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大树的格局)
今天聊聊超材料的进化路径。
超材料就像生命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再到拥有复杂神经系统的智慧生物一样,这个“可编辑性”或者说“可编程性”,确实是超材料从一种奇特的“人造石头”,蜕变成真正“智能物质”的关键一跃。
咱们先说最基础的那一层,功能固定的超材料。这好比是我们用最精湛的雕刻手艺,在一块玉石上刻出了一尊完美的佛像。佛像的形态、神态,在最后一刀落下的那一刻,就永恒固定了。它很美,也很独特,但你没办法让它下一秒变成一只翱翔的雄鹰。
早期的负折射率材料就是这样,它能让特定波长的电磁波拐弯,实现隐身,但它的能力是“与生俱来”且一成不变的。就像你提到的,在芳纶纸上雕刻出特定的Z字形阵列,它就具备了隐身“超能力”,但这种能力是写死的,出厂就设定好了。这是超材料的根基,证明了“结构决定功能”这条路走得通,但这时候的材料,还显得有点“笨”。
接下来,就到了动态可编辑或可编程超材料。这就好比我们不再满足于雕刻静态的玉佛,而是去制造一个极其精密的“机械八音盒”。八音盒内部的结构是预设好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拨动不同的音栓、切换不同的滚筒,让它演奏出完全不同的乐曲。
在超材料世界里,这个“音栓”可能就是电压、光照或者温度。比如,杜克大学的团队做过一种不含金属的超材料,用特定频率的光去照射那些微小的硅柱体,就能改变它们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方式,让材料整体性能发生动态变化。
再比如东南大学崔铁军院士团队做的信息超材料,直接把超材料的基本单元简化成“0”和“1”两种状态,像控制计算机芯片一样,通过编程控制这些单元的排列组合,实时改变材料对电磁波的调控行为。这时候,材料就有了“生命”的迹象,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材料”的雏形。
至于你展望的第三层,像软件一样可重复编程的超材料。这就不再是八音盒了,而是一台“通用计算机”。通过给它“安装”不同的“软件程序”,同一块物理材料就能在今天充当通信天线,明天变身为高分辨率成像雷达,后天或许又能自我重构成一种全新的减震吸能结构。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那个有趣的“灯笼剪纸”超材料就有点这个苗头,通过简单地翻转边界,一个简单的单元就能在十几种三维形态间切换,展现出丰富的、可重编程的变形能力。这背后,是更深层次的“材料基因”在起作用。我们不仅在设计结构,更是在编写材料的“源代码”。
总的来说,这种极致的可编程性,带来的将不仅是功能的多样化,更可能彻底颠覆我们设计和制造产品的哲学。过去我们是“设计一个产品,然后去寻找能满足要求的材料”,未来可能会变成“我拥有这块‘万能’的可编程材料,然后通过输入指令,让它‘长成’我需要的产品”。
这就像过去盖房子,我们得准备砖头、木材、玻璃等多种材料;未来,我们可能只需要一种“基础浆料”,然后通过不同的能量场“打印”或“编程”,让它在不同部位呈现出承重墙的强度、窗户的透光性和家具的柔韧性。一些初创公司开发的生成式设计软件,已经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将超材料思维与AI结合,从需求反向生成最优结构。这将是一场真正的范式革命。
当然啦,这条路还很长。比如,如何保证材料在千万次重编程后的可靠性?如何实现更精细、更快速的响应?如何降低制造成本?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
但一想到材料将从一个静态的执行者,变成一个动态的、甚至拥有一定“智慧”的合作伙伴,就让人无比兴奋。这不仅是技术的进化,更是我们人类认知和创造力的又一次飞跃。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