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28 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正式发布,其中卫生健康领域的部署以 “健康优先、均衡可及、创新驱动” 为核心脉络,勾勒出未来五年我国医疗体系变革的清晰蓝图。对于作为医疗服务核心载体的公立医院而言,《建议》中的系列举措既是必须承接的政策要求,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深入解读这些部署,方能找准医院管理的发力方向。
![]()
战略基石:健康优先导向下的体系重构逻辑
《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将 “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 的方针转化为具体制度设计。这一战略转向标志着我国医疗体系正从 “疾病治疗为中心” 向 “健康维护为中心” 深度转型,其核心逻辑体现在三个维度的重构。
在价值取向上,健康优先意味着公立医院必须打破 “重诊疗、轻预防” 的路径依赖。《建议》强调提升爱国卫生运动成效,要求医疗机构主动参与健康促进体系建设,这与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的 “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 80 岁左右” 的目标形成政策呼应。对医院管理而言,这要求将健康管理服务纳入科室考核体系,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延伸、慢性病筛查干预等举措,构建 “预防 - 诊疗 - 康复” 全链条服务模式。某三甲医院试点的 “高血压管理中心 + 社区健康驿站” 联动模式,正是对这一导向的积极探索,使辖区内高血压控制率提升 23%。
在资源配置上,《建议》确立了 “强基层、优布局” 的核心原则。通过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推动优质资源向县区和基层下沉,明确 “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 的分级诊疗目标。这要求公立医院尤其是区域医疗中心,必须建立与基层机构的长效协同机制。福建三明等地推行的 “医联体资源共享中心” 模式值得借鉴,通过统一用药目录、远程会诊平台和人才轮转制度,实现基层能力与医院效率的双向提升。
在安全保障上,《建议》强化了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的协同衔接。面对重大传染病防控和慢性病高发的双重挑战,公立医院需重构应急响应体系,完善发热门诊标准化建设,加强急诊急救与公共卫生应急的无缝对接。同时,心理健康服务被首次纳入医疗服务重点任务,要求三甲医院普遍设立精神卫生科,社区机构配备专职心理服务人员,这为医院拓展服务边界提供了政策依据。
改革深水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破局路径
《建议》以公益性为导向,部署了公立医院改革的四项关键任务,直指当前医院管理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发展瓶颈提供了明确路径。
治理机制改革:从 “管机构” 到 “管服务” 的转型
《建议》明确深化公立医院编制、服务价格、薪酬制度和综合监管四项改革,其核心是建立与公益性相匹配的治理体系。编制改革方面,多地试点的 “员额制管理” 打破身份限制,使医护人员流动效率提升 40%;服务价格改革则通过 “腾笼换鸟”,合理调整诊疗服务费,降低大型设备检查价格,某省调整后的数据显示,医院技术劳务性收入占比从 32% 提升至 45%。
薪酬制度改革成为激发活力的关键抓手。《建议》要求建立以服务质量、技术难度和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分配机制,这与三明医改 “两个允许” 政策一脉相承。某省级医联体试点 “基本工资 + 绩效奖励 + 学科津贴” 模式,将高难度手术占比、分级诊疗转诊率等指标纳入考核,有效引导资源向临床一线和关键岗位倾斜。
资源配置优化:构建均衡高效的服务网络
针对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建议》提出优化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和布局,为不同层级医院赋予清晰发展坐标。三级医院应聚焦疑难重症诊疗和医学科技创新,二级医院侧重区域常见病救治和急危重症转诊,基层机构则强化健康管理和康复服务。这种功能分化要求公立医院主动调整学科布局,比如削减普通门诊规模,增设专科门诊和多学科会诊中心(MDT),某肿瘤医院通过 MDT 模式使患者平均住院日缩短 1.8 天,诊疗满意度提升至 96%。
中医药传承创新被提升至战略高度,要求公立医院建立中西医协同诊疗体系。通过设立中西医结合病房、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等举措,实现优势互补。北京某三甲医院的 “中西医结合新冠康复门诊”,将中医药干预融入康复全过程,患者肺功能恢复时间缩短 30%,印证了这一模式的临床价值。
医保协同治理:支付方式改革的倒逼与赋能
医保作为医疗体系的 “经济杠杆”,其改革方向直接影响医院运营策略。《建议》明确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优化药品集中采购和医保支付政策,这要求公立医院建立精细化成本管控体系。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的全面推行,迫使医院从 “规模扩张” 转向 “内涵发展”,通过规范诊疗路径、降低药耗占比实现提质增效。某医院通过 DRG 付费改革,药占比从 38% 降至 29%,医保结余率提升 12%。
药品耗材集中采购政策的深化,要求医院重构供应链管理。通过与药企建立直接议价机制、搭建区域药械共享平台等方式,进一步压缩流通成本。同时,《建议》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为医院引进新技术、开展临床研究提供了医保支付保障,激励医院成为医学创新的 “转化平台”。
重点领域突破: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服务升级
面对老龄化加深和生育政策调整的双重挑战,《建议》将妇幼健康和老年医疗服务作为重点攻坚领域,为公立医院拓展服务维度指明了方向。
在老年健康服务方面,《建议》构建了 “医养结合、全程照护” 的服务体系。要求公立医院延伸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服务,与养老机构建立转诊绿色通道。上海某医院试点的 “老年医学科 + 康复科 + 护理院” 一体化模式,实现了急性期救治、亚急性期康复、长期照护的无缝衔接,失能老人床位使用率提升至 92%。长期护理保险的推行,则为这类服务提供了可持续的支付保障,医院需主动对接医保政策,开发符合需求的护理产品。
在妇幼健康服务领域,《建议》强化了全周期健康管理。要求二级以上医院普遍设立产科重症监护室(MICU),完善新生儿救治网络。同时,通过优化生育休假制度、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将医疗服务延伸至孕前保健、产后康复等领域。某妇幼保健院打造的 “孕产保健 - 儿童保健 - 托育服务” 链条,使辖区内母婴死亡率下降 15%,获得政策专项支持。
医院管理的行动指南:从政策到实践的落地路径
将《建议》的宏观部署转化为医院发展的实际成效,需要建立 “战略 - 执行 - 评估” 的闭环管理体系。
在战略层面,医院需重构发展规划。将健康管理、分级诊疗、老年医学等政策导向纳入 “十五五” 发展规划,明确学科建设重点。比如,综合医院可设立健康管理中心,专科医院可打造特色康复体系,基层医院则聚焦慢性病管理和常见病诊疗。同时,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对接医保、卫健等部门政策,争取资源支持。
在执行层面,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 “引育并举” 强化全科医生、老年医学、中医药等紧缺人才储备,实施 “城市医生下沉” 激励政策;二是智慧医疗赋能,搭建远程诊疗、健康监测等数字化平台,提升服务效率;三是质量安全管控,建立覆盖全流程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强化院感防控和应急能力建设。
在评估层面,需建立政策落地的 “晴雨表”。将分级诊疗转诊率、慢性病管理率、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定期开展政策适应性评估。同时,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合作,借鉴三明医改、基层强基工程等试点经验,动态优化管理策略。
结语:在改革中筑牢健康根基
“十五五” 规划的医疗领域部署,本质上是一场以人民健康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公立医院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 唯有主动打破路径依赖,在治理机制、服务模式、学科建设上实现突破,才能在改革浪潮中站稳脚跟。从 “治病救人” 到 “健康守护” 的转型,从 “单体发展” 到 “体系协同” 的升级,公立医院正肩负起筑牢中国式现代化健康根基的历史使命。在政策指引下,唯有坚守公益性初心、强化创新驱动力,方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目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