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胃肠镜检查已成为消化系统疾病诊断的常规操作,而呛咳反射作为常见并发症,不仅干扰操作进程,还可能引发气道痉挛、误吸、循环波动等一系列风险。本文结合最新Meta分析与临床实践经验,系统梳理呛咳反射的机制、预防与处理策略,为麻醉医生提供实用参考。
呛咳反射的病理生理基础
理解呛咳反射的神经通路是实施有效干预的理论前提。呛咳反射主要由迷走神经及其分支(特别是喉上神经)介导。当咽喉、声门或气管等区域的机械或化学感受器受到刺激,冲动经迷走神经传入至孤束核,整合后触发运动神经元反应,导致声门紧闭、呼气肌强烈收缩等一系列协调动作。
在无痛胃镜麻醉中,我们通常应用丙泊酚等药物抑制大脑皮层意识活动,但脑干水平的原始反射弧仍保持相当程度的完整性。因此,当刺激强度超过一定阈值时,即可诱发呛咳,主要刺激源如下。
1.内镜的直接物理接触:镜体通过咽部、毗邻声门或于胃内转动时接触胃壁。
2.呼吸道分泌物:麻醉状态下吞咽功能抑制,分泌物积聚于喉咽部。
3.麻醉深度与刺激强度的不匹配:此为麻醉可控的核心环节。麻醉深度处于“临界状态”时,气道反射最易被激活。
呛咳,不止是“咳嗽一下”
呛咳绝非孤立事件,其引发的连锁反应需引起高度重视。
1.对患者而言,可迅速进展为喉痉挛或支气管痉挛;导致血压、心率急剧波动,增加心脑血管负荷;腹压骤增可能对特定病患(如腹主动脉瘤、青光眼等)产生不利影响。
2.对操作进程而言,剧烈呛咳导致胃壁痉挛、镜身移动困难,严重干扰内镜医师的观察与治疗,延长操作时间,甚至增加黏膜损伤、穿孔等风险。
3.对麻醉管理而言,直接导致气道压升高、通气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迫使麻醉医师中断既定方案,紧急进行气道干预与麻醉深度调整。
预防策略:多层级防御体系
1.咽喉表面麻醉:第一道防线
利多卡因胶浆含服时,嘱患者仰头并发“啊”音,提升喉咽部覆盖;
联合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0~1.5 mg/kg),直接抑制反射弧。
2.药物组合方案:多模式镇痛镇静
![]()
Meta分析证实:联合阿片类药物可显著降低呛咳发生率(RR=0.33),且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右美托咪定背景输注适合高血压、冠心病、困难气道患者。
3.其他药物
右美托咪定:可抑制咳嗽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及神经中枢,在降低感受器对气道刺激的敏感性的同时阻碍神经冲动的传输,从而抑制咳嗽反射的完成,有效避免呛咳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呛咳抑制效果与丙泊酚相当,但可能造成苏醒延迟。
艾司氯胺酮:与丙泊酚联用,呛咳抑制佳且呼吸稳定。
环丙泊酚:恢复更快,离院时间缩短25%。
沙丁胺醇气雾剂:提前吸入有助于降低气道高反应。
戊乙奎醚:术前使用减少口咽部的分泌物。
4.气道管理细节
若使用喉罩通气,务必确保其型号适宜、位置准确。置入后,在连接呼吸回路前,应手动通气以评估其密封性,并及时调整。
于内镜进镜前,经喉罩吸引口短暂清理咽部分泌物,可有效移除一个重要的刺激性诱因。
呛咳发生时的紧急处理流程
一旦发生呛咳,应遵循标准化流程进行处置。
1.即刻沟通:立即告知内镜医师“暂停操作”或“保持镜身静止”,以终止持续刺激。
2.快速评估与气道支持:迅速评估气道压力、氧合情况及胸廓起伏。立即转换为手控通气,以判断通气阻力与肺顺应性,鉴别单纯呛咳与喉痉挛。
3.加深麻醉深度:使用丙泊酚(20~50mg)或等效药物,迅速跨越反射易激的麻醉深度区间。
4.处理严重并发症:若出现喉痉挛征象且手控通气困难,应严格执行加压给氧、托下颌、必要时使用小剂量肌松药(如琥珀胆碱0.1~0.2mg/kg)的标准化流程。
5.拉尔森手法:麻醉医师可在抬下颌或扣面罩的同时结合拉尔森手法,简单有效,是喉痉挛的最佳治疗方法,也可以明显减轻呛咳。
![]()
6.恢复操作: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确认麻醉深度适宜后,通知内镜医师继续进行操作。
特殊人群的个体化策略
![]()
结语
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呛咳反射,是麻醉深度、气道刺激与患者自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管理体现了麻醉医师的预见性、精准性与应急能力。通过系统性的预防策略,包括充分的咽喉麻醉、科学的药物组合与精细的气道管理,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发生率。而当呛咳不可避免发生时,冷静、规范地执行处理流程,则是保障患者安全的最后防线。持续优化对此常见问题的管理,对于提升日间手术麻醉的整体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