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部县宏观乡四甲坪——北宋时期吏部尚书蒲宗孟、兵部尚书蒲宗闵的故里。这片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家族记忆。
宏观乡旧称老鹳场、老观场,历来是蒲氏后裔聚居之地。原辖二十个村,其中十六个村落居住着约八千蒲姓子孙,故有“老观赶场无外人”之说。为追念先祖功德,清代咸丰年间,蒲氏族贤共同修建尚书祠,奉蒲宗孟、蒲宗闵为“尚书祠始祖”。可惜祠宇在后来的动荡年代被毁,先祖无祀,后裔失所,令人扼腕。
欣逢盛世,在地方政府支持下,蒲氏族人同心重建。如今步入四甲坪,一座以花岗石砌筑的尚书牌坊巍然屹立,四柱挺拔,直指苍穹,如一座无声的史碑,向世人昭示着一段不凡的家族往事。
蒲氏一族,堪称北宋仕宦世家。蒲宗孟与蒲宗闵兄弟同榜进士,传为佳话。上溯四代,亦多有为官者:高祖蒲茂璘曾任后蜀彭州判官;曾祖蒲颖士为保宁府教谕;祖父蒲伸获赠大理评事;父亲蒲师道则为蒲氏首位进士,官至太常丞。牌坊上所镌“河东蒲氏府父子三进士,蜀北大成村弟昆两尚书”,正是家族文脉与功名的真实写照。
昔年,颖士公迁居于此,筑室兴学,更建起南部县首座私人藏书楼——“清风阁”。历经数代积累,至宗孟、宗闵时,阁中藏书已逾万卷。蒲宗孟曾扩建书阁,广纳典籍,引得文人雅士赋诗相赠。他所言“寒可无衣,饥可无食,书不可一日失”,成为蒲氏家训,代代相传。
在两宋时期,南部蒲氏共有十七人登科中举,“读书入仕”不仅是理想,更是家族传统。可惜清风阁早已湮没于岁月,原址今为大成寺。然而牌坊上“百箧书盈阁,千金训泽孙”之联,仍传递着后人对书香门风的追慕与坚守。
牌坊背面详述蒲姓源流,上匾“揖让传家”,追溯至虞舜时代的蒲衣子,其谦让之德,千古流传;下匾“孝德齐天”,则颂扬血缘始祖舜帝的孝行。楹联如“得姓蒲衣逊让岐嶷炳千载,血缘虞舜明德孝善传万年”,皆在勉励后人不忘根本、恪守家风。
沿小径前行约三百米,便是重建的尚书祠。虽规模不大,却庄重肃穆,祠内供奉蒲宗孟、蒲宗闵塑像,静默中自有威仪。据史载,蒲氏与北宋陈氏三状元及“三苏”家族亦有姻亲之谊,更为这个家族增添了传奇色彩。
神道碑园位于金鱼山麓,遥对蒲宗孟原墓址及蒲宗闵安葬的蟠龙山。墓虽不存,神道碑仍为精神象征。碑体选用柬埔寨黑花岗岩,碑帽与碑座为河南青石,雕工精细,龙纹生动,龟趺沉稳。碑园占地二百余平方米,文化墙嵌有四十方花岗岩碑,刻录家族文化、清风阁旧事与功德名录。栏杆雕饰“孝悌忠信”“二十四孝”等图案,以及多样“蒲”字书法,处处可见文化积淀。
最后,我们至老观场桥头,以无人机拍摄蒲宗孟故居旧址。原位于新井县大成村四甲坪山麓、老观场西口的旧居,已被现代建筑取代,唯有河风依旧,仿佛仍在低语着蒲氏两尚书的历史余韵。(南充日报)
![]()
蒲宗孟(1028-1093年),字传正,阆州新井县(今四川省南部县)人。北宋大臣、词人,太常丞蒲师道的儿子。
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考中进士,起家夔州观察推官。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改任著作佐郎,试学士院,迁馆阁校勘。熙宁六年(1073年),进位集贤校理、知制诰,累迁翰林学士兼侍读,拜尚书左丞,历知汝州、亳州、扬州、杭州、郓州、虢州、河中府、永兴军、大名府。宋哲宋元祐八年(1093年),去世,终年六十六,谥号恭敏。著有《蒲左丞集》10卷,但没有留传。《梅苑》入选其词1首,《全宋词》也有录入。
![]()
蒲宗孟,第进士,调夔州观察推官。治平年间,水灾地震,上书斥大臣及宫禁、宦寺。熙宁元年,改著作佐郎。宋神宗见其名,曰:“是尝言水灾地震者邪!”召试学士院,以为馆阁校勘、检正中书户房兼修条例,进集贤校理。六年,进集贤校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六),同修起居注、知制诰,转翰林学士兼侍读。元丰六年(1883),出知汝州,加资政殿学士,徙亳、扬、杭、郓州。哲宗元祐四年(1089),御史劾在郓州为政惨酷,夺职,知虢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七)。五年,复职,知河中府。七年,移知永兴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一),旋知大名府。以疾求河中府,既至,病卒,年六十六,谥号恭敏(《挥尘录》后录卷五)。
来源 |南充记忆
![]()
提示:
本文由南部县本地微信公众号《大南部网》推送
关注我们——让你更了解南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