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号凌晨的三峡大学南苑公寓,本该是静谧的梦乡时间,却被一阵异常响动打破 —— 一名外籍留学生居然徒手攀上二楼,翻墙潜入了女生宿舍,对着熟睡的女生实施猥亵行为。这可不是什么电影剧情,而是真实发生在校园里的惊魂事件。
![]()
好在事发后处置还算迅速,涉事留学生当天就被控制,10 月 29 号三峡大学直接甩出通报:刑事拘留 + 开除学籍,干净利落。
如今再路过事发的宿舍楼下,已经能看到新加装的防护铁丝网,只是这铁丝网拦得住后续的攀爬,却拦不住公众心里的疑问:好好的校园,怎么会混进这种人?
![]()
百万粉博主拍桌怒喷:病根在 “招垃圾充数”
就在学校通报后的第二天,10月30号,一位百万粉丝的博主直接在镜头前开炮,话说得那叫一个犀利:“三峡大学这事儿,表面是留学生犯浑,根源就是招来垃圾了!”
他这话可不是空穴来风,紧接着就扒出了关键:“本来招优秀留学生当文化桥梁是好事,但现在有些大学眼里就盯着 QS、泰晤士那些排名。你们知道不?这些排名里有个‘国际化分’,国际学生比例、教授留学经历全算分。
就为了这点虚名,有些大学管理者把招生门槛降到了地板上,什么人都敢收,这不就是丢学校的脸,砸中国留学的招牌吗?”
博主越说越激动,直接给出解决方案:“国家的财政补贴就该只给 211 以上的大学!招生必须宁缺毋滥,素质不达标?门都没有!要招也行,全成本收费,别用纳税人的钱养闲人。”
末了还补了句大实话:“你看那些国外排名,英语系国家的学校占着便宜往前冲,澳大利亚有些大学,论自然指数还不如咱们的 211,凭啥排那么靠前?”
![]()
排名指挥棒下的 “招生怪象”:为5%分数丢了底线
要说博主戳没戳中要害?看看 QS 排名的指标就明白了。2026 年的 QS 排名里,“国际学生比例” 占了 5% 的权重,虽然新增的 “国际学生多样性” 暂时不算分,但已经让不少学校开始未雨绸缪。
要知道,2023 年 USNews 一改指标,就有私立大学从 30 名掉到 50 名开外;QS 加个 “可持续性” 指标,帝国理工直接超越牛剑成英国榜首。这排名的威力,比校长的行政命令还管用。
于是乎,“国际化” 成了不少大学的 KPI。天津大学的奖学金列表里,从中国政府奖学金到印尼苏钢专项奖学金,光针对留学生的资助就有 9 种,学费、住宿、生活费全涵盖,这本是吸引优秀人才的诚意,却被有些学校玩变了味。
![]()
为了凑够留学生比例,别说筛选素质了,有的连语言关都能放宽,仿佛只要有张外国护照,就能摇身变成 “国际化成果”。
更讽刺的是,英国那些排名靠前的大学,比如伦敦大学学院,50% 的国际生来自 150 多个国家,人家的 “多样性” 是真材实料;而咱们有些学校凑出来的 “国际化”,却是良莠不齐,甚至藏着像三峡大学涉事者这样的害群之马。
就像网友吐槽的:“人家是筑巢引凤,咱们有些学校是拆门招狼。”
![]()
补贴该给谁?不是所有大学都配 “养留学生”
博主提的 “补贴给 211 以上大学” 的建议,其实戳中了资源错配的痛点。中国政府奖学金、“丝绸之路” 项目这些补贴,本意是吸引 “一带一路” 沿线的优秀人才,可到了一些办学实力不足的学校,就成了冲排名的工具钱。
把钱花在素质不达标的人身上,不仅浪费财政资金,还埋下安全隐患,三峡大学女生宿舍的铁丝网,就是最实在的警示。
有人可能会说 “不能一竿子打死所有留学生”,这话没错。真正的优秀留学生,能带着技术和文化来交流,毕业后还能当中外沟通的纽带。但问题在于,“宁缺毋滥” 四个字,被太多学校抛在了脑后。就像买水果,为了凑够重量硬塞烂果子,最后整筐都得遭殃。
![]()
如今三峡大学的通报成了过去时,铁丝网也装好了,但排名指挥棒还在转,招生的诱惑还在。要是不能把 “素质优先” 顶在 “数量达标” 前面,不能让补贴真正流向优质生源,说不定哪天,另一所学校的宿舍楼下,又得架起新的铁丝网。
毕竟,校园安全靠的是前置筛选,不是事后补救。
信息来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