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险象环生,你千万不要被表面的平静给蒙蔽了。如果一个年轻人老惦记着回县城生活,那只有两种情况:他要么单纯无知,要么家里有人。
县城和城市是两套截然不同的生存法则。对于在县城生活的人来讲,这世界上除了公务员和事业编,其他全部都是不务正业。如果你从事的工作跟政府和国企没有一点关系,那他看你的眼神就全是看一个智障。
这就导致县城有身份的人,普遍都有着一种莫名的优越感。相信市场上的小学女老师,看谁都觉得配不上自己;县城医院的实习护士看到路边的个体户商贩,嘴角忍不住会轻微上扬。而县城那些没有身份的人,往往也会认同这种价值取向,对这个鄙视链做出必要的迎合。
当农村邻居之间发生冲突,如果你家里有个在体制内工作的人,那么大家在调和矛盾时都会有意识地帮你说话。在小县城的酒桌上,大家永远都是“先敬罗衣后敬人”,哪怕这个“罗衣”只是个临时编制。
县城的人为何对身份如此着迷?因为大城市是市场性生存,而小城市是权力性生存。市场性生存的特点就是自由竞争,身份被淡化。你去一家企业面试,人家不太可能会在意你从哪里来、家境什么情况,只会关心你能给公司带来什么价值。市场性生存更重视规则,而非人情世故。
权力性生存不一样,大家不管是赚钱还是出门办点事,对身份的依赖性都很强,它更像是一个浓缩的江湖。北大社会学博士冯军旗调查分析,在我国中部某县有161个政治家族盘踞官场,每10个干部中就有一个背靠家族势力。
这些有身份的人在婚姻上也会选择强强联合,比如女教师找公务员、行政编找国企小领导,这种夫妻搭配在县城比比皆是。于是你会发现这些有身份的人工资也不高,但生活档次一点不比城市中产阶层差。
他们时不时会托人到省会城市的山姆代购一堆食材,到了周末,不是回农村悠闲度日,就是带着一家人去周边城市旅游。当城市“牛马”还在幻想诗和远方的时候,县城体制内的人早已实现旅行自由。
在县城,有身份的人往往是最不喜欢张扬的,话少沉稳,朋友圈永远是一片空白,平时即使喝多了也不会乱说话,因为他们知道保守和沉默是自我保护的最好方式。
县城的身份也不是那么好拿的,就像某个网友说的:“我爸是中学老师,想给我弄一个编制,结果找遍了所有亲戚朋友,才发现原来是审批科科长的儿子占了坑。”县城“婆罗门”的水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深。
可能有人会说,他们潇洒是他们的事,我就为县城做点小生意不行吗?当然可以。但是你要知道,县城创业有数不尽的坑。几十万的豪车停在县政府楼下,你以为是县城的安逸,殊不知是他们用身份编织的假象。城投公司招标说是要公开透明竞争,但外人不会知道,真实剧本早已在酒桌上的推杯换盏中敲定。
县城有三大休闲经济:网吧、棋牌室、KTV,这三个产业支撑着县城休闲消费的半壁江山。只是当你准备入局去分一杯羹的时候,你会发现同行店铺来的是贵客,自己店铺来的都是麻烦。今天消防可能来查你的线路,明天环保可能来查你的噪音污染。那些盘踞多年的地头蛇早已把工商、税务、城管等关系网编织得密不透风。这种情况你怎么跟别人竞争?你只能等着被淘汰。
更扎心的是,现在县城在加速衰落。全国有3000多个县城,常年人口流出的县城有1676个,占比高达78%。人口就是财富,没有人的地方,不可能有繁荣的经济。某县城银行数据显示,近5年外流资金超过30亿,相当于抽干了县城消费的半壁江山。县城的公交站台冷冷清清,县城医院甚至都做起了看病打折的促销活动,以此减少亏损。
在这里,年轻人回不去,老人走不了。只是当60岁以上的老人成为县城的主要常住人口,但本地缺乏外来企业投资建设,这种全靠体制内人员拉动的内需循环模式,究竟能坚持多久呢?
所以千万不要把回县城当做是生活的退路。在大城市打拼,你也许会输,但至少你知道自己输在哪里,以后怎么进步。但在县城,很多时候你生意黄了,你都不知道是怎么黄的,你连对手用的什么招你都不知道,因为县城生存法则依靠的不是能力,而是关系。那些没有关系,却还把县城当做归宿的年轻人,一旦回去了,无疑是要进入一个更为残酷的修罗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