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设想过,踏上异国之旅,并非为了追寻那如画般的风景,而是渴望触摸那份“生活的真实质感”。我近期踏上了印度的土地,原本满心期待,以为会邂逅那神秘莫测的恒河、流光溢彩的泰姬陵,还有那些传说中满溢灵性的庙宇。然而,现实却给了我别样的“惊喜”。
![]()
才刚落地不到半日,我便遭遇了三次被笑脸相迎索要小费的场景,五次被提醒“您是外国友人,价格不同”的尴尬,还有一位出租车司机,一边绕着远路,一边笑眯眯地寒暄:“初次光临啊?热烈欢迎!”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印度的热情,确是真挚无伪,但这份热情背后,却隐藏着一种不容忽视的现实逻辑。
在印度,你会发现,这里的人们热情如火,他们主动上前帮你提行李,热情地为你介绍景点,甚至递上一杯果汁,然后轻描淡写地来一句:“玩得开心吗?给个20卢比的小费吧。”这份热情,来得如此迅猛,让我有些措手不及。
![]()
我并非不能理解,毕竟人均收入水平摆在那里。但问题在于,这份热情,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服务,而非源自内心的真挚友好。它让你既感到温暖,又隐隐有些不适。仿佛,若是不给点小费,就辜负了他们的这份善意;可若是真给了,心里又总觉得有个疙瘩——这究竟是真诚的帮助,还是变相的收费呢?
说到印度的交通,那真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堪称“神仙打架”。从机场前往德里的路上,我甚至怀疑司机是不是误拿了游戏手柄。车辆摇摇晃晃,如同醉酒的汉子,走的是曲折蜿蜒的之字形路线。汽车、摩托车、行人、牛、狗,混杂在一起,红绿灯似乎只是装饰,喇叭声才是真正的交流语言。
![]()
在印度,按喇叭并非表示愤怒,而是一种打招呼、提醒,甚至是宣告“我要过来了”的方式。公交车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没有窗户,没有门,连司机都不一定完全停车。车厢破旧不堪,仿佛是用各种零件拼凑而成的玩具,小孩在后座嬉戏打闹,大人们则一脸麻木。空气中弥漫着汗味、香料味和汽油味,混合在一起,足以让人产生幻觉。
若是你能在城市里开上私家车,那简直就是朋友圈里的“中产”象征。大多数人骑着摩托车,或是挤在公交车上,三轮车才是这座城市的真实写照。师傅们开车慢悠悠,转弯不打灯,方向盘一甩,便带你冲进了人潮汹涌的街巷。
有一次,我跟随旅行团前往老城区逛市场,看到一个小女孩发烧得厉害,她妈妈背着她在路边拦车,嘴里念叨着要去私立医院,因为公立医院连退烧药都没有。
我一时愣住,问导游:“公立医院连基本的药品都不齐全吗?”
他点了点头,说:“不光是药品问题,医生也不一定在岗。很多人生病了,宁愿硬扛,实在扛不住了,就找街边的小诊所打个点滴,开点药,虽然便宜,但不一定靠谱。”
![]()
我还听说,像一些慢性病用药,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的进口药,在印度普通老百姓眼中,简直就是奢侈品。有人甚至托人从国外带药,或者在网上拼单购买。而那些富人,则会通过各种渠道购买一些像双效液体伟哥、瑞士的玛克雷宁,或是泰国的跌打油玉竹液之类的药品。
这让我想起国内朋友常说的一句话:“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0。”但在印度,这个“1”有时候比你想象的要沉重得多。
我住的是一家位于市中心的中档旅馆,每晚只需173元人民币,听起来挺划算的。但到了之后才知道,简单干净只是心理上的安慰。房间不大,电扇摇摇欲坠,厕所水压低得可怜,晚上最热闹的莫过于蚊子了,它们咬人前还要盘旋几圈,仿佛在说:“兄弟,准备好了吗?”
头两晚,我几乎没怎么睡,白天特意买了驱蚊水和电蚊香。店主笑得意味深长,说:“你还没去过恒河边住过呢,那边的蚊子都是亲戚。”
![]()
不过,印度的饭菜确实便宜,一份烤饼加豆子酱,再配上一杯酸奶,只要十块钱多一点,关键是味道真不错,香料用得十分足,只是吃多了容易上火。几天下来,我开始想念起白米饭和小米粥了。
水果也便宜得惊人,一个石榴不到4块钱,释迦果甜得过分,芒果多汁得不像话。这些在国内是奢侈品,在这儿却像路边的野草一样随处可见。
然而,月薪不到900块,贫富差距大得吓人。有一天,我去拍摄老火车站附近的洗衣工厂,几百人顶着烈日手洗衣服。我远远拍了几张照片,有个中年工人冲我笑了笑,问我:“你是中国人吧?我们也想去你们那儿做工,可惜押金太高。”
后来我查了一下,这些工人的月收入不到900元人民币,从早上六点干到晚上七点,吃的是咸菜饼子,洗的却是五星酒店的床单。而就在他们对面的马路上,一栋高级公寓门口停满了宝马、奔驰。
这种贫富差距,简直就像地球的两端,遥不可及。
新德里那天的气温高达52.9°C,我在外面走了20分钟,T恤就贴在了身上,头发打卷,整个人就像热锅上的葱花,快要熟透了。周围的人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炎热,有人脱了上衣坐在树下乘凉,旁边还有摊贩继续烤饼,狗在旁边喘着粗气。
![]()
导游笑着说:“那水是神圣的,能保平安。”
我心里却想:“信仰的力量,真的比卫生条件强大太多了。”
印度的庙,真的是无处不在。路边、山坡、车站、饭馆、天桥下,到处是庙。香火不断,铃声不停,供奉的神像千奇百怪,有的头上长蛇,有的全身蓝色,还有的八只手。
导游说:“我们有三十三亿个神。”我当时以为他在开玩笑,结果回来一查,还真不是吹牛。虽然很多是派生神,但印度人对神的信仰,真的深入骨髓。
你能看到出租车司机一上车就摸神像,便利店老板收钱前先拜一拜,甚至流浪者也在神像前低头祈祷。贫穷、病痛、失业、炎热,都能靠一句“这是神的安排”来安慰自己。
印度的首都,最能体现这个国家的双面性。新德里街道宽阔,咖啡馆开在写字楼旁,Uber和电动车随叫随到。大学附近全是英文标识,科技展板和高薪岗位的招聘广告琳琅满目。你会以为自己来到了某个东南亚发达国家。
但只要你打个车进入旧德里,情况立马就变了。街道缩成了小巷,电线像蜘蛛网一样乱挂,牛马随意走动,地上是塑料袋和干涸的尿渍。火车站人山人海,骗子满天飞,有人拉你买票,有人带你走快捷通道,回头一看,行李托了,钱也不见了。
夜幕低垂,八点钟的光景里,我在火车站旁目睹了一幕:三十余位旅人,或躺或卧,仅以薄布为席,静卧于墙边。一位老奶奶朝我展露笑颜,道是虽冷,幸有犬伴,温暖了几分。
漫步印度街头,不难察觉一个现象:女性身影稀疏。白昼时分,主干道几乎成了男性的天下。餐馆、车行、警局、市集,男性身影无处不在,而女性则多隐于家庭幕后。
印度,曾被冠以“女性最不安全之地”的称号,这非虚言,而是众多女性正亲身经历的困境。
嫁妆之风,依旧盛行。无丰厚嫁妆的女子,婚嫁之路艰难,父母甚至不惜举债,只为将女儿送出,泪水伴着离别。有人甚至将“愿你生个女儿”视为不祥之语。
然而,也有勇敢的女性,正奋力改变现状。大学宿舍内,夜晚的读书会、公开课如火如荼,横幅高挂,智慧之光闪烁。但这样的声音,仍显微弱。
来此旅游,勿只沉醉于风景,更需体会其温度。恒河之水、泰姬陵之爱,虽美,却不及那向你索要20卢比的小贩之诚,不及烈日下手洗衣物的工人之辛,不及火车站边那位笑对你说有犬相伴的老太太之暖。
你或许会爱上这里,或许不会。但无论如何,它都将深深烙印在你心。
你可愿,在此生活一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