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因为常玉”展览现场,杭州,2025年
图片来源:一条艺术
在今天,人们应该如何“阅读”常玉?相比美术馆珍藏的油画,他的小幅静物和纸本速写,似乎更让人能细细体会到常玉绘画中线条、色彩与东方意韵的微妙之处。
作为常玉作品的重要收藏家之一,姚谦今秋在杭州的一座清代古宅中,策划了名为“因为常玉”的展览。
他为我们回忆起与常玉作品的初遇——从最初在拍卖会上的惊鸿一瞥,到开始系统性地收藏常玉,再到如今策划以常玉为题的展览,姚谦始终将常玉的作品视作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美术史,而收藏常玉的过程,也恰好映照着自己对这部美术史的阅读。
![]()
▲知名音乐制作人、收藏家、策展人姚谦在展览现场
1966年,常玉在巴黎孤独作画的岁月,在一次煤气泄漏意外中戛然而止。彼时,他的作品流转有限,生前少有展览。直到离世的三十多年后,随着海外华人收藏群体的兴起与艺术史研究的重新梳理,常玉的名字才逐渐被学界与市场重新审视。进入21世纪后,常玉的价格曲线也一路上扬。
到了2019年后,其油画《五裸女》《白瓶菊花》相继以惊人高价成交,奠定了他蓝筹艺术家的位置,也让其作品成为东方美学与现代精神并置的象征。
![]()
![]()
▲20世纪90年代苏富比举办的最初两场常玉专拍
纵观近现代中国艺术史,如何评价常玉的贡献,始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尽管从其创作生涯与时代背景来看,他常被誉为“东方马蒂斯”、“中国的莫迪里阿尼”,但对于每一位欣赏或收藏常玉的人来说,这一称谓似乎都无法穷尽他创作的独特性。
![]()
▲罗伯特·弗兰克与常玉,《常玉08》,照片,1950年
20世纪90年代,正值海外华人收藏群体的兴起,彼时在苏富比工作的衣淑凡从摄影大师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的收藏入手,开始系统关注常玉的作品。
![]()
▲“因为常玉”学术顾问衣淑凡在展览现场致辞
然而,真正让常玉活跃于公众眼前的,并不仅是作品拍卖价格的攀升,更在于其东方气质与美术史价值的延续。此后的三十多年里,衣淑凡不仅积极推动常玉在艺术市场上的认知度与影响力,还耗费半生心血致力于梳理和研究常玉的创作。

▲由衣淑凡编著的《常玉:生平与油画全集》
罗伯特·弗兰克作为常玉生前的好友,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使后人得以窥见常玉当时的生活状态;他们也屡次往返巴黎和芝加哥等地,为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而奔波。在她与弗兰克的共同努力下,常玉的艺术成就通过出版物、展览及画作修复等方式,得以被更广泛地认识和评价。
![]()
▲“因为常玉”展览现场
在长期收藏常玉作品的藏家姚谦看来,常玉的艺术并非孤立于时代,而是一种深层“华人气质”的延伸与凝结。这种气质,也成为他此次策展的出发点。
![]()
▲姚谦与团队布展花絮
“因为常玉”并未止步于对经典的回望,本次展览不仅展出了多幅纸本速写及小幅油画,同时还以常玉为线索,邀请到多位当代艺术家、设计师与工艺家展开创作,在这个时代与常玉遥相呼应。通过这样的策展逻辑,姚谦为观众呈现了他作为藏家的作品“阅读”方式:在历史与当下之间,以收藏为起点,进行艺术的回望与对应。
![]()
您最初是如何与常玉结缘的?在众多艺术家中,是什么吸引您持续关注并收藏他的作品?
我大概是在1997年开始收藏艺术品,那时无意间走进了苏富比的拍卖会,才知道原来绘画作品是可以买卖的。当时我看到了常玉的作品,但最初吸引我注意的是我比较熟悉的、席德进先生的画。虽然那次没能竞得席德进的作品,却因此认识了衣淑凡小姐。第二年,我才买到了人生中第一件常玉作品——一幅小幅的静物油画。
![]()
▲“因为常玉”展览现场,杭州,2025年
至于为什么被吸引,我想那更多是一种缘分吧。我必须要被画面吸引才会收藏,当时吸引我的是常玉作品中的极简与纯净。我买的那幅画很小,只用到了白、黑和粉红三种颜色,在刮出的玻璃杯上盛着三朵小菊花,非常简洁。但在购买之前,我其实已经翻阅过许多关于常玉的画册。
![]()
▲常玉《枯枝》版画
可以这么说,他的作品中带有一种西画中少见的“文人气”,这正是最打动我的地方。
作为藏家,您如何评价常玉在20世纪中国现代艺术史中的地位和艺术贡献?
我很难代替大众,或从一个史学专家的角度去谈常玉的地位和贡献。不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常玉回到了大众的视野。我们重新认识到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华人艺术家,让我们发现了这样的一类“中西合璧”的精彩作品——很多华人艺术家当时去往欧美留学、生活,最后连艺术都融入了欧洲的创作环境。即使他们描写的是东方的内容,也不再是以中式的表象方式去表达。
常玉作品中,那些常被提及的“东方意蕴”与“孤独感”,您如何解读这两种特质?它们在当代有怎样的意义?
我认为常玉的创作在气质上不仅是东方的,更蕴含了一种中国艺术家独有的、向内探索的细腻情绪。至于当中那份孤独感,我觉得可能是我们后人在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后,才加上的一种解读。
![]()
▲“因为常玉”展览现场,杭州,2025年
我并不那么强烈地认为他一直在描绘孤独感,他更多是在表达创作当下的生命状态,以及他所感受到的时代和世界,还有内心的渴望与需要。那是不是孤独感?我想,这应该留给观者自己去定义。
今年也是常玉诞辰130周年。您为何选择以“因为常玉”为题发起此次策展?
此次展览并不是为了纪念常玉诞辰,但刚好时间碰巧,所以我们筹划团队就决定选在他诞辰的那天开幕。展览的主题其实是延续7年前的展览“细看常玉”。像那种以代表性油画为主的规模化展览,我觉得更适合由美术馆来完成。当年衣淑凡和罗伯特·弗兰克策划的那场拍卖,曾支持台湾历史博物馆修复了常玉的作品,他们当时也鼓励我说:“你要做展览。”
![]()
▲常玉《戴黑帽子的女士/站姿裸女》(双面画)
纸本水墨与水彩、纸本铅笔与炭笔素描,1930年
我和团队一直希望,如果我们有余力,就会尽我们所能做一些关于常玉的展览,从“细看常玉”到“因为常玉”,我们更倾向于以“阅读”的方式去接近他。也希望在这样的展览语境中,去寻找常玉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东方生活美学。透过他画中的细节和技巧,可以看到一些来自他对当时华人日常生活的描写,我们也希望以此为线索,与当下艺术家的创作形成对应和对话。
这次群展邀请了众多当代艺术家、设计师和工艺家以常玉为灵感进行创作,能否分享您策划这个项目的初衷和构思过程?
这次邀约的艺术家和工艺师,可以从两个线索来看。第一条线是展览空间——因为展览安排在古宅中,所以我们计划结合这样的场域来做这次“因为常玉”。
![]()
▲“因为常玉”展览现场,杭州,2025年
过去几年,我和衣淑凡小姐经常讨论常玉,他在欧洲的华人身份,以及贯穿其创作的中国人特质。在我们的阅读中,这些特质可以对应到漆器、瓷器、刺绣等传统工艺上去,以及生活场景中的图腾元素,从而与参与的艺术家和工艺创作者形成呼应。
随着时代变迁,您个人的收藏理念和标准有发生变化吗?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觉得收藏其实是一个人面对自己的过程,我常觉得,收藏是对应自己的“阅读”——阅读这个世界,阅读美术创作。当你的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你就会发现自己一直在变化,就像我们每天,都不是和昨天完全一样的自己。
![]()
▲常玉,《豹》版画
所以我的收藏和审美也是不断在变化的,我也允许自己去产生这些变化。人在不同时期都会有自己的阶段,如果去回溯我的收藏生涯,会发现其中还有一些是积累的过程。这些年来,我对当代艺术有了更多的观察,同时也让我对美术史的一些理解,尝试找到两者之间可能的关联。
随着全球经济周期的转变,您作为资深藏家,对近年的艺术收藏有哪些心得、感悟或者建议给到新藏家呢?
尤其是现在的艺术商业,虽然艰辛,但媒体发达,使艺术推广和商业化有了更多可能性。这也带来了一些我并不欣赏的现象,但这些现象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意义,我并不排斥。关键是要坚定自己的方向。
![]()
▲姚谦在“因为常玉”展览现场
我现在特别关注自己阅读中感兴趣的内容,这也能够直接对应到我的收藏。我不会只收当代的作品,也不会局限于某个国家或某位艺术家,而是关注作品本身,以及它与我当下的阅读和感受的关联。

▲“因为常玉”展览现场
至于收藏和投资的关系,我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发现,如果你练就了更好的阅读能力和美术思考能力,自然会有人跟随你的脚步。
藏家不用去迎合流行趋势,去买现在热门的作品,也不用去在意拍卖公司推什么、谁的专场、谁的封面作品。而且二级市场上那些所谓的“纪录”,其实都是因为藏家本身扎实的作品“阅读”和对时代意义的把握。好的藏家应该让别人来跟随自己的品味,而不是去追随潮流。
![]()
《收藏/拍卖》杂志公众号独家稿件
作者:陈玥
资深写作者,艺术专题策划人
她的作品常见于多家权威媒体平台
近期聚焦生态跨媒介艺术及亚欧边界的跨文化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