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顶端新闻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
2025年的夏秋,天气格外反常。印象里北方秋季该是秋高气爽,可热搜上“10月黄河洪水”“西安城墙长青苔”的字眼,偏与这份记忆相悖;回溯夏天,多地热至极值、降雨锐减,又让田间劳作的农人直呼艰难。
中秋节照例被阴雨裹缠,天色沉沉,月色隐匿,但月亮肯定还在,月圆依旧,阴雨挡得了光,挡不了团圆的脚步,和举杯欢庆的畅亮。四面八方归来的一群群人去远方寻找月光,如今又一拔一拔回家找寻团圆和安宁。朋友在朋友圈调侃这秋雨:“恰似预存话费送流量,‘浇’一月,送一月。”九月的雨脚,竟真的拖到了十月。
这般连绵不绝的雨,已多年未见。据官方统计,河南2025年9月平均每日日照不足2.2小时,阴雨日数创下1961年以来同期之最——这场秋霖,堪称“史上罕见”。直至10月21日天空短暂放晴,数据才揭开这场雨的分量:9月以来,河南遭遇9次大范围强降水,全省平均降水量408.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9倍,是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比次多年(2021年)还多五成;92%的乡镇累计雨量超250毫米,黄淮之间大部更是突破400毫米,雨量大,局地极端性更强。
这样的雨,倒合了我的心意。总爱一个人静坐在秋雨的嘀嗒里,发呆,任思绪飘远又收回。望着窗外匆匆的车、赶路的人,童年故乡的秋雨,忽然就漫进了心里。
初秋的雨,落在山区农村是静的。那时候没人外出打工,男女老少都守着几亩山地,面朝黄土背朝天。雨天的午后,晴天在地里忙碌的男人,把牛羊赶上山坡,看它们慢吞吞嚼着湿漉漉的时光;女人不用下地,就从针线箩筐里摸出鞋底,三五人凑在一起,黄黄的麻绳在鞋底间穿梭,“刺啦啦”的纳鞋声,成了雨天里最暖的背景音。
孩子们不懂大人对旱涝的焦心,雨下久了,家是待不住的。趁大人不注意,抓过一双胶鞋就溜出门,钻进雨里,像雨线中跳跃的音符。只是秋雨恋家,下得久了,本就崎岖的村道便成了“晴天一身灰,雨季遍地泥”的模样——胶泥土地被全村近百头老牛踩过,满是泥沼与水坑,雨水、泥巴混着牛粪,成了雨后道路的底色。可那时候的人,大多光着脚就走,贫穷里,尊严是奢侈品。
山里人那时少有雨具,几把黄布伞是稀罕物,大多留给上学的孩子。大人们出门,无非是肩头披块塑料布或肥料袋,头上扣顶旧草帽,顶风冒雨去地里抢收,或是去山间放牧。校园里,零星飘着的几把黄伞格外惹眼,多数同学能戴顶发黄发黑的草帽已算不错,还有人顶块塑料布,像一朵云似的飘到学校。下课后,我们像雀儿般飞出教室,在雨里跑着、追着;男生挖把泥土,和着雨水抟成空泥窝,趁女生不注意“叭”地摔在地上,脆响惊得女生跳脚——一把土、一捧水,就能玩到尽兴,原来精神的富足,从来比物质的匮乏更让人回味。
记得有一年秋雨绵绵,家中老屋年久失修,雨水透过破瓦缝隙,顺着房梁、椽子,在屋里下起了“小雨”。父母忙着找盆接水,脸盆、瓦罐甚至饭锅都派上了用场,雨水在局促的屋里不分昼夜地淌,像一曲揪心又刻骨的交响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山区的秋雨本就多,一下就是十天半月,不大不小,却足够把土壤泡得饱和,水从地里渗出来,房前屋后、山沟岔道到处都是清亮的水。老家多是页岩与沙性土,雨下多了易积水,屋里屋外、地上床上,全是湿漉漉的潮气。若是连阴雨前没把干柴搬进屋,一家人就要遭罪:湿柴泡透了晾不干,勉强用引火物点着,灶膛里只冒浓烟不见明火,粮食做不熟,就得挨饿。
好在秋后是柿子成熟的季节。小伙伴们摘些柿子埋进渗水的沙土里,十多天后刨出来,柿子又甜又鲜,颜色还和刚摘时一样鲜亮,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滋味格外不同。
母亲从不肯在阴雨天歇着,喂猪、做饭是日常,雨下得久了,就开始筹备全家人的过冬棉鞋。纺麻绳是第一步:父亲把夏天泡好的麻剥成麻皮捆好,我们姊妹几个就把麻皮扯成丝状,方便母亲纺线。五六岁时我就会给母亲递麻丝,看着纺车转着,麻丝变成麻线,自己也跟着乐。麻线纺好后搓成麻绳,折一丈来长,两股合在一起,一头挂在钩子上,手上使劲搓,细麻绳就成了,用来纳鞋底。晴天农忙,纳一只鞋底要一周,阴雨天手快的女人一天就能纳一只。母亲曾一个人做鞋供全家穿,忙整个秋天,再累也要让我们天冷时穿上暖和的棉鞋,后来姐姐妹妹长大了,这活才替母亲分担了去。
如今,秋雨依旧缠绵,故乡山村的贫穷与落后却早已成了过往。乡村振兴的大潮漫过群山,老家的基础条件已有质的飞跃,全面实现面了城乡一体化,“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彻底翻篇。村村通、户户通的硬化路蜿蜒伸展,悄悄缩短了城乡的距离,也通向界了更远的世界;山区农业也告别了牛耕时代,机械化的轰鸣取代了旧时的农耕声。
阴雨天里,农人们不再困守家中纳鞋底、搓麻绳:新型农民或进城务工,或在家中休闲娱乐;曾经闭塞的山村,如今成了乡村旅游的好去处。今年秋雨丰沛,山岭沟壑间随处可见溪流潺潺、瀑布叠叠,美得让人心醉。雨后秋意更浓,黄栌叶染上酡红,漫山遍野的红叶层层叠叠,红得热烈,红得通透,正静静等候着游人的脚步。
记忆里的秋雨是旧时光的底色,如今的秋雨却成了新生活的点缀。雨落有声,岁月无言,故乡的秋,早已在时代的浪潮里,换了人间。
作者简介
原维法,济源经开区干部,文学爱好者,勤于读书,偶有文章见于媒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