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数据表明,白便病年发生率达35%-55%,发病池塘平均产量损失20%-40%,严重时可导致全池绝收,每亩直接经济损失超5000元。作为养殖中期(虾体长5-10cm)的高发性肠道疾病,白便病并非“急性致命病”,却因“慢性消耗、反复感染”的特性,成为制约养殖效益的核心痛点。
![]()
本文将从症状识别、病理机制、科学防控三方面,深度拆解白便病的全周期解决方案。
一、精准识别:白便病的“显性信号”与“隐性预警”
白便病的早期识别是防控关键——若能在症状出现1-3天内干预,治愈率可达80%以上;若拖延超过7天,虾体肝胰腺已出现不可逆损伤,治愈率将骤降至30%以下。需从“粪便形态、虾体状态、池塘环境”三个维度综合判断:
1、核心症状:白便的“典型特征”与鉴别要点
白便并非单一形态,需与正常粪便、饲料残留精准区分:
典型白便:呈破碎状、乳白色或半透明状,漂浮于水面或黏附在池塘岸边、料台边缘,静置24小时后不溃散(正常虾粪为褐色、成型颗粒,沉底后12小时内会分解);
伴随现象:若白便中夹杂红色丝状物,可能伴随弧菌感染;若呈“棉花状”,则大概率存在寄生虫(如肠道孢子虫)。
2、虾体状态:从“摄食-活动-体征”判断病情轻重
不同生长阶段的虾,白便病症状存在差异,需针对性观察:
幼虾(体长3-5cm):先出现“游泳异常”——沿池边打转、反应迟钝,触碰后逃避速度变慢;摄食无明显下降,但料台残留饲料中会夹杂细小白便;
成虾(体长6-12cm):首现“摄食锐减”——投喂后1.5小时料台剩余量超15%,部分虾出现“空肠空胃”(解剖后肠道无食物、呈透明状);肝胰腺颜色从健康的橙黄色转为苍白,质地变软、萎缩(用镊子轻夹易破碎),严重时肝胰腺表面有黏液渗出;
重症信号:虾体肌肉出现“白浊化”(从尾部向头部蔓延),死亡率从日均0.1%升至1%以上,且死亡虾多为规格较大的个体。
3、池塘环境:这些“数据异常”是发病前兆
白便病本质是“环境应激+病原体感染”的叠加结果,池塘水质指标异常往往先于症状出现:
关键指标阈值:pH值骤降(24小时内从8.0降至7.0以下)、碱度低于60mg/L(以CaCO3计)、溶解氧(DO)昼夜差超3mg/L(夜间最低DO<3mg/L)、氨氮(NH3-N)>0.5mg/L、亚硝酸盐(NO2-N)>0.2mg/L;
环境特征:水面出现泡沫(呈灰白色、不易消散)、底层水有腥臭味(提示有机碎屑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水色骤变(从绿色转为褐色或浑浊白色,藻类大量死亡)。
二、病理深挖:白便病的“发病链条”与核心诱因
多数养殖户认为白便病是“弧菌引起的”,实则是“环境恶化→虾体应激→肠道屏障受损→病原体入侵”的连锁反应,需理清三大核心诱因:
1、水质恶化:白便病的“启动开关”
底层污染是根源:过量投喂(饲料残留超5%)、死藻沉积(藻类大量死亡后未及时处理)会在池塘底部形成5cm以上的“污染层”,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H2S)、甲烷等有毒物质,这些物质通过虾的鳃部和肠道进入体内,刺激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破坏黏膜屏障;
pH骤降加剧应激:雨后或连续阴天,池塘藻类光合作用减弱,二氧化碳(CO2)积累导致pH骤降,虾体血液pH随之下降,酶活性降低,肠道消化功能紊乱——食物无法充分分解,形成“未消化的白色黏液+饲料残渣”混合物,即白便。
2、病原体感染:肠道菌群失衡后的“趁虚而入”
健康虾的肠道内,有益菌(乳酸菌、双歧杆菌)占比超60%,可抑制有害菌繁殖;当肠道屏障受损后,病原体快速定植:
弧菌是主要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哈维氏弧菌会黏附在肠道黏膜表面,分泌毒素破坏肠道细胞,导致肠道蠕动异常,食物滞留并发酵,产生白色分泌物;
寄生虫是“隐形杀手”:肠道孢子虫、肝片吸虫等会寄生在肠道或肝胰腺内,掠夺营养的同时破坏器官功能,导致消化酶(淀粉酶、蛋白酶)分泌减少,食物消化不良形成白便。
![]()
3、养殖管理:这些“操作误区”加速发病
投喂不当:长期投喂高蛋白饲料(粗蛋白>42%)且无节制,虾肝胰腺代谢负担加重,胆汁分泌异常,多余蛋白质随粪便排出,为弧菌提供“营养源”;
密度过高:高位池养殖密度超5万尾/亩,虾体排泄物日均达20kg/亩,水体自净能力不足,有毒物质持续积累;
应急处理滞后:雨天未及时增氧、藻类死亡后未及时补菌,导致环境应激持续时间过长,虾体免疫力下降。
三、科学防控:白便病“应急处置+后期巩固+长期预防”全方案
白便病的防控需遵循“先稳环境、再护肠道、最后控病原”的原则,分三个阶段精准施策:
第一阶段:应急处置(发病1-3天内)——快速止损,阻断病情扩散
此阶段核心目标是“减轻虾体负担、稳定水环境”,避免病情从“肠道问题”升级为“全身性感染”:
1、投喂调整:减餐减料,给肠道“减负”
减餐策略:优先减少夜间投喂(虾夜间摄食活跃度低,减餐对生长影响最小),从每日3餐减至2餐(上午9点、下午5点);
减料幅度:首日减少50%投喂量,若虾摄食仍差(料台剩余超20%),次日再减20%;待白便减少后,每周逐步恢复10%-15%,不可快速复喂(易导致肠道二次应激);
饲料替换:暂时改用低蛋白易消化饲料(粗蛋白36%-38%),或在饲料中添加2%的小麦粉(富含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
2、水环境调控:先稳指标,再补有益菌
应急调水四步走:
⑴、增氧:开启全部增氧设备(叶轮机+水车机+纳米管曝气),若DO<3mg/L,泼洒过碳酸钠(每亩1000-1500g)应急增氧,确保底层DO≥4mg/L;
⑵、排污换水:晴天上午9-11点(水温稳定时),开启底部排污阀,排出10%-15%底层水,再补充经80目滤网过滤的新水(水温差≤2℃、盐度差≤3‰);若水浑浊有泡沫,先泼洒聚合氯化铝(PAC,每亩200-300g)混凝沉淀,24小时后再换水;
⑶、补碱稳pH:泼洒碳酸氢钠(小苏打),每亩用量5-8kg,将pH调节至7.5-8.0,碱度提升至80mg/L以上;
⑷、补菌控藻:全池泼洒芽孢杆菌复合制剂(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活菌含量≥100亿CFU/g),每亩500-800g,次日泼洒光合细菌(每亩300-500ml),恢复水体有益菌群,抑制有害藻生长。
3、肠道修复:拌料添加“功能型添加剂”
通过饲料补充营养,加速肠道和肝胰腺修复,连续使用5-7天:
核心添加剂及用量(每千克饲料):
消化酶:淀粉酶500U+蛋白酶300U+脂肪酶200U(促进食物分解,减轻肠道消化负担);
抗应激营养素:维生素C 200-300mg+B族复合物(B1+B2+B6+B12)50-80mg(增强抗应激能力,促进肠道黏膜修复);
天然抑菌剂:大蒜提取物(大蒜素≥2%)1-2g+姜黄素(≥95%)0.5-1g(抑制肠道弧菌,保护肝胰腺细胞);
用法:将添加剂与少量植物油(如豆油)混合,均匀喷洒在饲料表面,晾干后投喂(避免高温破坏活性)。
4、病原控制:不盲目用抗生素,先做“精准检测”
禁用场景:未明确病原菌时,禁止使用抗生素(会杀死有益菌,导致肠道菌群失衡持续15-20天,且提升弧菌耐药率);
用药前提:若虾死亡率日均超1%,需取病虾肝胰腺、肠道样本,送实验室做PCR检测或细菌分离培养,确定病原菌种类后,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对副溶血性弧菌敏感的多西环素),严格按休药期(多西环素休药期21天)使用,且用药时间不超过5天;
替代方案:若怀疑有寄生虫,可拌料投喂阿苯达唑(每千克饲料50mg),连续使用2天,间隔7天后再用1次,避免寄生虫耐药。
第二阶段:后期巩固(发病7-15天)——修复肠道,防止病情反复
当虾粪恢复褐色、摄食正常(料台剩余<10%)、死亡率降至0.1%以下后,需进入“肠道稳定期”,避免病情反弹:
1、肠道菌群调节:“益生菌-休息-营养素”交替方案
每7-10天为一个周期,循环执行:
第1-3天:拌料投喂乳酸菌制剂(活菌含量≥200亿CFU/g),每千克饲料500mg(提升肠道有益菌占比至60%以上);
第4-6天:暂停添加,让肠道菌群自主平衡(避免有益菌过度繁殖导致营养竞争);
第7-9天:拌料添加螯合态维生素(维生素A+D3+E)和矿物质(螯合钙+螯合锌),每千克饲料各100mg(补充应激消耗,增强免疫力)。
2、底部改良:定期清理“污染层”
每10-15天使用一次底改剂,预防底层污染反弹:
氧化性底改:过氧化钙(每亩500-800g),可释放氧气,氧化底层有害物质(硫化氢、氨氮);
吸附性底改:沸石粉(每亩1000-1500g),吸附水体中多余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改善底部环境。
第三阶段:长期预防(全养殖周期)——从“治已病”到“防未病”
白便病的根本防控在于“生态养殖”,需从投苗前、养殖中两个环节建立长效机制:
1、投苗前:池塘“彻底清塘”是基础
清淤晒塘:清除池塘底部10-15cm厚的淤泥(淤泥中含大量病原菌和虫卵),暴晒至池底开裂3-5cm(利用紫外线杀菌),晒塘时间不少于10天;
![]()
生石灰消毒:每亩撒施生石灰(CaO)50-80kg(淤泥厚的池塘可增至100kg),全池均匀泼洒后,保持池塘湿润7-10天,使生石灰充分反应,杀灭线虫、螺类等寄生虫宿主,同时提升土壤pH值;
进水培藻:进水时用80目以上滤网过滤,防止敌害生物进入;进水后,泼洒小球藻种(每亩500ml)+肥水膏(每亩200g),培育“绿藻-硅藻”为主的优质水色,透明度控制在30-40cm;
投苗检测:投苗前3天,检测水质指标——pH 7.8-8.5、碱度80-120mg/L、盐度10-25‰(南美白对虾)、NH3-N<0.1mg/L、NO2-N<0.05mg/L,指标达标后方可投苗。
2、养殖中:“精细化管理”降低应激风险
密度控制:高位池每亩投苗3-5万尾(体长0.8-1.0cm),土池每亩1.5-2.5万尾,避免密度过高导致环境压力大;
饲料管理:按生长阶段调整蛋白含量——前期(1-30天)38%-40%、中期(31-60天)40%-42%、后期(61天至收获)≤42%;每周安排1天投喂低蛋白饲料(36%),减轻肝胰腺负担;
天气应对:每天关注3天内天气预报,遇大雨、连续阴天前1-2天,减少投喂量20%-30%,开启全部增氧机;雨后及时泼洒小苏打(每亩3-5kg),稳定pH值;
定期检测:每5天检测一次水质指标(pH、DO、氨氮、亚硝酸盐),每10天取虾样解剖观察肠道和肝胰腺状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四、常见误区纠正:这些“错误操作”正在加重白便病
多数养殖户在防控中存在认知偏差,导致病情反复或治愈率低,需重点规避:
1、误区1:见白便就用抗生素:
危害:杀死有益菌,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后续更易感染;
正确做法:先观察虾摄食和死亡率,若指标稳定,优先通过调水、补添加剂修复,仅在确诊细菌感染时使用敏感抗生素。
2、误区2:减料后快速恢复投喂:
危害:肠道功能未完全恢复,快速复喂易导致二次应激,白便复发;
正确做法:从减料50%到恢复正常,需分3-4周逐步提升,每次增幅不超过15%。
3、误区3:只关注水体,忽略底部:
危害:底层污染持续释放有毒物质,水体指标看似正常,虾体仍处于应激状态;
正确做法:每月至少2次底部采样(取池底5cm处淤泥),检测硫化氢含量,超0.1mg/L时及时使用氧化性底改。
五、结语
白便病不是“绝症”,而是对养殖管理的“警示信号”——它反映了池塘环境、投喂策略、病原控制的综合问题。当前绿色生态养殖已成趋势,科学防控白便病(减少抗生素使用、优化水环境)不仅能降低经济损失,还能提升虾的品质(如肌肉紧实度、无药物残留),使产品更易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市场售价可提升10%-15%。最终,健康的肠道、稳定的环境,才是虾类抵御病原体、实现高产高效的核心屏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