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 1429字
预计阅读时间: 4分钟
每年的7月13日是全球胃肠间质瘤(GIST)关爱日,旨在提升公众对这种疾病的认识与关注,让更多患者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与温暖。
做胃肠镜检查,发现了“胃肠间质瘤(GIST)”,不少人会很紧张,这是癌吗?良性还是恶性的?
不要慌,今天我们来告诉你GIST是个怎么回事!
1
什么是GIST?
GIST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行为的间叶性肿瘤,其特征在于向Cajal的间质细胞分化,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2
GIST一般长在哪里?
我们的消化道像一条长长的管道,从食管到胃,再到小肠、大肠,一路连通。消化道的壁,就像墙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浆膜层组成,而GIST最常从“墙壁”中间的“肌肉层”长出来(图1-2)。
GIST最爱呆的地方是胃,但它可以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约有54%发生在胃、30%发生在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结肠和直肠中仅有5%、食管中约有1%。阑尾中很少发生GIST。胃肠外GIST主要发生在肠系膜、网膜和腹膜后。
3
GIST的个子有多大?
GIST小的可能只有几毫米,像一颗“小石子”,大的能长大十几厘米,像个“大肉球”。
4
GIST的良恶性?
虽不像我们熟悉的癌那样“凶神恶煞”,但也不能小瞧GIST,它可不是善茬!有的长得很慢,一辈子可能都没啥事;有的却很活跃,长的很快甚至转移。
GIST没有绝对的良性、恶性之分,而是根据肿瘤的大小、生长部位、显微镜下的核分裂象等指标,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四类。极低危和低危类似于“良性”,中危表示“潜在恶性”,高危类似“恶性”,需要积极治疗。
GIST的ICD-O 编码:8963/3。
8936代表的是组织学类型,3代表原发部位的恶性肿瘤。
提示: 虽然GIST的ICD-O编码是3,代表的是恶性肿瘤,但是评估GIST是根据肿瘤的大小、生长部位、显微镜下的核分裂象等指标综合评估危险度的,我们需要根据它的危险度进行相应的处理。
5
GIST的症状?
临床上小的GIST大多数是通过胃肠镜检查偶然发现。但是当它长到一定大小,身体会给出一些“提示”,但是没有特异性,多因为消化道出血(腹痛)、上腹部不适、腹胀或腹部包块就诊。
提示:如果长期有这些不适,并且没有任何缓解,一定要及时做检查!
6
如何揪出“隐形杀手”GIST?
GIST很会“伪装”,我们可以通过胃肠镜检查发现它,再通过超声内镜(EUS),看到它长在胃肠道“墙壁”的哪一层,再通过CT/MRI(增强扫描)知道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周围器官的关系,以及有无转移。
7
GIST的治疗?
① 首选:手术治疗。
② 如果患者发现的时候瘤子已经转移了,或者年纪大、身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这时候就需要靠“靶向药”控制。比如伊马替尼(格列卫),能精准打击肿瘤细胞,让瘤子缩小、生长变慢,甚至长期稳定。
提示:不管是手术后还是吃靶向药,都需要定期复查(比如3-6个月做一次CT)。
8
GIST的病理类型?
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将GIST分为梭形细胞型、上皮样型、梭形细胞-上皮样混合型、去分化型。其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梭形细胞型。
肿瘤间质改变:包括①胶原化或玻璃样变;②钙化或骨化;③黏液样变;④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⑤出血和囊性变;⑥坏死。
免疫组化特征:CD117和DOG-1弥漫阳性。
分子检测:大多数病例具有KIT或PDGFRA基因活化突变,少数病例涉及SDH亚单位、BRAF、NF1、K/NRAS和PIK3CA等基因突变。
来源: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病理科
告诉小伙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