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工会会员
活跃在川陕革命根据地
苗 勇
1932年底至1935年3月,川陕省工会组织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两年多时间里,总共组织了23个县市工会,160余个区工会,吸收了10万名左右的各业工人参加到工会组织中。
仅川陕苏区首府通江区域内就建立了赤江、赤北、红江等三个县级工会,还建立了29个区工会、170余个乡工会,村工会小组达400多个,发展会员2万余人。
其中,当时建立在通江的厂矿30多个,工人7000多人,共建工会27个,仅锣坪兵工厂就有工人1400多人,发展会员970多人,工会会员占工人总数的70%以上。
他们为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组织参加生产,多打粮食,保证军需民用和战争的需要
红四方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两年多的时间里,部队、工厂、学校及各级苏维埃政府、地方武装,共计达10多万人,按每人每年150公斤粮食计算,两年多时间耗粮达4000万公斤左右。这些粮食全都由苏区的老百姓生产和支援。特别是雇工工会的工人积极参加农村分田查田,代耕红军家属的土地,组建和团结贫农团。组织广大农民积极搞好农业生产,保证了苏区革命的需要。
二、积极宣传革命,石刻标语遍苏区
石刻标语是川陕苏区独特的宣传形式。
沙溪景家塬红云崖上的“赤化全川”
工人加入工会
1933年春,中共川陕省委为了把革命的种子撒遍川陕,把革命的信念扎根在川陕人民心中,决定在川陕苏区,利用大巴山独特的山崖岩石、碑板、墙壁,刻字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革命的道理。錾刻的具体任务就落在了錾字队的石工工人身上。錾刻的川陕苏区的第一幅石刻标语是位于通江县城对面河岸上的“争取苏维埃中国”;最大的石刻标语是錾刻在赤江县沙坝子佛耳岩的“平分土地”,每个字高57米、宽49米、笔画宽0.65米、字道深0.1米、高耸在近40米的山崖上,被称为全国标语之王;享誉全国的是錾刻在沙溪景家塬红云崖上的“赤化全川”四个大字,錾字工人用了4个月时间,几经艰险和曲折才完成,此四字每字高55米、宽47米、字道深约0.85米、深深的笔画里可以仰卧一人,字间距7米,气势磅礴恢弘,30里外清晰可见,它深深地刻在了苏区人民的心里。在两年多时间,整个苏区的石刻标语达到近10000幅,现在还存有3000多幅,至今成为川陕苏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鼓舞和激励着苏区人民奋发向上。
三、积极组织和参与工业生产,为保证战争需要作出了重大贡献
兵工厂是保障战争需要的重要保证。1932年12月红军到通江后,在城南苟家湾开设兵工修配厂,由四方面军总经理部管理,总经理部主任郑义斋任兵工厂厂长。后来随着根据地的扩大,红军队伍人数不断增多,枪支、弹药等武器需要量越来越大。红军在宣达进攻战役结束后,将军阀刘存厚在绥定(达县)的兵工厂全部搬运到通江扩充了原兵工厂,并增设了子弹厂、炮弹厂、枪炮厂、木工队、石工队、运输队、保卫连等机构。兵工厂的工会组织会员也由1934年5月搬出锣坪前的10多人发展到500多人,1934年10月达到970多人,兵工厂工人也达到1590多人。由于兵工厂的工会组织健全,采取提高工人工资待遇,关心工人婚姻、解决工人住房,积极启用原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积极分子等办法,极大地发挥了兵工厂工人生产武器支援红军的积极性。在一年多时间,共生产子弹1000万余发,生产炸弹138万余枚,修理枪炮301万余枚(挺、门),还有手榴弹10多万枚,手迫击炮、重迫击炮弹等3万余发。为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和仪南、宣达、营渠战役的胜利,奠定了物资基础。兵工厂在短时间取得如此巨大成就,与厂的工运工作密切相关,厂内的工会组织健全,关心工人生产、学习和生活,积极开展工会宣传,发动工人为反“围剿”献计出力提高工效。省工会派得力干部协助开展工会工作,选举了李志荣为工会负责人,发展和吸收工人中的先进分子加入工会组织。特别是在1934年春,为反“六路围攻”上级决定把兵工厂由通江县城郊的苟家湾转移搬迁到100多公里外的苦草坝锣坪,省工会指示各级工会组织,发动会员爱厂如家,不丢失一个机器零件,从开始转移到锣坪用了不到60天时间就正式投入正常生产。
造币厂为打破国民党经济封锁功劳巨大。1933年6月,兼任川陕省工农银行行长的郑义斋通过多方筹划,亲自到汉中与国民党38军军长孙蔚如谈判,签订了互不侵犯协议。开辟红色交通线后,从陕南进购了大批纸张、原料、油墨、布匹及有关器材,解决了造币厂的原料问题,生产出了川陕苏区的布币、纸币之后又生产出了二百文、一百文、五十文的铜币和银币在苏区流通,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1933年10月宣达战役胜利结束,苏区的造币设备和材料得到充实。在通江县城西寺建立了银、铜币厂,并将原设在苦草坝的印制布币、纸币的石印局搬迁到通江城大十字街。造币厂的工会委员长张永声、青工部长黄光伦、组织部长王开一、宣传部长邹孝奇负责管理造币厂工人的教育、生活、婚姻、禁烟等工作。当时工会威信很高,90%以上的工人都加入了工会。造币厂工会紧紧围绕提高生产效率,经常召开职工会、会员会,表彰好人好事,提高生产质量。严防贪污盗窃,把好生产、剪票、入库保管、保卫、运输各道关口,粉碎了敌人和土匪的破坏活动。两年多的时间,造币厂生产银元50万元,铜元30万元,各种布币140万元,纸币60万元,对于发展苏区经济,巩固扩大根据地起到了重大作用。
其他各业工厂。川陕省工会组织和领导苦草坝、红江县、赤江县、沙溪、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工人为军需民用生产被服几十万套。此外,为红军战士生产脚码子的脚码子厂,为兵工厂生产铜手榴弹壳、子弹壳、马刀、长矛等的铜铁加工厂,为王坪总医院服务的总工厂,为军民生产生活品的糖厂、盐井,刘二沟绑腿厂、苦草坝斗笠厂以及坝溪铧厂、沙溪铁工厂、碧溪铁工厂、长坪铁厂、苦草坝纺织厂、泥溪和碧溪织布厂、陶瓷碗厂、苍溪王渡场造船厂等30多家工厂的工人,他们在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的领导下,在各业厂矿工会的组织下,生产出了大批军需民用产品。特别是钢溪铁厂(包括了八个钢铁分厂)在两年多时间里生产生铁达200多万斤,用于铸铁铧、铁锅、炸弹壳、翻砂各种机器部件50万斤,用于冶炼条钢约130万斤,杂用的铁10余万斤,红军北上抗日,还留下未用的钢铁10余万斤。这8个铁厂对川陕苏区的贡献非常巨大。两年多内川陕根据地大小战役200多次,每次需要消耗很多钢铁,200多次大小战役消耗钢铁至少在150万斤左右,当时每个红军战士一把马刀,一双脚码子,三颗手榴弹,就需钢铁10斤以上,红军离开川陕苏区时正规部队是8万多人,需要的钢铁数量是惊人的。从工业方面来说,主要为战争服务的子弹厂、炸药厂、造枪厂、脚码子厂、军械修配厂、刀矛厂都需要钢铁,其他如造船厂、造纸厂、盐厂等制造业的机械设备也离不开钢铁。至于农业及生产生活用品就更离不开钢铁,而这些钢铁全都是钢铁工人艰苦奋斗的结果。他们全凭着对共产党的信念,对红军的信念来完成的。如果离开了苏区的工人阶级,离开了苏区人民,苏区是不可能取得那么多次战役的胜利的,川陕苏区的工会组织更是发挥出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组织运输,疏通河道,为红军战略转移和赢得战争胜利创造了条件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两年多时间里,几乎战争不断,大小200多场战斗。需要大量的运输队伍为战争服务。而这些运输队伍主要是由工人和民工组成的。这种运输队伍,主要任务有三种:
一是组织抢运物资。如1933年10月,宣达战役结束后,从军阀刘存厚处缴获的大量战利品,尤其是将刘存厚在达县的兵工厂全部搬运来通江,困难特大。从绥定(现达州)到通江360华里,大山横亘,沟壑交错,道路崎岖。兵工厂有138台机器,拆卸过后,主件仍有几百斤重的,其中英国、德国、日本制造的三台大圆车,主体重900余斤,子弹厂的碾碎机重800余斤,压重机重700余斤,加上原材料和军用品堆积如山,铜砖800余块、每块100多斤,进口铜材1万余斤,硫黄和土硝2万余斤,杂铜2万余斤,子弹几百万发,枪炮8000余支(挺),还有机器、布匹、盐巴、衣物等总数也在100万斤以上。从1933年10月至12月,从绥定到通江360多华里的崎岖山道上,每天运输大军往来不绝,加之川军虽然战败,但妄图反扑,地下有残敌骚扰,天上有飞机轰炸,运输工作十分艰难。工会、农会组织运输队人员每天达1万多人。红军在沿途设立招待处近20处,每天要煮1000多斤大米供运输队员吃饭。他们风餐露宿、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大型机器运输途中还要开山修路,加之雨天泥泞深陷,历尽了艰辛,从无怨言,保证了任务完成,将机器和物资运回了根据地的大本营通江。此外,还有为红军部队从南部等地抢运盐巴,从白区偷运钢材、汽油、煤油、卫生用品等。
二是为前方战场运送枪支弹药和抢救伤员。在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的战役和宣达、营渠、仪南三次进攻战役中,运输民工常常冒着枪林弹雨运送弹药和食品到硝烟弥漫的战场,并把伤员抢运到后方医院。在万源保卫战(1934年8月)、宣达战役(1933年10月)、仪南战役中运输队伍接二连三,一连三四个昼夜不停地翻越高山,横跨深涧沟壑。据老运输队员马著明回忆说:有次派送子弹到万源石窝场东林山去,他们一行30多人,每人负重100多斤子弹和手榴弹,在冰天雪地里,早上从锣坪兵工厂出发横穿鸡子顶、洪三塘、九子坡、凉州坝、魏家坪达到目的地,共计230多华里,仅花了一个通夜又半天时间。运输途中没有人睡过觉,十分疲惫和艰苦。由于战争没有间断过,抢救伤员的任务也从未停止过。在那特殊的年代里,川陕苏区的每一个工人,每一个农民都是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的。
三是疏通河流搞水上运输。1933年8月,川陕省总工会,省苏维埃水利工程局还先后组织动员民工3万余人,历时两月,疏通了通江至苦草坝、通江至江口(现平昌)、通江城至平溪坝三条河道共300余里,打石排险,疏通29处险峻难滩。这三条河道疏通后,有600多条船只行驶通畅,仅两年出入运转物资达30万吨。还在赤江县毛浴镇,苍溪县猫儿跳,巴中巴河,恩阳河、渔溪河等地架设浮桥和木桥几十座,整修道路几十条。特别是反“三路围攻”和反“六路围攻”中收缩阵地,战略转移撤退中,川陕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及红四方面军的许多机关和工厂由通江需撤至苦草坝全部依靠水路运输,民工对水路交通的开辟和疏浚,发挥了巨大作用。
五、组织工人武装,扩大了红军队伍,直接为革命战争作出贡献
一是组织工人师。川陕苏区的工人师又称工人独立师。1933年6月,在川陕省总工会委员长王怀的牵头筹备下,第一支川陕工人武装——苍溪县工人团成立。1933年10月在巴中县清江渡召开工人师成立大会,5000多名工人参加了成立大会,工人团、工人师按团、营、连、排编制,制有团旗,配有长枪、大刀等武器,主要成员是工矿、作坊工人,主要任务是侦察,为红军带路,配合红军作战,清匪除奸等。
工人师成立后,虽然装备简陋,但战斗非常勇敢。1933年农历七月,成立不久的苍溪县工人团配合红30军和省特务大队攻占光山子。光山子地形险要,敌人防守严密,工人团派出了3个尖兵侦察员排障均负伤,工人团副团长马德彭选择敌人防守空虚而险要的地方采用搭人梯的办法占领离敌较近的一个山包,猛然向敌开火,敌人慌忙逃窜,为正面大军顺利开道,俘敌80余人。工人师在剿灭土匪、维护治安、保卫工厂和地方苏维埃政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旺苍坝工人团清查活捉逃匿地主张世德,消灭持枪与游击队顽抗的恶霸范廷南五兄弟等。
工人师发展最盛时共有15个县19个团17000人。其中:巴中县两个工人团,2000人;赤江县两个团,1500人;红江县1个团,800人;赤北县1个团,600人;苍溪县2个团,2800人;万源县一个团,600人;广元县一个团,900人;江口县一个团,700人;长赤县一个团,800人;恩阳县一个团,700人;阆南县两个团,2000人;渠县一个团,800人;营山县一个团,800人;仪陇县一个团,1000人;南部县一个团,1000人。
1934年下半年,国民党军队140余团组成六路纵队再次大举向我川陕苏区“围剿”,苏区形势十分严峻。西北军区政治部发出“地方武装成营成连的参加红军”的紧急通知。随后,各县工人团相继编入正规红军。工人师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也为川陕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二是在扩红运动中,动员工人直接参加红军。川陕省工会在两年中从会员里动员数千名工人参加红军,1933年7月赤江县召开第三次工人代表大会,会议中就有几十名青年工人报名参加了红军;1933年9月底,在何柳华(廖成志)、王怀组织下,组建了工人师第三团、第四团,扩大了红军队伍;麻石区雇工会组织农民团900多人集体参加红军,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发展创造了条件。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苗 勇(四川省总工会副主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