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份聚焦“能量护肤”主题的标准出炉了。
《美浪》获悉,中国生产力学会于本周发布并实施团体标准T/CAPS055—2025《线粒体能量护肤产品研发导则》。该标准由彗柏生物科技(广州)有限公司提出,联合多家企业与检测机构参与起草。
“能量护肤”的热潮已经从营销概念进入技术赛道。但当行业快速拥抱这一新话题,随之出现的,是定义模糊、验证薄弱、宣称无据等共性问题。
这些问题反映到消费层面,一方面使得消费者难以准确理解“能量护肤”的科学内涵,另一方面也滋生了企业借机夸大宣传的现象,消费者权益难以真正得到保障。
这份标准的出台,能否为“能量护肤”立下一条清晰的科学边界?
《美浪》注意到,《线粒体能量护肤产品研发导则》的最大特征,是首次以科研视角而非市场话语去定义“能量护肤”。
它明确了这一类产品的四个核心环节:概念边界、验证逻辑、技术指标与递送要求。
标准首先给出了一套生物能学框架——将“能量护肤”界定为通过增强线粒体功能、提升细胞能量,进而减少皮肤细胞氧化应激和炎性损伤的一种路径。
这意味着,“能量”不再是修辞,而必须有ATP生成量、氧耗率、线粒体膜电位、ROS水平等可测指标作为科学依据。
基于这一框架,所谓“线粒体能量护肤产品”,应当能够有效突破皮肤屏障、靶向皮肤细胞线粒体,并在细胞层面增强ATP生成、维持能量代谢稳态、保护线粒体功能,从根源改善因能量不足导致的皮肤衰老与损伤问题
在功效层面,这份标准首次系统梳理了能量护肤的八大作用方向——抗衰抗氧、抗炎舒缓、屏障修护、美白祛斑、头皮护理、节律护肤、祛痘与控油,并为每一类功效建立了可追溯的“机制—指标”关系。
这些路径的明确,让品牌的功效宣称有了“回到机制”的参照,而非停留在“肤感焕亮、状态提升”等感性描述。
而在功效成分与应用要求中,列出了可作为能量活性的参考物质:包括D-核糖、GP4G、辅酶Q10、PQQ、麦角硫因、亚精胺、α-硫辛酸、白藜芦醇、茶多酚、SOD等。
同时,标准也对研发提出了更具现实性的应用要求。
一方面,能量护肤产品需关注活性成分在光、热与氧化条件下的稳定性,并评估不同配伍体系与剂型差异对递送效率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功效成分应用上,标准强调要强化透皮吸收与特异性靶点验证。
由于多数线粒体靶向成分分子量较大或极性较高,难以直接穿透角质层,企业应首先明确其溶解性与透皮路径——可通过毛囊或细胞间隙实现渗透,再利用荧光标记结合共聚焦成像,展示成分在表皮及真皮层的分布与深度,以验证透皮效率。
更需通过特定探针或免疫荧光共定位等手段,证实其能跨膜进入细胞并在线粒体内聚集,最终以氧化磷酸化效率提升或ROS下降等实测数据,证明该成分在靶点层面确实发挥了抗氧化与能量保护作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