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常遇到这样的帕金森患者:规律服用抗帕金森药物,颤僵症状有所缓解,但总感觉浑身乏力、动作迟缓依旧,康复进程迟迟没有突破。不少患者和家属陷入困惑:明明颤僵控制住了,为什么康复还是“卡壳”?其实答案藏在中医的“气虚”理论里——颤僵只是表面症状,气虚导致的身体“动力不足”,才是拖慢康复的关键短板。
![]()
很多患者和家属将颤僵作为康复的唯一目标,这恰恰走进了康复误区。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震颤、肌强直,确实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对这些症状的缓解至关重要。但临床观察发现,仅聚焦颤僵治疗,患者往往会陷入“症状缓解但功能不升”的困境:手不那么抖了,却连端碗都觉得费力;肢体僵硬减轻了,走路还是迈不开步子,稍动就气喘吁吁。这是因为颤僵只是神经系统病变的外在表现,而气虚则是身体机能衰退的内在根源,就像机器零件虽已修复,却没有足够的动力驱动运转。
![]()
从中医视角看,帕金森病患者的气虚并非单纯的“力气不足”,而是机体元气亏虚、推动功能减退的全身性问题。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元气充足才能维持脏腑功能、濡养筋脉肌肉。帕金森患者多为中老年人,本身就有“年老气衰”的生理基础,疾病长期消耗更会加重气虚:心气不足则心慌气短、精神倦怠;脾气亏虚则食欲不振、肌肉萎缩;肾气虚弱则腰膝酸软、动作迟缓。这些问题相互交织,使得患者即便颤僵症状缓解,也难以恢复正常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康复自然停滞不前。
![]()
补气虚并非简单“进补”,而是要结合帕金森病的病理特点,从饮食、运动、中医调理三方面构建系统方案。饮食上应遵循“温补不燥”原则,多吃山药、莲子、小米等健脾益气的食物,避免生冷油腻损伤脾胃之气;运动方面要选择温和的项目,如八段锦的“两手托天理三焦”、太极拳的慢动作演练,既能活动筋骨,又能通过呼吸调节涵养元气,切忌剧烈运动耗气;中医调理则需辨证施治,气虚明显者可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黄芪、党参等补气药材,配合艾灸关元、气海等穴位,从根本上改善元气亏虚的状态。
![]()
帕金森病的康复是一场“综合战役”,颤僵症状的控制是“治标”,气虚的调理才是“治本”。当患者不再局限于表面症状的改善,转而重视元气的滋养,就能为身体注入源源不断的康复动力。毕竟,只有动力充足,才能让每一步康复训练都事半功倍,让患者在控制症状的同时,真正实现生活质量的提升。康复之路虽长,找对方向就能少走弯路,补好气虚这块“动力短板”,才能让帕金森患者的康复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
对于已经确诊的帕金森病患者而言,药物治疗在疾病管理与症状控制方面依旧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是维持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病情进展不可或缺的关键手段。而中医,作为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传统医术瑰宝,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在应对各类疑难病症,尤其是像帕金森病这类涉及神经系统的复杂疾病时,展现出独特而显著的优势。

王世龙中医师凭借其近二十年深耕于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治疗领域的深厚经验,深入钻研中医经典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巧妙融合中医“治未病”“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治”等核心原则,精心拟定了“五龙震颤汤剂”这一独具特色的纯中药治疗方案。

“治未病”理念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中,王世龙中医师并非仅仅着眼于缓解患者当前已出现的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症状,更注重从整体上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以及脏腑功能,通过改善机体的内在环境,增强患者自身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预防病情进一步恶化、减少并发症发生的目的。例如,针对帕金森病患者常伴随的睡眠障碍、便秘等非运动症状,在“五龙震颤汤剂”中合理配伍具有安神、润肠等功效的中药,从根源上调理脏腑功能,使这些伴随症状得到改善,防止因这些症状的加重而进一步影响帕金森病的核心症状,真正体现了“既病防变”的智慧。
咨询电话:15712958063
微信:bjzyt1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