”快30公里,部署响应时间缩短至后者的1/3。在苏丹战场,FB-10A“打了就跑”的特性,让土耳其无人机多次扑空,而“道尔-M2”在类似场景下已被摧毁多套。
![]()
力压欧洲“西北风”:实战经验制胜
欧洲“西北风”防空系统虽出口多个国家,但缺乏实战检验。其采用的红外制导导弹抗干扰能力较弱,在苏丹战场同款电磁环境下,拦截成功率可能不足60%。而红旗-13的复合制导体制已在实战中验证,面对土耳其无人机的电子对抗毫无压力,4次击落“阿金奇”的战绩就是最硬的证明。
更值得关注的是成本优势。据业内估算,红旗-13的单位造价仅为“道尔-M2”的60%,却实现了性能超越。这种“高性价比”特性,既适合解放军大规模列装,也为后续外贸升级奠定基础。
![]()
四、列装意义:轻型合成旅的“防空革命”
红旗-13列装第72集团军,绝非单一装备的更新,而是解放军轻型合成旅作战体系的“质变信号”。在此之前,轻型合成旅的防空主要依赖两类装备:牵引式35毫米高炮反应迟缓,无法伴随机动;FN-6单兵防空导弹射程仅5公里,作战效能有限。这种“防空短板”在无人机主导的现代战场尤为致命。
1. 补齐体系短板,构建三层防御网
红旗-13的加入,让解放军形成了“红旗-9B远程防空(120公里以上)+红旗-17A中程防空(20-40公里)+红旗-13近程防空(1-25公里)”的三层防御体系。在东部战区的濒海演训中,这套体系成功拦截了模拟“战斧”巡航导弹的靶弹和多架高速无人机,拦截成功率达98%。
![]()
对于轻型合成旅而言,红旗-13使其首次具备了“伴随式全域防空”能力。在2025年10月的跨区机动演练中,该旅防空营伴随装甲集群进行300公里越野机动,途中成功应对12波次模拟空袭,战场生存力较换装前提升3倍。
2. 适配任务需求,强化濒海突击能力
第72集团军作为东部战区的快速反应力量,常承担濒海突击、岛屿攻防等任务。红旗-13的轻量化设计使其可通过登陆艇快速投送,1.2米的涉水深度能适应抢滩登陆场景。在近期的联合演习中,红旗-13随合成营完成立体登陆后,10分钟内便构建起环岛防空圈,有效掩护后续部队展开。
针对台海、东海方向的低空威胁,红旗-13专门优化了反掠海导弹和无人机能力。其10米的最低拦截高度,可有效应对贴海飞行的巡航导弹;红外凝视成像导引头则能精准识别小型无人机,避免被箔条干扰弹诱骗——这些特性都精准契合了热点地区的作战需求。
3. 引领军工范式,“出口转内销”成新路径
红旗-13的研发列装,开创了中国军工“实战检验-出口迭代-自用优化”的新模式。不同于以往“闭门造车”,FB-10A在苏丹战场的实战数据,为红旗-13的升级提供了宝贵依据:针对无人机目标优化导引头算法,根据沙漠环境改进雷达散热系统,结合实战损耗完善备件设计。
这种模式已展现出强大生命力。2025年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显示,中国军工出口额同比增长35%,FB-10A、歼-10CE等经实战验证的装备成为“爆款”,30多个国家排队采购。红旗-13的列装,正是中国军工从“跟跑”到“领跑”的生动注脚。
五、未来展望:防空体系的“进化密码”
红旗-13的亮相只是开始,从公开信息看,该系统已规划多条升级路径。航天科技八院透露,正在研发激光防空车与红旗-13的协同版本,计划将拦截成本降低至每发数百美元,专门应对低成本无人机蜂群;弹炮合一改进型则整合35毫米高炮,进一步压缩近程拦截盲区。
在作战理念上,红旗-13正朝着“全域互联”方向发展。通过数据链与预警机、无人机、卫星实现信息共享,可将探测范围从50公里拓展至数百公里,形成“远方预警、近处拦截”的作战闭环。这种“体系化作战”能力,正是现代防空的核心竞争力。
![]()
从苏丹战场的实战淬炼到东部战区的列装部署,红旗-13的成长轨迹见证了中国军工的转型跨越。它不仅是一款性能强悍的防空武器,更是解放军轻型合成旅转型的“催化剂”,是中国军工自信走向世界的“名片”。在无人机与防空武器的博弈愈发激烈的今天,红旗-13的出现,无疑为地面部队撑起了一把更可靠的“低空保护伞”。
正如军事专家王亚男所言:“红旗-13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某项指标的领先,而在于它精准契合了现代战争的需求——用实战检验的成熟技术,构建高机动、高密度、高生存性的防空体系。”这款从战场走来的防空利器,注定将在未来的国防安全中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