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们就被教育:人体正常体温是37°C。但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去医院量体温,往往只有36.2℃、36.4℃,连36.8℃都算“偏高”。到底是体温计不准了,还是我们人类真的“降温”了?
![]()
体温这回事,是怎么“被发明”的?
在人类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里,“热不热”靠的不是数字,而是感觉。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代医生就已经学会了通过“望闻问切”判断一个人是否发烧,比如“壮热面赤”“脉洪大者,热盛也”。
![]()
但没有人知道,一个“热”到底是多少度。西方医学也差不多,希波克拉底提出的“体液学说”认为发烧是黄胆汁过多造成的,但同样没有数字依据。
直到17世纪,伽利略发明了第一支“热胀冷缩”原理的温度计雏形,才为测量体温提供了物理工具。1714年,德国物理学家法伦海特用水银制造出第一支可以精准量温的温度计,并建立了“华氏温标”。
这才让“温度”成为一个可以被量化的概念。但那时的温度计主要是为实验室服务的,没人会拿它贴在腋下。
![]()
真正把温度计带入医学世界的,是19世纪的德国内科医生卡尔·温德利希。他用水银温度计测了超过2.5万名患者的腋温,总数据超过百万条。
他发现,大多数健康人的体温都在36.2°C到37.5°C之间,平均值大约是36.6°C。但为了方便记忆,他将这个值“四舍五入”成了37°C,并写进了当时的《医学热学》一书。从此,37°C成了“正常体温”的世界标准。
![]()
但这个“标准”是否真的准确?温德里希所处的时代,欧洲人普遍存在慢性炎症,比如肺结核、梅毒、牙周病等。他的样本并不全是“健康人”。而且他用的是腋温,腋下本身就受环境、姿势、汗液等因素影响,误差不小。更别说当时的水银温度计还不能做到今天电子体温计的精确度。
所以,37°C是当时那一群人,在那一套工具下的平均值,它既不是“绝对健康”,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生理铁律。
现代人真的“变凉”了吗?
如果你觉得自己越来越怕冷,或者体温总是不到37°C,那你并不孤单。斯坦福大学一项跨越150年的研究追踪了67万名美国人的体温数据,发现从1860年代到今天,美国成年人的平均体温下降了0.6°C,相当于每十年下降0.03°C。
![]()
而在中国,复旦大学联合多地医院对数万人进行了数据采集,结果显示当代中国人的平均体温仅为36.34°C,甚至比美国人还低。
这不是个体差异,而是一种种群层面的趋势变化。也就是说,我们这一代人,确实比过去的祖先“冷”了一点,而且这不是幻觉,是实打实的生理变化。
为什么会这样?核心原因之一,是我们的免疫系统不再像过去那么“亢奋”了。人类过去生活在细菌、寄生虫和病毒频繁侵扰的环境中,身体几乎每天都要打仗。
![]()
发热,是免疫系统最常用的战术之一。免疫细胞在识别病原体后,会分泌前列腺素E2等炎症因子,这些信号分子能迅速传递到大脑下丘脑,让体温上调,启动发烧程序。
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疫苗接种普及、公共卫生环境改善,现代人感染慢性炎症的风险大大降低。从牙龈炎到肺结核,从肠道寄生虫到皮肤病,我们的免疫系统终于可以“休假”了。没有了持续的炎症刺激,体温也不再需要维持在高位。
![]()
另一个原因在于代谢率的整体降低。体温说到底是“产热”的结果,而热量来自能量代谢。过去的人每天要走路、干活、抗寒,身体像一台高转速发动机。现在的我们久坐、通勤、恒温环境、饮食过剩,身体进入了“节能模式”。一个基础代谢率更低、热量消耗更慢的身体,自然不需要维持那么高的体温。
![]()
这一点在不同生活方式中的人群对比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一项对热带雨林原住民的研究显示,那些仍靠打猎、捕鱼、步行获取食物的部落成员,体温普遍高于城市居民,且代谢水平也更活跃。生活方式,正在悄然重塑我们的身体“热度”。
低体温,更轻松还是更疲惫?
体温降低听起来好像是件好事:你不再轻易出汗,不容易口渴,看起来像是身体“更省电”了。但这份“节能”也伴随着代谢减慢的代价。
![]()
基础代谢率每降低7%,你每天就少消耗几十千卡热量。如果饮食没有同步减少,多余的热量会慢慢转为脂肪储存下来。这就解释了一个现代人的常见困惑:我吃得并不多,怎么还是胖了?不是你吃错了,而是你“烧得不够”。
![]()
代谢减慢也意味着细胞修复速度变慢、激素水平放缓。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更容易疲惫,恢复更慢,甚至在冬天特别容易情绪低落。这不是心理作用,而是体温与神经递质之间的生理关系在作祟。
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影响情绪、专注和动机的神经递质,其合成和释放都受到体温调控。研究发现,体温偏低的人在寒冷季节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尤其是生活在高纬度、日照不足地区的人群,症状更明显。这种“生理性低落”正在被越来越多精神科医生关注。
![]()
所以当你在冬天提不起劲、情绪低落、甚至觉得“冷得不只是身体”,很可能不是天冷惹的祸,而是你体内那团“火”确实在变小。
我们正在进化成“低功耗人类”吗?
从更长远的尺度来看,体温下降可能是人类适应现代环境的一种微进化。
![]()
过去,我们生活在寒冷、潮湿、病菌横行的环境里,必须保持高体温来维持免疫活性和生存能力。现在,恒温空调、抗生素、洁净水源、营养过剩……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温室化”,身体不再需要烧那么多“能量柴火”来维持高温。
像智能手机进入低功耗模式一样,我们的身体也正在进入一种“省电状态”。
人体37°C,不再是恒定设定,而是一个被历史、环境、医疗进步共同推动的“旧版本”。我们现在正在运行“人体版本2.0”——更低温、更节能,更多地依赖外部世界而非自身强度。
![]()
写在最后
从“高烧抗病”的古代人类,到“低温节能”的现代人,我们的身体没变弱,它只是适应了一个更聪明、更安全的世界。37°C不是消失了,它只是悄悄退了场,让位给了一个更符合时代的新常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