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上一段高调炫富视频引发全网愤怒!
只因博主操控英国多处社会住房,将廉价房源翻新后高价转租给难民安置巨头塞尔科公司,坐收政府担保的暴利。
如此“薅羊毛” 操作,牵扯出英国庇护系统的惊天丑闻。
原本用于安置难民的153亿英镑纳税人资金,从最初的45亿预算飙升三倍,最终大量流入中间商口袋。
钱没了,难民也没得到救助,政府监管形同虚设,巨额公帑为何会沦为少数人的 “提款机”?
![]()
博主牛顿的炫富视频在社交平台上非常常见,类似 “难民住房投资指南” 的内容曾悄然流传。
据英国内政事务特别委员会证实,牛顿所属的利益链条已形成成熟模式,投资者低价收购或租赁老旧房产。
仅做最低标准翻新,再以市场价2倍的价格转租给塞尔科、清泉等政府指定的安置供应商,而这些成本最终都由庇护支持预算买单。
牛顿在遭受网络抨击后仍辩称 “在切实帮助难民”,但官方调查显示,其提供的住房多次被投诉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房源甚至不符合基本居住标准。
![]()
为何明显存在问题的房源能通过供应商审核,进入政府安置体系?
不用想就知道哦啊英国政府和外包商的合同存在漏洞。2019年英国内政部与三大供应商签订十年安置合同,当时预估总成本45亿英镑,而最新报告显示实际支出已飙升至153亿英镑。
国家审计署的专项调查揭露了关键症结,合同中虽明确规定供应商利润上限为 5%,超额部分需返还纳税人,但内政部从未建立有效的利润核查机制。
仅2020-2023 年间,就有至少4600万英镑超额利润被供应商截留,且未被追讨。
![]()
更严重的是,抽查发现12%的住房安置发票存在虚假信息,部分供应商通过虚报床位数量、重复申报服务等方式套取资金。
手握监管权的内政部,为何会对这些明显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
内政事务特别委员会在报告中痛斥,脱欧后历届政府沉迷于 “强硬移民政策” 的政治表演,将大量精力投入到遣送卢旺达等不切实际的方案中,反而忽视了庇护系统的基础运转。
数据显示2024-25 年度英国庇护支持预算中,58%流向酒店业,这些本应作为临时安置的酒店,逐渐沦为供应商的 “摇钱树”。
![]()
伦敦某酒店集团承接难民安置业务后,年营收增长37%,而入住难民却需多人挤在狭小房间,缺乏基本生活设施。
内政部对供应商的考核仅聚焦于 “安置人数”,对住房质量、服务水平等关键指标毫无约束,形成 “重数量、轻质量” 的畸形导向。
监管缺位的背后是庇护申请审批系统的全面瘫痪。2014年英国87% 的庇护申请能在六个月内完成裁决,但到2023年这一比例暴跌至16%,截至2024年6月,积压的庇护申请已突破17万份。
大量难民因审批遥遥无期,被迫长期滞留酒店,这又进一步推高了安置成本。
![]()
更讽刺的是政府非但没有增派人手改善审批效率,反而将矛头指向维权律师,指责其 “滥用司法程序拖延案件”,却对自身投入不足的问题避而不谈。
英国工党提出2029年前关闭所有庇护酒店的方案,核心包括三年内将庇护申请审批时限压缩至六个月内,同时利用废弃军事基地、闲置办公楼改建临时住房,预计可节省40亿英镑开支。
该方案已获得英国难民委员会等机构支持,专家评估显示若能落地实施,可大幅减少中间商套利空间。
国家审计署已建议内政部建立独立监管机构,对安置合同实行全流程审计,并将住房质量与供应商回款直接挂钩。
目前,已有 3 家违规供应商被暂停合作资格,4600 万英镑截留利润的追讨工作也已启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