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联合团队,在《自然》杂志发了个让精神科医生都眼前一亮的研究。
抑郁症患者的大脑里,有个叫显著性网络的区域,比健康人足足大了不少,这个发现直接刷新了我们对抑郁症的认知。
抑郁症早就不是小众问题了,全球差不多有2.8亿人受它影响。
![]()
但之前诊断这事儿一直挺“主观”,全靠患者说症状,医生来判断,难免会有偏差。
而且不少患者吃了药、做了心理治疗,效果也不明显,核心就是没搞懂它到底是大脑哪里出了问题。
这次的研究,算是把这个关键谜题揭开了一角。
传统的神经影像学调研,一直绕不开一个麻烦。
![]()
研究人员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描,明明能发现患者和健康人大脑活动有区别,但这种区别实在太微弱了。
微弱到什么程度?根本没法用到临床诊断上,更解释不了为啥有人症状时好时坏。
我觉得这就像在一堆沙子里找一粒不一样的石子,就算找到了,也没法确定它就是问题的关键。
更让人头疼的是,以前的研究都是“拍快照”。
![]()
在某个时间点,找一大批患者和健康人扫一次脑,然后对比平均差异。
但抑郁症这病本身就反复,患者可能今天状态好点,明天又糟了。
这种静态的研究方法,自然就把症状波动的动态过程给忽略了。
解决了传统研究的痛点,这个新调研的方法才更显厉害。
![]()
研究团队找了135名抑郁症患者,还有近千名健康人当对照,一跟踪就是18个月。
有些重症患者,前后做了62次扫描,总时长超10小时。
这种“贴身跟拍”式的研究,才能精准画出每个人大脑功能网络的详细地图。
而且团队还做了三次独立验证,换了算法、换了数据中心、换了研究群体,结果都一样,这可信度就拉满了。
![]()
大脑“注意力雷达”扩编,还抢了其他区域的“地盘”
这次研究最核心的发现,全集中在“显著性网络”上。
这个区域说起来也简单,就是大脑的“注意力雷达”,负责判断哪些信息重要,哪些该忽略,哪些需要赶紧行动。
它由前扣带皮层、前岛叶这些部位组成,平时安安静静做自己的工作。
![]()
但在抑郁症患者脑子里,这个“雷达系统”直接“扩编”了。
它不仅自己面积变大,还开始“抢地盘”,把旁边三个重要区域的空间给占了。
这三个区域可不是摆设,一个管内省思考,一个管执行计划,还有一个管情绪稳定。
本来各司其职的大脑区域,被这么一搅和,功能自然就乱了。
这事儿一想就通了。
![]()
“注意力雷达”太活跃、面积太大,就会把负面情绪、痛苦感受无限放大。
同时,被抢占了“地盘”的区域没法正常工作,患者就很难调节自己的情绪,也没法好好做决策、完成日常任务。
这也就能解释,为啥抑郁症患者总陷在负面情绪里走不出来,还容易觉得没力气、没动力。
更有意思的是,每个患者的“扩编”模式还不一样。
![]()
有的人是“雷达”往内省区域扩张,这类人就爱钻牛角尖、反复想烦心事;有的人是往执行区域扩张,就容易出现决策困难、没干劲的情况;还有些人是混合模式。
这种差异,也给后续的治疗指了条明路,不能再用一套方法应对所有患者了。
这个扩张是“天生”的?青少年早筛有了新依据
研究团队还解决了一个关键疑问:这个网络扩张,是得了抑郁症之后才出现的,还是本来就有,然后导致了抑郁症?答案有点出人意料,它更像是一个“天生”的稳定特征。
![]()
研究人员跟踪患者18个月,发现不管患者症状好转还是加重,不管有没有接受治疗,这个显著性网络的面积都没变化。
就算用经颅磁刺激这种有效疗法让症状改善了,大脑里的“版图”依然没变。
这就说明,它不是疾病的结果,而是容易得抑郁症的一个内在因素。
![]()
更让人惊喜的是,青少年身上也能找到这个信号。
美国有个大规模的青少年脑发育项目,跟踪了上万名孩子。
研究人员发现,有些10-12岁还没出现抑郁症状的孩子,到了13-14岁就发展成了临床抑郁。
而早在他们没症状的时候,显著性网络就比同龄健康孩子大了不少。
如此看来,这个网络异常扩张,完全可以当成早期预警信号。
![]()
如果能开发出简单的筛查方法,在孩子小时候就发现这个问题,就能提前干预,避免他们日后发展成严重的抑郁症。
这对家长和学校来说,可是个天大的好消息,毕竟早发现早干预,才能让孩子少受痛苦。
不过这个网络也不是完全“一成不变”。
它的面积虽然稳定,但内部的功能连接会动态变化。
![]()
研究人员发现,有两条神经通路和症状密切相关,一条管快感缺失,一条管焦虑。
而且这些连接的强弱变化,还能提前预测症状会不会加重。
比如某个患者的一条通路变弱了,一周后快感缺失的症状就可能加重。
这种发现,说不定以后能开发出症状预测系统,提前做好应对。
把这些研究发现用到临床上,前景确实让人期待。
![]()
现在仅凭网络面积比例,就能比较准确地区分抑郁症患者和健康人,准确率已经接近常用的临床诊断工具了。
如果能把这个指标标准化,抑郁症诊断就能摆脱“主观判断”,有了客观的生物学依据。
在治疗上,以前是“一刀切”,不管什么患者都用一样的药、一样的疗法。
现在知道了不同患者的网络扩张模式,就能针对性制定方案。
比如爱钻牛角尖的患者,治疗重点就放在减少反复思考上;没动力的患者,就重点改善认知功能和动机。
![]()
神经调节技术也能跟着受益,精准瞄准异常区域,让治疗效果更好。
但想把这些发现真正用到临床上,还有不少坎要跨。
高精度的功能磁共振设备太贵了,一台就要几千万,基层医院根本装不起。
而且操作还需要专业人员,大规模推广起来不现实。
研究人员正在探索用脑电图、近红外光谱这些更便携的技术替代,希望以后能让更多医院用得上。
![]()
另外,患者之间的个体差异也很大。
虽然显著性网络扩张是普遍现象,但每个人的具体模式都不一样,这对标准化诊断是个挑战。
未来可能需要建立大数据平台,把每个患者的脑网络数据整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应对这种复杂性。
全球数亿抑郁症患者,一直盼着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
这次的研究不仅给了大家希望,更改变了精神疾病研究的方向。
以前大家只盯着症状,现在开始关注大脑网络的结构和功能异常。
这种转变,说不定能让我们在攻克抑郁症的道路上走得更快。
我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这些难题迟早会被解决。
![]()
以后抑郁症患者可能不用再靠“猜症状”诊断,不用再试来试去寻找合适的治疗方案。
凭借大脑网络的客观指标,就能实现早期筛查、精准治疗。
这一天或许不会太远,而这一切,都始于这次对大脑显著性网络的突破性发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