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东古城又称齐东县城,据史书记载称,金天会年间(1123年),金王朝就已经在邹平县赵岩口码头设立齐东镇,由于其地理位置在齐州(今济南)东部,故此被称为“齐东”。
![]()
元宪宗二年(1252年)以齐东镇设为齐东县。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曾有五位皇室成员先后被封为“齐东王”,齐东县域也曾一度被划为“飞地”,被称为“齐东国”。
![]()
据《齐东县志》记载,齐东古城北邻大清河,连武定府直通京津地区,南接章丘,东南到青州府,西南到济南府直至中原地区,交通条件十分便利,是重要的水陆运输码头。山东的布匹等物资经水陆到辽东半岛,把东北的粮食、药材、木材等物资运往齐东再转运中原、南方等地区。这里财兴物繁,南客北商,市情繁华,河中船只白帆点点,有“小济南”之称。为何被称为“小济南”呢?据说有一年,朝廷把齐州一年的军饷一次拨付到位,济南无法承兑银票和所需零钱。有人提议到齐东县试一试,结果竟然圆满解决了这一难题。从此“小济南”的美誉也传扬开来。
![]()
齐东古城旧址东西约2公里,南北约1.5公里,城内公署修缮完备,坛庙众多,牌坊、节表多达22处。繁盛时,城内街道错落有致,街道两侧店铺林立,其中,德泰恒布店、乾泰粮栈等铺号声名远播。清末民国时期的诗人李炳炎曾经这样描述盛时的齐东城:“元朝巨镇,济郡名城。域近百里之邦,地据三朝之胜。衣冠不似乡愚,文物居然都会”,可见当年盛景之一斑。
![]()
齐东古城不仅经济发达、商业繁荣,还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之地。在齐东县域内,十大景观最为著名。据文献记载,在清康熙年之前,有“赵岩秋涨、魏城阴雨、昌阳仙迹、延安圣井、减河横带、坝水托蓝、故台西照、东皋晓月”等八大景观。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编撰续修《齐东县志》时,又增添了“奎楼耸秀、义庄兴文”两处以壮伟观,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齐东古代十大景了,当时的文人雅士为秀丽十景题诗作画,又给齐东平添了许多神韵。
齐东古城遗址黄河文化园园区的沿途雕塑,分别是治水安澜、商贸要津、舟楫之利、兴商立市、齐东名吃、崇礼尚学六组雕塑,全面地展现了古齐东各领域的场景状态,充分诠释出齐东古城崇礼尚学、重商重农的文化基因。
![]()
其实,繁华优美的古城背后,凝聚着的是历代人民的治水心血。自齐东建城始,就一直饱受水患之灾。为此,各朝历代都曾投入过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长期而艰难的治理,也因此出现许多治河名家,倾其所能地试图“驯服”桀骜不驯的黄河,为一方百姓谋取百年乃至千年安居乐业的时光。齐东县因大清河这条“黄金水道”而兴盛一时,却也因大水而遭遇劫难。
![]()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泛滥,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决口,黄河夺大清河河道入海。由于黄河水量巨大、流速极快,巨大的冲击力使齐东县的河岸坍塌严重,直接威胁着齐东古城的安全。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清政府在县城以西9公里处修筑了一条近2000米的南北大坝——梯子坝,以防止黄河河道南移,确保齐东古城的安全。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再次泛滥的黄河冲毁梯子坝300余米,河道南移,一夜之间,拥有600多年历史的齐东古城被黄河埋在了河底下,仅存东南一隅。次年,部分县衙和居民迁至新城(今台子镇院新村东)。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齐东知县康鸿达奉准迁城于九户镇。至此,繁荣长达642年的齐东县旧城长眠于黄河底。
诗人李炳炎在《吊旧城》一诗中写道:“全城团聚压齐州,簇簇楼台绕四周。莫挽狂澜从北倒,可怜胜景付东流。玉龙悲啸乾坤转,波浪奔腾日月浮。试看当年歌舞地,夕阳天外起沙鸥。”这首诗描述了当年的胜景以及河水淹没城池的惨状。清末刘鹗在他的小说《老残游记》中,通过翠花、翠环两个齐东女子因黄河夺大清河入海而沦落风尘的人生遭遇轨迹,也向后人描述和倾诉了黄河水患对齐东县百姓生计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史料。
齐东古城曾经三次“重现”。第一次在20世纪90年代黄河断流期间,“重现”地点位于邹平黄河旧城控导工程下段河道内,当时露有石碑、砖石、水井等遗迹;第二次在2022年5月中下旬,“重现”地点位于邹平黄河旧城控导工程中段河道内,当时露有部分城墙建筑、砖石等遗迹;第三次在2023年1月至今,“重现”地点位于邹平黄河旧城控导工程中段河道内,现露有部分城墙建筑、砖石等遗迹。
![]()
如今,齐东老城在内的齐东故地旧貌早已变新颜,除了露出的一些遗迹,齐东古城遗址黄河文化园已经坐落在了古城旧址之上。
然而,迁城后的齐东古城并未安定太久,其后又多次迁址。到了1950年,城址再次迁移,迁往魏桥镇的麻姑堂村,并划归惠民专区。1952年,城址又迁至魏桥镇驻地,进一步巩固了新的地理位置。然而,历史的变迁并未就此停止。1956年,城址再次发生变化,迁往田镇,并取代了高青县的地位。最终,在1958年9月,齐东县的部分地区被划归邹平县和博兴县,高青县恢复原状,齐东县也在这一过程中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
源远流长的齐东大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的兴衰沉浮,是水与文明,水乳交融的真实写照。它受四渎之首济水的眷顾,自古水利交通便利,伴水而兴;它又受二渎争流的冲击,饱尝水患的辛酸,繁华落幕。天灾与人祸共同毁灭了齐东的繁荣,但古齐东“重农重商、重礼兴学”的文化基因却被勤劳质朴的人民传承了下来。齐东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岁月的洗涤,成为后人的宝贵财富。
声明|素材取材于网络,如有错误,不吝斧正。 欢迎关注我们并星标 ✪ !喜欢,请点个推荐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