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中国的青铜时代,历经了怎样波澜壮阔的历史?如今,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的考古遗址,以及出土的精美青铜器,再现了古代中国青铜时代的辉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提升,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会为这些考古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带去怎样的新方向呢?
10月31日,2025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持续进行中。当天上午,四场平行论坛以“主旨演讲+圆桌对话”形式同步开启。其中,在平行论坛一“对话:青铜时代考古遗址的保护管理”上,在场专家聚焦青铜时代重要考古遗址,从考古遗址及博物馆的价值阐释、保护利用、建设管理等角度展开了精彩的分享与对谈。
![]()
平行论坛现场 李雨心 摄
“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三星堆—金沙遗址,不仅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和重要资料,也是促进当代文化与文明交流互鉴的潜在资源。”论坛现场,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教授杜晓帆登台,以《世界遗产视野下三星堆—金沙遗址价值构建与阐释》为主题带来了演讲分享。
在分享伊始,杜晓帆首先回望了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历程,表示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重视考古遗址的阐释。但杜晓帆提到,考古遗址的阐释也同样面临挑战。“其实放眼整个东亚都面临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大量的考古遗址都是土遗址,展示性没有那么强。同时,讲好早期的考古遗址故事,也是国际的难题,不仅局限于中国或东亚。”
![]()
杜晓帆接受采访 张奕丹 摄
此外,杜晓帆指出,考古遗址阐释所面临的挑战,还包括:从学术价值到遗产机制的转化不足,缺乏核心价值凝练;重博物馆、轻遗址,出土文物(遗物)、不可移动文物(遗址)及周边环境整体联动展示欠缺等方面。
如何将考古的学术价值,转化为公众可以共享的成果呢?在接受采访时,杜晓帆提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议题,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参与。“比如,考古学家在发掘之初,就可以考虑到遗址的后续阐释。考古团队在制定发掘与研究计划时,就应同步考虑遗产的保护、展示与传播方案。”
同时,杜晓帆也在分享中提到了提升三星堆—金沙遗址遗产价值阐释水平的策略,其中包括要构建系统性阐释展示体系。“目前,仍是以博物馆展示出土文物的‘静态展示’为主,但这种展示是孤立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文物和遗址之间的关系,如果构建起来的话,公众对遗址的理解会更好。我相信,未来是可以做到的,随着数字化、人工智能水平的提升,可能会给观众理解遗址带来新的变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