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类专业是当下最挣钱的专业,但问题是它的上限一般人摸不着。它不仅吃学历,还吃家境,而它的下限几乎人人都能摸到,但是很多人又不想干。甚至那些追求不出差、坐办公室、工资稳定的人,反而最适合这个专业。
因为金融业是一个极端分层的行业,它不像机械、电器、材料那样,干得久、够精通就能熬出头;也不像计算机、通信、自动化那样,卷技术就能改命。金融的上限从来不在努力本身。你看那些最挣钱的人,动不动就是投行、基金、券商自营、量化投资、风控建模,一进门年薪50万,三年百万不是梦,但他们的共性是什么呢?是学历顶配,清北复交、上财央财,或者海归硕博。他们从大一开始就在实习,身后是学校的校友圈、导师资源,还有项目资源。
而清北以下,尤其是普通本科、双非院校,金融的上限完全是无路可走。不是你不够聪明,而是这行风险太高了,信人太贵了。别人投10亿的项目,不会交给没背景的人去做。你要是没圈子、没推荐人、没实习渠道,你连简历都送不进去。
那这是不是天坑?
也不算是。金融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它的下限真的很稳。你想要稳定、想坐办公室、不想出差,它太适合你了。哦,对了,卖保险就算是金融业的下限,下限低到你学的是土木,都能来卖保险。但是,你学金融卖保险,总归比学土木卖保险还是多那么一些理论基础的吧。
所以对于一二类家庭来说,孩子学金融其实挺合适,就是得吃苦。而且“十五五”规划出来了,要完善普惠金融体系,推动绿色金融,强化政策性金融对实体的支撑。也就是说,金融从资本游戏变成了政策工具,既然是政策工具,那就会经常被使用,而一二类家庭的孩子,就是那个被使用的工具人。
最尴尬的是三类家庭,因为他们最容易掉进这种高薪幻觉。他们觉得学金融能逆袭,结果卷学习、卷实习、卷证书,却发现金融业像是从上往下筛的,不是从下往上爬的,你的努力在门槛前毫无意义。
别人靠出身入场,你靠资格排队,等你有资格了,那位置早没了。于是三类家庭的孩子最累,既够不着顶,又下不来底。学历不够高,家境不够厚,到最后只能去推理财、卖保险、做信贷。他们以为自己是在干金融,其实是在干金融产品的销售。
而到了四五类家庭,情况就又变了。因为家里有公司、有资本、有资源,金融支行简直就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的。他们的孩子读金融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接班。“十五五”提出要推动金融与科技、行业、产业、绿色融合,你看这就是他们的机会,因为他们有能够被融合的东西。他们搞的是投融资、资产管理、股权运作,别人干金融是为了生存,他们干金融是为了布局,他们掌握的不只是钱,而是钱的规则。
所以金融这行最扎心的一点就在这儿,有家境、有学历,就是赢者通吃。那如果缺了家境,只有学历,那么一定要学习能力强、数学逻辑好、代码功底扎实。因为量化交易不靠人脉、不靠圈子、也不靠出身,靠的是算法、模型和算力,只认结果,不认背景。能写出好策略、能跑赢市场、能控制风险,你就是被争抢的那个人才,不然的话就真的只能去卖保险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