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25年新一轮冰雪季来临,北方部分滑雪场已提前开板。来自哈尔滨的90后雪道规划师韩远广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每天在未成型的雪道和办公室之间穿梭忙碌着。“即便是运营多年的雪场,也有动态适配需求,发现雪道有不合理的地方,或者客流量超出原有设计承载,就有扩大雪道需要。”
与此同时,南方某冰雪项目的筹划现场,27岁的安文杰也每天盯着设计图与实景逐点比对。“不管是雪道还是嬉雪区,投入使用前必须经过多轮测试——不同体重、不同滑行速度的体验者,对雪道坡度、缓冲距离的要求都不一样,需要反复测试调整。”这个即将开业的室内雪场,将成为当地又一个“四季冰雪乐园”。
这两位年轻规划师忙碌的身影,恰是冰雪产业从“冷资源”向“热经济”跃升的微观注脚。自冬奥会结束以来,全国居民冰雪运动参与率达22.13%,参与人数突破3.13亿人。庞大的消费需求不仅激活了南北冰雪市场,还催生出一批新职业。2024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19个新职业和28个新工种里,雪道规划师等与冰雪产业相关的新职业、新工种超过两成。“冷资源”催生的热门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专业人才短缺的挑战。
![]()
韩远广在项目现场。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滑雪热潮从北走向南
当前,北京冬奥会催生的冰雪热持续发酵,叠加哈尔滨亚冬会的助推,滑雪热潮正从北方向南方蔓延。
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韩远广是一家冰雪艺术设计公司负责人,也是一名雪道规划师,曾参与过多个冰雪乐园的项目建设。从业十余年,韩远广见证了冰雪产业从北方走向全国的"暖势"。
2013年,韩远广在大学接触到了冰雪艺术,当时滑雪场数量和质量还相对较低,室内雪场更是屈指可数。如今,滑雪爱好者数量已实现翻倍增长,南方滑雪场数量明显上升,专业的雪场规划团队也越来越多,设计水平更是达到了国际水准。
今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发布的《大众冰雪消费市场研究报告(2024—2025冰雪季)》(以下简称:《研究报告》)显示:2024-2025雪季,全国共有865个滑雪场正常营业,其中室内滑雪场(真雪)有79个,相比上个冰雪季59个增长了20个,增幅为 33.9%。
全国共认定了26家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覆盖11个省级行政区,形成以滑雪为核心,兼顾户外运动、康养度假的产业集群。2024-2025冰雪季,26家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接待游客总人次达3765万,实现收入243亿元。上一个雪季,接待滑雪游客总2608万人次,收入193亿元。
记者了解到,东北和西北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优势,成为室外滑雪场的聚集地,设施较为先进,更偏向发烧友市场,更为专业;南方地区以家庭游体验和赏玩为主,受限于室内场地,在兼顾专业的同时,更注重体验,因此不少南方冰雪发烧友在雪季北上。吉林北大湖度假区工作人员介绍,南方游客表现尤为活跃,在雪季时75%的游客来自长三角、珠三角。
南北市场的定位存在显著差异。另一位90后的雪道规划师安文杰的工作轨迹更能反映市场的变化,这位环艺专业毕业生从业五年,承接的项目从北方室外雪场到南方室内雪场,目前他正驻守在南京的一个冰雪项目现场。
在安文杰看来,目前室外滑雪场基本已趋近饱和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冰雪资源与相关布局开始转向室内,且重点流向了南方地区。目前南方的室内冰雪场馆建设呈现出明显的分层推进态势:省会城市普遍在打造大型室内滑雪场,像武汉已经布局了4个;中小型地级市则以建设小型滑雪场为主,满足本地居民的基础需求。同时,多个城市还落地了标杆性场馆,比如近期刚开业的深圳前海华发冰雪世界,获吉尼斯认证为“全球最大室内滑雪中心”。
《研究报告》显示,2013-2014冰雪季,室内滑雪场的数量仅有5个;2023-2024冰雪季,这一数字增长到59个;到了2024-2025冰雪季,室内滑雪场总数已达到79个,其中16个正在建设中。华东、华南地区室内滑雪场数量占全国室内滑雪场总数的30.38%。
业态的丰富让冰雪经济摆脱了季节性依赖。“夏天有室内雪场,冬天有室外雪场,再加上雪地摩托、雪圈道、冰滑梯等娱乐项目,现在基本没有淡季旺季之分,作为雪道规划师也几乎没有行业淡季。”安文杰说。
![]()
室内滑雪场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图片来源/《研究报告》截图
“冷资源”催生热门职业
雪场是如何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营的?如何让线路动线既安全又刺激?如何组合不同的道具来增加可玩性?事实上,雪道的坡度缓急,防护网的疏密排布,缆车的布局走向,背后都是雪道规划师的专业设计。2024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19个新职业和28个新工种里,“雪道规划师”等与冰雪产业相关的新职业、新工种超过两成。
安文杰告诉记者,作为一名设计师,不仅要会设计还要懂测绘,能滑雪。“在入行前完全不会滑雪,但是只有亲自去体验之后才能会有更切实的感触。常常在低温环境中持续工作也是常事,这对专业能力和身体素养有一定的挑战性。”
南北方不同的特性也给雪道规划师带来不同的挑战。安文杰介绍:“雪道不是简单的山坡改造,每一个角度都需要经过测量计算,平衡安全、流畅与趣味。”在户外雪场,雪道并非随意铺展,而是依山就势而建。首先在选址时,要根据坡向、气候、高度进行项目选址,需要团队完成测绘,然后开始设计。在施工阶段,还需要进行土地平整,施工要把雪道的形状修整出来,最后再修建配套的服务大厅以及商业等,整个施工周期大约在一年以内。
南方室内雪场则是另一套逻辑。“没有自然地形,就只能‘人造’。”安文杰介绍,城市中的室内雪场采用一侧“架空式”结构,搭建出坡度,类似于高跟鞋的形状。如今滑雪已不再是专业玩家的专属,越来越多家庭把冰雪活动当成休闲选择,针对不同水平滑雪者的分层设计,是如今规划工作的核心。
滑雪道按地形分为高山滑雪道、自由式滑雪道、越野滑雪道。高山滑雪道按坡度分为初级滑雪道、中级滑雪道和高级滑雪道。依据《滑雪场地滑雪道安全防护规范》要求,初级滑雪道平均坡度≤10°,新建初级滑雪道的终点停止区长度应不小于40m。
记者了解到,为了满足零基础的初级者体验,部分雪场增加了初级道比例,设置了比初级道的角度还要小的练习雪道,同时还增加了嬉雪区。
卡宾滑雪集团规划设计公司总经理代森介绍,随着大众参与度的提高,对规划设计团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雪道设计优化、配套设施完善、安全的保障体系建设等。从业者还需要通过市场调研、要有创新的设计理念,同时要通过提升专业水平来推动雪道规划行业的健康发展。例如,家庭娱乐、亲子互动等初级爱好者增多后,各大滑雪场的初级道占比显著提升,2024-2025雪季东北滑雪场初级道平均占比达45%-50%,较2019年提升15%。雪道功能更进一步的做了细分,长白山华美胜地滑雪场的15条雪道中,其中有4条是初级道并设有亲子嬉雪区等,嬉雪区位置的设置考虑了亲子互动场景的需求与动线要求。
对于运营团队来说,强化服务与安全保障,从教学体系到教练配置针对初级客群都有相应倾斜,通过分时定价、引入智能穿戴设备来平衡客流以及保障儿童安全。
![]()
滑雪场正在造雪。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行业仍存在人才缺口
在从业者看来,近年来雪道规划人才的数量、水平以及行业的成熟度均有大幅度的提升。安文杰告诉记者,在2000年前后,部分滑雪场的规划包括设备来源,基本依靠北欧团队,如来自挪威、芬兰的团队等,国内的人才体系是缺失的。近几年,这种局面彻底改变,在行业逐渐成熟后,国内已经培养了各方面的人才,同时冰雪企业也在迅速成长。
记者了解到,目前这一技术型人才较为稀缺。数据显示,近两年雪道规划师、滑雪教练、设备维修师等岗位的薪资涨幅超30%,而雪道规划师等与冰雪产业相关的新职业、新工种被纳入职业分类大典,也让从业者有着更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提升了职业认同感。
被称为“中国冰雪产业第一股”的北京卡宾集团,是一家滑雪场“一站式服务”品牌,也是国内滑雪产业综合服务商。目前公司为全国一半以上的冰雪项目提供产品和服务。代森接受上游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雪道规划师这一岗位目前仍存在人才缺口,主要体现在专业技能与经验储备不足,并且存在区域分布失衡、南北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此外,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与行业需求脱节,这类高端人才供给短缺,认证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记者采访了解到,行业里很多雪道规划师都是半路出家,部分是环境设计专业或建筑专业,也有少数艺术专业出身,更多的是在入行后由企业组织学习培训,或通过项目实践积累经验。目前,国内开设冰雪设计管理相关专业的院校较少,只有北方的几所学校有相关专业。例如:新疆阿勒泰地区4所中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了运动训练、冰雪运动与管理、冰雪设施维护与管理、运动防护等冰雪方向专业;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开设了冰雪运动与管理(雪上运动与管理方向)、体育运营与管理(冰雪体育方向)、冰雪设施运维与管理等专业。
韩远广对冰雪经济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冰雪行业赛道未来还有巨大发展空间。在他看来,雪道规划仅是冰雪产业的其中一环,随着产业发展,设备制造、教练培训、装备销售等上下游行业也随之被带动,形成了更完整的产业生态。未来,韩远广希望充分发挥自身创意与专业优势,大胆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材料,让冰雪运动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
上游新闻记者 张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