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开国大将粟裕在撰写回忆录时,对孟良崮战役提出一个颠覆性观点:张灵甫并非莽撞之徒,蒋介石的指挥也非简单愚蠢。这一评价打破了三十余年来“孤军冒进自取灭亡”的单一叙事,揭示了这场经典战役更为复杂的本质。
![]()
粟裕说过一句,别把孟良崮那仗说成张灵甫一个人往前扎这回事,这样讲窄了,战役打响前的那几天,74师和两边的25师、83师隔着四到六公里,队形前后有序那种梯队,国民党那边讲究密集靠拢和维系,职业军人带队,阵型略往前伸一点也在章法里,蒋介石把兵力往山东一推就是四十五万,第一兵团拎着74师当骨干,两翼贴着往上送,盯着“中央突破”的路数,纸面一摊开,布得挺规整。
![]()
张灵甫退到孟良崮也不是心血来潮,华野的迂回味道一冒,他把部队往山地一收,这一步不叫盲目上山,背后有个“中心开花”的想法,用74师把对面主力牵住,等外围四十万从外圈兜拢起来做合围,里外一夹,这盘棋就成形了,蒋介石看完电报给他回话,说这是决战的天赐良机,还把十个整编师往那边赶。
华野怎么拆这条长蛇,粟裕那套战役设计铺开,先把部队机动起来,像耍龙灯一样晃动线路,让对面摸不清节奏,74师那条线稍微往前吐一点,他一口气推上五个纵队做穿插分割,再把四个纵队摆在路口上专门拦援,围点打援这手活就落定了,打的不是一个点,打的是时机和协同,有些位置要连着换队形,有些位置要咬住火线,陈毅战前动员一句摆出来,要从百万军中把这个上将剜出来,还要顶住十个整编师的增援。
![]()
国民党内部那条链子拉得不紧,最后压在74师身上的就更重了,张灵甫给蒋介石打过电话,话说得直,“勇者任其自进,怯者听其裹足,彼此多存观望”,援军动作慢半拍,83师李天霞那边只抠出一个连,装成旅的样子去晃一晃,25师黄百韬是真往前顶,被华野卡在天马山一线动不了,东线后面民众把担子挑起来,九十二万民工扛粮扛弹把路续上,前线能吃能打,74师那边成了孤点,这个对比一摆清楚。
![]()
粟裕在晚年又提过,孟良崮是硬仗,不是捡来的,华野各纵队在山岭里死扛,有的连队一茬又一茬换连长,七任接着上,张灵甫手下的队伍也硬,靠着美械在山头架火力,三天三夜不让路,这一仗落到纸面,是指挥艺术和部队意志,再加上后方把供给接起来的合力,外界常说对手失误,这里边装不下去,节骨眼上还是硬碰硬的分量。
讲历史不盯着输赢一锤定音,张灵甫黄埔出身,在抗日战场有记录,蒋介石“中心开花”的打法放到推演上能走得通,粟裕把话放在一个尺度上,承认对面有军事素养,越衬得出华野赢得扎实,这样看过去,解放战争那几场大仗,角度一变,脉络更立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