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2年,在益州边境的一座军营中,刘备凝视着战报,眉头紧锁。
庞统殒命、魏延受挫、黄忠退败,连他自己也几乎命丧张任之手。
谁能想到,困住刘备北伐大计的,不是曹操,不是孙权,而是一个此前籍籍无名的益州老将。
张任到底何许人也?
益州猛虎
张任并非世族子弟,也非名门之后,甚至连出生地都在史书中难觅详载。
![]()
他出身草根,是地道的益州本地人,从小没念过几天书,却早早显露出一股狠劲与担当。
年少时,他带着乡里招募的香兵上山剿匪,打的山贼丢盔弃甲,官府闻讯后纷纷投来橄榄枝。
正是这股子敢打敢拼的气魄,引起了当时益州牧刘焉的注意。
刘焉出镇益州时,正值汉末战乱四起,地方军阀割据纷争不断。
益州虽地势险固、物资丰饶,但民风剽悍,豪强盘踞一方,早已不是朝廷可轻控的土地。
在这种局面下,刘焉急需一批既忠诚又有胆识的干将为他整饬军政,而张任,正是在这个时候进入了他的视野。
![]()
这个来自底层的猛将,第一次被派出去剿平本地豪强时,只带了不足三百兵马。
但他凭着对地形的熟悉和对对手习性的把握,接连打了几个漂亮的歼灭战,把一众以往难缠的地头蛇逼得缴械投降。
自此以后,他逐步被提拔重用,成为刘焉治下的得力干将之一。
张任最擅长的,是以少胜多、奇兵突袭。
他为人粗中有细,凡战必亲自侦察地形,布阵用兵颇有章法。
![]()
刘焉死后,刘璋接掌益州,守土自保为上。
相比父亲的权略,刘璋显得懦弱优柔,不善用人。
但唯独对张任,仍旧委以重任,让他驻守西南要道,负责对外防御与内部维稳。
当张松与法正力主邀请刘备入川以抗张鲁时,张任是为数不多坚决反对的武将之一。
他一句“张鲁如狼,刘备如虎”,言简意赅,道出利害。
只是张任虽忠言直谏,奈何刘璋懦弱犹豫,终究被张松蛊惑,执意引狼入室。
![]()
公元212年,刘备兵临益州,刘璋惊惶失措,调遣张任率兵赴涪县迎敌。
彼时益州兵力早已不如往昔,而刘备麾下却是庞统、魏延、黄忠等人,个个久经沙场,战意正浓。
就是在这样劣势重重的局势下,张任毅然披甲上阵,不言退,不言败。
那些年在山间剿匪积累的实战经验,此刻全被他用在了蜀中防线上:伏击、夜袭、奇兵迂回,每一步皆算无遗策。
![]()
张任如铜墙铁壁,牢牢拦住了刘备挺进成都的路线。
落凤坡下斩凤雏
彼时,刘备军势如虹,法正、庞统左右辅佐,黄忠、魏延领军开路,几乎无人能挡。
按照隆中对的设想,若荆州安稳,益州可图,则可坐拥两川而谋中原。
而这场入蜀之战,便是刘备实现战略大图的第一步。
法正一路穿针引线,张松暗通款曲,连刘璋身边都被安插了心腹,刘备所行之路,几近畅通。
![]()
但这一切,在庞统踏入落凤坡之后,戛然而止。
就在队伍行至山腰之际,万箭齐发,乱石齐下,伏兵如潮而出。
转瞬之间,庞统已身中数箭,落马而亡。
庞统之死,震动全军,他可是刘备倚重的谋士,世人并称“凤雏”、“卧龙”,与诸葛亮齐名。
如今命丧前线,不啻于心脏骤停,刘备闻讯后沉默许久,久久未言,帐中将士,无不唏嘘。
而这一切的幕后黑手,正是张任。
![]()
他设下诱兵之计,引魏延为饵,再以静制动,死守主道,令庞统误以为山路空虚,从而亲自上阵探路。
待其深入,张任再于山林间布下伏兵,首尾夹击,一击毙命。
法正虽能谋略,却多在后方操盘;诸葛亮远在荆州,一时调动不及;张飞骁勇却鲁莽,不宜独当大任。
诸将之间,一时竟无人可承庞统之责。
![]()
而张任没有就此止步,他看准蜀军动摇之际,趁势追击。接连数日,他亲自领军奔袭魏延阵地,突袭黄忠驻营,皆取得不小胜果。
魏延身负重伤,黄忠亦失一臂之力,战线被迫收缩,涪县兵力岌岌可危。
更让刘备震惊的是,他居然数次亲自上阵督战,却在战场上屡遭张任点兵点将,险些被围歼。
此时,刘备方才意识到,张任之名,不容小觑。
为何不容
落败者的命运从来都不属于自己,尤其是在这三国争雄、强者为尊的乱世里。
![]()
张任被俘那日,落日斜斜地照在他满身尘土的铠甲上,依旧泛着黯淡的银光。
刘备原本并不急于处置张任,张任斩庞统、挫魏延、陷张飞,声威正盛,若能为己所用,则关羽、赵云亦可得强力臂助,未来的荆州、汉中防务皆有后着。
于是他遣人前往软言相劝,备下厚礼,降阶以待。
他以“共济汉室大业”为由,试又以“为将者,识时务者为俊杰”为说辞,但张任的回答,却冰冷如铁。
![]()
“我为益州守将,受主命死守疆土。今战败被擒,自当一死,以谢主恩。若效命敌手,何以立于天地之间?”
不仅不降,张任还数次在大庭广众之下怒骂刘备“伪仁假义、背信弃义”,声称刘备打着汉室旗号,行的却是吞并之实。
张任并非莽夫,他不是不知刘璋无能,不知蜀地大势已去。
他看得清,却不愿屈。
![]()
正如他当年力谏刘璋不要引刘备入川、断言“刘备如虎”的时候,他就知道这一战终将失利。
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便是他作为一位忠臣武将的底色。
这一份骨气,连刘备都动容。
但最终,真正下令诛杀张任的,却是诸葛亮。
这看似与孔明“善谋而重才”的性格不符,实则是一次深思熟虑后的选择。
诸葛亮知张任可用,但更知张任不可控,他若降,不可能心服;他若为将,反间一出,即是骨鲠在喉。
![]()
更重要的是,张任不只是个将军,他是刘璋旧部中最后的精神支柱,是益州百姓心中“抵抗象征”的代表。
留他,不是收一员战将,而是养一颗定时炸弹。
而且,张任的存在,还牵连着蜀汉阵营内部更深的政治算计。
那些劝刘璋投降的法正、张松,此刻正位高权重,他们的身份,在“蜀中反叛”这件事上并不光彩。
![]()
若是张任不死,他们便永远活在那一句“卖主求荣”的指责之下,而张任每一次在牢中大声怒斥“蜀贼当诛”,都如同一柄利剑,时刻刺痛着这些新贵的心脏。
“除之,则可一解诸忧。”这是诸葛亮最终呈上的奏书中的一句短语,寥寥数字,却斩断了一名英雄的生路。
刑场设在城南校场,蜀军数万将士列阵观刑。
张任被押赴法场时,仍旧昂首阔步,衣甲虽破,神情却不见半分畏惧,行至刑台之上,他回望北方,朗声高呼:“主公,末将来矣!”语毕,饮刃而亡。
![]()
是的,张任的死,不是因为他不够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不够“灵活”。
在这个权谋并行、忠义倒悬的年代,赤诚成了致命的弱点。
有人说,他若能像张辽那样“口骂曹操,心却求生”,或许最终也能被诸葛亮“白脸一唱”而收服;也有人说,他若多沉默几日,不去激怒敌主,刘备或许能再赐一条生路。
可那就不是张任了。
张任若为人,宁做断头将军,不做苟活降臣,他活成了三国中最真实、最沉痛的一抹血色——不为成王败寇,只求无愧天地。
![]()
而他死后的益州,失去了最后一位敢于仗剑直言的旧将,从此再无人能掀起波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