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秋冬少生病
保护脾胃很重要
![]()
秋冬季节,门诊上“厌食、口臭、腹痛、呕吐、夜间踢被、大便酸臭粘马桶”的孩子多了起来,大多都是“积食”惹的祸。今天,中医儿科副主任医师黎娟给大家分享秋冬季节,怎么保护好孩子脾胃,让孩子少生病的方法。
一、先辨“积食信号”:这些表现别忽视。
![]()
很多家长以为“不爱吃饭就是积食”,中医“疳积”有更多“脾胃失和”信号,1-5岁孩子(尤其1-3岁脾胃未健全幼儿)最常见:
1.消化类信号:厌食(追喂不吃)、腹胀腹痛、口臭(晨起明显)、呕吐未消化食物、舌苔厚腻;
2.全身类信号:手足心热、面色萎黄无光泽、精神萎靡(懒得动、总想躺着);
3.严重信号:长期积食成“疳证”,形体瘦弱、头发枯黄(像“干草”)、腹大肢细、饮食异常。
二、找对“积食根因”:孩子为啥容易积?
中医讲“脾为后天之本”,孩子脾胃如刚发芽的小苗,消化能力本弱,再加之外因,就容易“积食”:
1. 喂养不当(主因):追喂强迫、过量吃肥甘厚味(油炸、烧烤、甜食)或生冷寒凉食物,秋冬脾胃遇寒更弱,食物易“堵”中焦;
2. 脾胃虚弱(根本):天生脾胃功能不完善,旧积未调易形成“虚→积→更虚”的循环;
3. 其他诱因:情绪差致“肝郁犯脾”、肠道有虫、感冒、咳嗽等慢性病,均会拖累脾胃,间接引发积食。
三、辨证选药,别乱喂“消食药”
中成药虽易购买,但积食类型不同,需辨证选用,以下列表仅供参考,具体务必咨询中医师。
![]()
四、用好中医适宜技术
![]()
秋冬季节建议家长配合推拿、艾灸等外治法,比吃药更易被孩子接受,还能增强脾胃功能,尤其适合怕吃药的小朋友。
1.小儿推拿(核心必学):摩腹、捏脊、按揉足三里、清胃经、揉板门、推四横纹等,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钟,力度以皮肤发红不疼为宜,具体操作可咨询专业医师。
2.温和艾灸(暖脾消积):选中脘穴(肚脐上4寸,孩子四横指处)、神阙穴(肚脐),用带防护的艾灸盒,距皮肤3-5厘米,每次灸5-10分钟。发烧、皮肤破损不灸,家长需全程看护,灸后喂少量温水。
3.耳穴压豆(辅助消积):选脾、胃、三焦、大肠等耳穴贴王不留行籽,每日轻按3-5次。自行操作需先学定位,确保孩子不对胶布过敏,3-5天换一次,两耳交替。
五、简便秋冬季膳食方,暖身又消积
![]()
秋冬膳食需兼顾“暖脾胃”“消积滞”,推荐4个家常方(1岁以上孩子可吃,确保食材不过敏,不适即停):
1.山药栗子小米粥(健脾暖脾):小米煮开花,加山药、栗子煮20分钟,可缓解积食便稀;
2.萝卜陈皮炖瘦肉(顺气消食):瘦肉焯水后与萝卜、陈皮同炖1小时,改善肉食积滞腹胀;
3.炒麦芽山楂苹果水(消食开胃):苹果与炒麦芽、山楂同煮20分钟,滤汁加少量冰糖,助消食开胃,饮用时少吃肉;
4.茯苓芡实红枣粥(健脾固肠):茯苓、芡实泡发后与大米、红枣同煮,改善脾虚积食与便稀。
六、秋冬预防:记住“三不、三要”,少积少生病
1.不强迫进食,要“七分饱”:孩子说饱即停,不追喂;
2.不贪凉贪补,要“暖脾胃”:少吃冷饮凉果,温补食物适量;
3.不穿太多,要“背暖、肚暖、足暖”:穿至手脚温热、后背无汗即可;
4.要规律作息:每晚9点前睡,让脾胃休息;
5.要多户外活动:每日1-2小时,促胃肠蠕动;
6.要观察“早期信号”:留意舌苔(厚白/黄腻)、口气(酸腐味),早发现早调理。

结 语
孩子的脾胃娇嫩,不可乱喂、乱补。秋冬季做好“早识别、选对方法、勤调护”,积食少上门。若孩子出现积食症状,加之出现发烧、频繁呕吐等严重症状,需及时到儿科门诊就诊。
审核:娜姐
主编:敏儿
编辑:蕾蕾
来源:成都市双流区东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黎娟
01
02
0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