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字文长,号青藤道人、天池山人,是明代艺坛罕见的全才型人物。他在诗、文、戏剧、书画等领域皆有卓越建树,尤以泼墨大写意画风开一代新风,被后人推为大写意画的宗师。然而与其辉煌的艺术成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坎坷多舛的人生际遇——科场失意、幕府沉浮、牢狱之灾,乃至精神几近崩溃。正是这样一位“半生落魄已成翁”的文人,却在煎茶这一“微清小雅”之事中,寻得生命的片刻安宁与精神的回甘。
![]()
《煎茶七类》虽仅二百余字,却被视为明代茶事理念的典范之作。该文并不拘泥于煎茶程序或茶器选择的细节,而是将关注重心置于饮茶者的内在修养、品饮环境与交流对象,展现出鲜明的文人茶道特质。
《煎茶七类》将“人品”列为茶事第一要义,强调“其法每传于高流大隐、云霞泉石之辈”,提高了茶事的文化门槛与精神维度。在具体实践层面,徐渭提出“山水为上,江水次之,井水又次之”的择水观,并注重“活火”烹茶与冲泡时间的精准把握,反映出明代叶茶冲泡的审美追求。在品饮方式上,他主张“先涤漱,既乃徐啜”,以求充分感受茶汤的甘津与韵味,并提醒勿以他果杂香干扰茶之本味。
择水、取火仍沿用古法。不同于古时末茶,明代叶茶冲泡时间要把握得好。冲泡急了,味没有出来。时间过长,则不够鲜甘。品茶时,先涤漱口腔,唤醒味蕾。然后慢慢啜饮,让茶汤浸润口腔,充分感受茶的滋味。在滋味的回甘中,品悠长韵味。
此外,徐渭格外注重茶事的环境与人文氛围。他认为理想的品茶场所应是“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而茶侣则宜为“翰卿墨客,缁流羽士,逸老散人”之类超脱世俗之人。他将茶的功用提炼为“除烦雪滞,涤醒破疾”,在“谭渴书倦”之际饮茶,“策勋不减凌烟”,赋予茶事以精神慰藉与心灵超越的深意。
![]()
明 徐渭 墨葡萄图
《煎茶七类》虽非徐渭原创,他在文末注明“乃卢仝作也,旧编茶类似冗,稍改定之”,但经其精炼、润色并以书法写就,已成为融合文学、哲学与艺术表达的“艺文合璧”之作。文中对“人品”“茶宜”“茶侣”的强调,与徐渭晚年“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生命状态形成深刻呼应——尽管身处困顿,他依然在茶道中坚守人格的独立与精神的自由。
![]()
明.徐渭《墨葡萄图》
徐渭在七十二岁高龄时所书的《煎茶七类》,笔墨老健潇洒,意蕴淡远雅致,完全不见其生命末路的潦倒与孤寂。正如他在《墨葡萄图》中的题诗“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那些曾被时代忽视的“笔底明珠”,包括《煎茶七类》及其茶道思想,终在后世照亮了郑板桥、齐白石等一代代艺术家的心灵,成为文人精神的不朽典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