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场心灵唤醒另一场心灵的旅程。而连接师生心灵最坚实的桥梁,便是有效的沟通。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高中部特别邀请北师大杨娟教授团队核心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学业规划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玉梅老师,为全体教师带来“如何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专题讲座。
这场充满温度与智慧的分享,不仅破解了师生沟通中的常见难题,更让“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互动与思考中落地生根。
![]()
讲座伊始,张玉梅老师便抛出了教师们日常教学中最常遇到的沟通困惑,瞬间拉近了与在场教师的距离。她指出,师生沟通的低效往往源于对“底层逻辑”的忽视——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说了什么”,却忽略了“对方想听什么”“能接受什么”。
![]()
破解这一困境,首要在于“知己知彼”。张玉梅老师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大量实践案例,提出沟通前需完成三重定位:
关系定位要明确“平等的成长伙伴”而非“权威的评判者”,
目标定位要聚焦“解决问题”而非“证明对错”,
对象定位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质、成长背景与当下的心理状态。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的孩子需要直接的建议,有的孩子则需要情感的共鸣。只有看清沟通对象的‘接收器’型号,才能精准传递教育的信号。”张玉梅老师的比喻生动形象,让在场教师频频点头。
如果说底层逻辑是沟通的“方向盘”,那么具体方法便是“发动机”。讲座中,张玉梅老师聚焦积极倾听与有效表达两大核心能力,带来了可直接落地的“沟通工具箱”。
谈及积极倾听,张玉梅老师强调这绝非“简单地用耳朵听”,而是“用全身去感受”。她通过模拟场景演示,让聆听讲座的老师们瞬间代入真实沟通情境。
张玉梅老师还现场示范了眼神交流、点头回应、复述确认等倾听技巧,让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可模仿的动作。
![]()
在有效表达环节,张玉梅老师提出了“建设性语言公式”:“我观察到……+我感受到……+我希望……”,减少评判性表述,让沟通更易被学生接受。这些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抽象的沟通技巧变成了可直接运用的实践表达,在场老师纷纷表示认同。
为了让理论真正转化为实践能力,张玉梅老师精心设计了互动体验环节。现场教师分组演练,教师们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真实还原常见的沟通场景,在沉浸式体验中尝试运用所学技巧解决问题。现场氛围热烈,教师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不少人表示“通过实战演练,更懂怎么跟学生聊到一块儿了”。
![]()
![]()
![]()
演练结束后,张玉梅老师逐组点评,指出亮点与可改进之处,让在场教师在沉浸式体验中查漏补缺。现场讨论热烈,教师们纷纷分享自己的收获与感悟。
此次讲座不仅是一次技巧的传授,更是一场教育初心的唤醒。讲座结束后,教师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大家不仅学到了实用的沟通技巧,更深化了对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理解。
教育的美好,始于一场有效的沟通。当教师放下“权威”,学会“倾听”;放下“评判”,学会“共情”,师生之间的心灵桥梁便会愈发坚固。
最后愿师生之间那座心灵的桥梁,永远铺满温暖与信任,载着孩子们以被理解的底气、被尊重的自信,驶向更广阔的成长彼岸,去遇见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
关注美羊学习力
让孩子学会学习
爱上学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