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AR智慧幼儿园的这个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很多人可能只是听说过,但是还不知道具体是什么。AR智慧幼儿园,简单说就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在真实教室环境中叠加虚拟数字信息,创造虚实融合的教学场景。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00所幼儿园引入AR教学系统,从一线城市向新一线城市快速铺开。
![]()
说到这,有些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这不就是让孩子戴着眼镜看立体动画?或者是在平板上玩一些教育游戏?
其实,AR(增强现实)智慧幼儿园的内容远不止于此。它所带来的变革,是全方位且深层次的。通过在教室、教具甚至墙壁上部署AR技术,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可视、可感、可互动。目前,国内一些前沿的幼教机构已经开始尝试,但多数仍停留在展示阶段,比如用AR卡片认识动物、看看太阳系——效果是生动,但总让人觉得差点意思。
![]()
这就引出了我们真正关心的问题,这项看起来很前沿,甚至花哨的技术,除了让学习内容更丰富,究竟能不能触及教育的核心,有效地启蒙换唤醒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创造力?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
首先从教学场景的构建来看,AR技术打破了传统幼儿园教学空间的限制,可以给孩子提供身临其境的沉浸式学习空间。创造力的土壤是兴趣,以往孩子们只能在有限的教室空间里,通过图片、模型等传统教具来认识世界,而AR技术可以将虚拟的场景与现实教室相结合,孩子可以用手势召唤一只虚拟的海豚,让它缓缓游过教室的天花板,甚至可以潜入海底,观察珊瑚的构造。这种沉浸感能瞬间点燃孩子的探究欲,从而激发出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从创造力的培养角度而言,AR技术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创作的平台。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内心世界。AR技术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能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孩子的奇思妙想。比如,在美术课上,孩子画了一只小怪兽,通过AR扫描,这只小怪兽就能立刻从纸面上“跳”出来,成为屏幕里一个可以互动、可以奔跑的立体角色。孩子也可以为自己创造的角色配音、设计动作,甚至编一个小故事。这种从二维到三维、从静态到动态的即时反馈,极大地满足了孩子的创作成就感,鼓励他们更大胆地表达自我。
![]()
以上这两个层面,既是AR赋能创造力的潜力所在,也是我们博乐信息作为行业实践者,在日常研发与落地中时刻关注的焦点。基于在教育领域多年的深耕,我们打造了 「AI+XR智慧教育全场景解决方案」。
![]()
具体来说,针对沉浸式学习。我们设计了多主题的AR互动课程,涵盖自然科学、历史文化、艺术创作等多个领域。例如在科学课程中,孩子们可以通过AR设备观察微观世界的原子结构,或是探索宏观宇宙的星系运转,这种超越时空的体验让知识获取变得生动有趣。在历史文化课程里,孩子们能穿越到古代,与虚拟的历史人物对话,亲身感受不同时代的文化氛围。这种立体化的学习方式不仅加深了知识记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
![]()
针对个性化表达,我们的AIGC一站式创作平台《AI绘梦》《AI智绘空间》等等,利用XR技术和多模态AI大模型巧妙的融合,让孩子们的创意表达不再受限于纸笔。在《AI绘梦》中,孩子只需用手指在触控板上随意涂抹线条,AI就能快速识别并生成动态立体形象,还能根据绘画内容自动匹配音效与故事背景;《AI智绘空间》则支持多人同时在虚实融合的空间中协作创作,孩子们可以用手势“搭建”虚拟城堡、“栽种”奇幻植物,作品完成后还能生成可分享的3D动画卡片,让创造力可视化、可传播。这种“创作即游戏”的模式,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数字时代的小小创作者。
![]()
![]()
总而言之,AR技术融入幼教,其价值远不止于营造酷炫的视觉效果。它更像是一座桥梁,将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可感知的现实世界连接起来。当绘画能立体跃动,当创意可即时交互,学习就变成了一场激发好奇心和表达欲的探索之旅。这让我们看到,科技真正的力量并非替代传统教育,而是为每个孩子提供一个更自由、更包容的创作舞台,从而守护并点亮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未来,随着技术与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AR在启蒙教育中的潜力,更值得期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