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伊莎贝拉
10月1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此前一天,已有传闻说杨振宁去世,但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辟谣,让网友不要“以讹传讹”;仅仅一天后,官方证实杨振宁逝世。
根据中国新闻网采访南开大学教授、亦是杨振宁生前好友葛墨林描述,杨振宁去世前一个月已经是病危状态,身体不能动,耳朵听不见,但神志还清醒,只能靠翁帆在小白板上写字,与他传递信息,进行交流。
![]()
![]()
10月24日,杨振宁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
![]()
![]()
媒体流出的内场图,翁帆一身黑衣,神情悲恸,排在首位;翁帆旁边是杨振宁的妹妹杨振玉,再旁边是杨振宁的弟媳妇谭茀芸(弟弟杨振汉的妻子)。
![]()
![]()
杨振宁的弟媳妇谭茀芸(最右)也是个牛人,她父亲谭声乙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谭茀芸担任过第八届上海市妇联主席、第五届全国妇联副主席,后来和杨振汉一起组建了杨谭顾问公司,负责沟通内地和香港的经贸往来。谭茀芸在香港人脉很广,上海的包玉刚学校就是她和包家孩子一起创办的,图为包陪庆、包文骏、谭茀芸三位创办人。
《光明日报》刊载了翁帆写的文章《他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引用了杨振宁在九十岁时写下的一首英文诗,翁帆将其翻译成中文:
OnReaching Age Ninety
九十抒怀
Mine has been
我的一生是
A promising life,fully fulfilled,
沐光而行的一生,如斯如愿;
A dedicated life,with purpose and principle,
理想奉献的一生,不屈不折;
A happy life,with no remorse or resentment,
幸福圆满的一生,无怨无悔。
And a long life……
福寿绵长……
Traversed in deep gratitude.
深深地感恩。
![]()
对于杨振宁大规模的悼念活动多发生在学界,比如和他关系密切的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以及南开大学。
清华大学发布悼念文章:
![]()
并在清华高等研究院119办公室设置了杨振宁致哀处,供清华学子们表达哀思。
![]()
![]()
![]()
![]()
高等研究院里摆满了鲜花。
![]()
杨振宁推动了清华高等研究中心的建立,当时研究院的牌匾还是杨振宁亲自写信给启功,请他题字。
同时,清华大学设置了“杨振宁书屋”,对外展示杨振宁生前热爱的文艺娱乐或专业书籍。
书架上陈列的书籍范围很杂,有专业的物理学、英文书籍,有名人传记、历史学、哲学、语言学等书目,也不乏一些文学作品,比如《三国演义》《围城》,莫言《晚熟的人》,东野圭吾《解忧杂货铺》《流星之绊》,齐邦媛《巨流河》以及三毛、张爱玲的代表作等等。
![]()
![]()
![]()
杨振宁与清华的感情很深,清华大学是他的起点,也是他的归宿。
他7岁在清华园长大,老年时又回来,推动了清华高等研究院的建立,晚年与翁帆一直居住在清华园内的“归根居”,直至去世,可谓是真正的“落叶归根”。
![]()
这是2002年,清华大学为杨振宁举办八十岁生日宴会。
![]()
杨振宁翁帆在清华的居所。
![]()
![]()
2017年,清华大学庆祝杨振宁九十五岁会议。左边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
![]()
现在B站还有杨振宁当年在清华讲物理课的资源。
香港中文大学也举行了悼念仪式。
![]()
![]()
特首李家超送上花篮,上写着“望重斗山”。
![]()
学校高层集体致哀。
![]()
香港中文大学的邵逸夫夫人楼天台上有杨振宁的雕像,这是学生向雕像献花。
香港,也是杨振宁的常驻地。1982年杨振宁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荣誉讲座教授,1993年,他与国际知名数学家丘成桐共同创立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
杨振宁在香港中文大学也教过很多课,他与物理学家杨纲凯共同教授 “20世纪理论物理的主旋律” 。
更重要的是,这里是他和翁帆爱情发生的地方。
![]()
杨振宁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办公室。
![]()
![]()
香港的办公室里挂着胡适送给他和妻子杜致礼的寄语: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句话出自荀子的《天论》,意思是:与其顺从上天并赞美它,不如掌握自然规律并利用它。表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
![]()
这是1982年香港中文大学为杨振宁举办六十岁生日晚宴。
![]()
八十年代,杨振宁时常居住在香港,这是1983年他和母亲孟罗华在香港中文大学教师宿舍十一苑门前留影。
![]()
1998年5月,香港中文大学授予杨振宁荣誉理学博士学位。左起:李国章、杨振宁、何文汇。
![]()
香港中文大学为杨振宁举办九十岁生日晚宴。
杨振宁工作了33年之久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也发表了悼念文章(以下简称石溪大学)。
![]()
石溪大学见证了杨振宁事业最辉煌、最进取的阶段,他从壮年工作到退休,把一生中最富有精力和才华的岁月都贡献在这里。
他在石溪大学创立了理论物理研究所,担任首任所长。在他的领导下,该研究所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提升了石溪大学在理论物理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1999年杨振宁退休时,石溪大学将理论物理研究所改名为 “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以表彰他的卓越贡献。
![]()
![]()
杨振宁在石溪大学的办公室。
![]()
一面墙上挂满了爱因斯坦的画像。
![]()
1999年杨振宁正式退休,石溪的理论物理研究所改名为杨振宁物理研究所。
![]()
当时盛大的退休仪式。
石溪一直保留着杨振宁当年的办公室,杨去世后,这间办公室也收到了很多学生送来的花束。
![]()
![]()
南开大学也发表了悼念文章。
![]()
杨振宁与南开大学的关系也很密切,1986年,在数学家陈省身的邀请下,杨振宁指导并创建了南开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这是他在中国参与创建的第一所研究室。
1986年至1996年这十年间,他的主要学术活动就是在南开大学。此后,他与南开的关系从未中断,在庆祝理论物理研究室成立30周年时,杨振宁为南开大学 “海冰楼” 题字。
![]()
还有很多其他大学的悼念,回忆着与杨振宁的点点滴滴,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
![]()
这是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杨振宁亲手栽的树,也有很多学生来献花,来源小红书@康乐红旗很难康乐。
除了各所大学,也有名人的悼念。
同为诺贝尔获奖者的莫言在公众号发表文章,回忆了他与杨交往的点滴,痛悼杨振宁先生,并为他书法一幅:“大师归去,高见永存”。
![]()
![]()
杨振宁生前居所内也挂着莫言赠予他的书法“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
![]()
比较有趣的是,杨振宁在传记里描述自己不太喜欢莫言的小说,相比之下更喜欢张爱玲的。
![]()
来自杨振宁翁帆合编《晨曦集》。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曾孙女梁周洋也发表动态怀念杨振宁,因为她的曾外祖父是原北大校长周培源,杨振宁算是他的学生(西南联大时期),杨第一次由美回国时,被领导人接见,陪同接见的就是周培源。
![]()
梁周洋放出了照片,左二是周培源,右一是杨振宁。
![]()
1977年杨振宁和周培源在黄山游玩。
![]()
这是林徽因的曾孙女梁周洋。
杨振宁103岁高龄去世,算是极为长寿,由于其专业的特性,人们往往并不能感同身受他在物理学上的成就,只能遥远地仰视;
老百姓们谈论最多的反而是他的各种生活佚事,比如他的国籍,他每一步的人生选择,以及他和翁帆的爱情。
事实上,杨振宁是一个曾经遭受过争议的人物,他与翁帆结合之初,二人就遭遇了非常严重的网暴,当年的清华学子们可不像现在对他的评价如此之高。
互联网留下了生动的记忆,不仅记录下了杨翁二人的点滴细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人对待杨振宁态度变化,其背后的社会集体情绪演变。
![]()
![]()
所以,今天让我们来讲讲杨振宁和翁帆的故事,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位物理学大师的更多细节。
本文主要资料来源:《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江才健著),《我知道的杨振宁》(葛墨林口述并审定),《晨曦集》(杨振宁翁帆编著)以及其他新闻媒体报道。
“史上最好命男人”
有网友说,杨振宁是继乾隆之后的,史上最好命的男人。细细想来,也有些道理。
1922年,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他来自于书香世家,爷爷杨邦盛是清光绪六年的秀才,后来成了公务员(津南巡警道的司笔札),家境不俗;
杨振宁的爸爸杨克纯(也叫杨武之)是家中长子,他的命运就波折些,9岁丧母,12岁丧父,但好在叔叔家有些家底,把他养大。
杨武之受家风熏陶,发奋读书,从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毕业后,1915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预科,毕业后受聘回到母校安徽省立第二中学当老师。
杨武之当时有个指腹为婚的妻子,也就是杨振宁的妈妈罗孟华,二人直到结婚时才见面。1919年结婚,三年后,生下长子杨振宁。
![]()
幼时杨振宁。
杨振宁刚出生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杨武之就凭一己之力改变了命运,他考取了安徽省的官费留美学生,1923年顺利赴美留学。
他先在斯坦福大学读书一年,得到数学学士学位,又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到1928年得到数学博士学位,前前后后在美国生活了五年。这五年,妈妈则独自带着杨振宁在安徽生活。
![]()
这是杨振宁十个月大时一家合影。此后没多久,父亲就去美国留学了。
![]()
杨武之在芝加哥大学。
![]()
父亲去美国留学,杨振宁跟着妈妈生活在安徽。
可以说,父亲杨武之是走出国门开眼见世界的第一批留学生,学的又是数学专业,在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可谓是精英中的精英。
从这时起,杨振宁的命运也被悄悄改变了。
父亲的学术底蕴,为后来杨振宁的学业提供了巨大的资源扶持,据杨振宁回忆,父亲的书架上摆着英文、德文数学书,引发他的强烈兴趣,他从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启蒙阶段就已经远超同龄人。
更难得的是,父亲成为留美博士,回国后,并没有抛弃糟糠之妻。
那时候,年轻才俊外出留学,往往会换掉不识字的“乡下老婆”,追求新潮的“女大学生”,开始新的爱情生活,这相当时髦,也是普遍社会现象。
然而杨武之没有这样做,他一生与发妻恩爱、相互扶持、生儿育女,杨武之表达过:“夫妇应始终如一,胡适之从来不嫌弃他的小脚太太,我很赞成他。”
这让杨振宁获得了极为稳定、融洽的父母之爱和家庭生活,塑造了他童年至青少年时期的健全人格,也间接地影响了他今后的婚姻观。
![]()
1927年的一家三口合影。
精英的教育背景,幸福稳定的父母关系,即便放在今天,杨振宁的原生家庭也是首屈一指的,他获得了大多数普通人终其一生都难以获得的幸运开局。
![]()
全家福,杨振宁下面还有一个妹妹三个弟弟。
更幸运的还在后面。
1929年秋天,杨武之应聘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任教,全家人也跟着他一起搬家到北平,住进了清华园西院十九号(后来改为十一号)。
![]()
杨振宁清华园旧居。
从1929年杨振宁7岁,到他15岁时日军侵华(1937年),杨振宁在清华园度过了八年时光,这八年是他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也是他的人格养成期。
要知道,那时的中国混乱不堪,都发生什么了呢?
国内正面临着大规模军阀混战,然后是东北沦陷,长征开始,西安事变,各地抗日救亡情绪高涨,世界性经济大萧条……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风云变幻的时刻,无数普通人在历史的剧变之下颠沛流离,而杨振宁在清华园度过了相当平静的童年和青少年岁月。
正逢乱世,举国烽火,而他们家躲进小楼自成一统,况且清华是中国最顶级的学府,他身边的玩伴都是大儒名流的孩子们。
杨振宁说:
“清华园的八年在我的回忆中是非常美丽、非常幸福的。那时中国社会十分动荡,内忧外患,困难很多。但我们生活在清华园的围墙里头,不大与外界接触。我在这样一个被保护起来的环境里度过了童年。在我的记忆里头,清华园是很漂亮的。我跟我的小学同学们在园里到处游玩。几乎每一棵树我们都曾经爬过,每一棵草我们都曾经研究过。”
![]()
1933年,杨振宁进入了当时的北平崇德中学(现在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校友有:著名结构工程大师林同炎、建筑专家梁思成、“两弹元勋”邓稼先。
![]()
杨振宁回母校。
高一那年的1937年,日军侵华,北平陷入动荡,这时候杨振宁才真正地“吃了苦”,他们一家辗转回到了合肥老家,又随父亲岗位变动去了昆明,杨家最小的儿子杨振复就是在战乱中出生的。
来到昆明,杨振宁的人生又“开了挂”,他读到高二,就参加了统一招生考试,在两万多名考生中,以第二名考进西南联大,等于是跳了一级考进大学。
很多人并不清楚西南联大的含金量。七七事变后,北大、清华、南开大学统一迁到昆明,三所顶尖高校合并成了一所“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只存在了九年(1937-1946),但在这九年里,西南联大汇集了中国最顶级的师资和人才,比如陈寅恪、朱自清、闻一多、钱钟书、华罗庚、杨振宁、李政道等,老师不仅教学水平极高,还是文化思想界的代表人物。
内忧外患的中国,这里却成为大师荟萃的摇篮,诞生了不少教育史上的奇迹,杨振宁就是受益者之一。
杨振宁一家当时生活很清贫,但是他妈妈持家有道,据杨振宁回忆,虽然食物短缺,衣衫破烂,但妈妈总能用辛勤的劳动照顾好一家人,直至抗战结束,“虽然全家个个清瘦,但总算人人健康”;
此后,杨振宁多次回忆过母亲的坚韧:
“母亲的做人态度与美国人的做人态度是不一样的。她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从个人出发,她的一生是从她的父母、她的丈夫、她的孩子来出发的,而这个观念是绝对的,她从来不怀疑应把丈夫与孩子的福利放在第一位。对于她,这是绝对的一件事。”
由此,杨振宁得出结论:人的思想如果把一件事情变成绝对化以后,就会变成一种力量。
![]()
1942年杨家兄弟妹在昆明西北郊龙院村大院中留影,的确是个个清瘦,人人健康。左起前排:杨振汉、杨振玉、杨振平;后排杨振宁抱着最小的弟弟杨振复。
![]()
西南联大物理系1942级部分毕业生。左起:郭耀松、刘导丰、黄永泰、姓名不详、戴传曾、向仁生、娄良京、杨振宁。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的岁月,非常类似于当年的清华园,他吃不饱穿不暖,但是精神上极度充实和快乐。
他和黄昆(著名物理学家)是好友,每天过着简单的生活,全身心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当时的生活非常简单,喝茶时加一盘花生米已经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我们没有更多物质上的追求和欲望,不觉得苦楚和颓丧,却有着获得知识的满足与快慰。
一天从开始喝茶辩论,到晚上回到昆华中学(注:杨振宁西南联大毕业后做了一年的教员),关了电灯上床以后,辩论仍然没有停止,最后我们三个人都从床上爬起来,点亮了蜡烛,翻看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的《量子论的物理原理》来解决我们辩论的谁是谁非。”
这个阶段还发生了初恋,据传记记载:
振宁在西南联大二年级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同班的女孩子叫作张景昭。张景昭是数学系的学生,也许比杨振宁还大一两岁,她因为是杨武之的学生,所以也常常到杨家来,杨武之和太太都很喜欢这个女学生,有的时候还留她在家里吃饭。
张景昭是一个皮肤白皙、长头发的和善开朗的女孩子,后来好像还做过杨武之的助教,她因为常常穿着红衣服,所以杨振玉说他们私下叫这个张姐姐“红豆”。
那时16岁的杨振宁,自然受到这个他口中所说“非常动人的女孩子”的吸引,坠入了少男的初恋。他说他的感情本来好像是一面很平静的湖水,张景昭来了以后,就起了很大的波浪。
但杨振宁认为此时应以学业为主,主动斩断了情丝:
这样过了一阵子,杨振宁认为长此以往对自己不好,觉得那个时候不应该交女朋友,宜专心念书,于是后来渐渐地就冷淡下来,也就不常常见到彼此了。
![]()
杨振宁的单相思初恋张景昭。张景昭当年是西南联大的校花,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系任教,后来嫁给了被誉为“西南联大五才子”之一的王传纶。但1968年张景昭在文革中不堪折磨,吞服“眠尔通”自杀身亡,时年49岁。丈夫王传纶后来成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他是新中国金融与财政学科奠基人之一,获“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
从这一点上看出端倪,杨振宁的恋爱和婚姻观是极为务实的,他从来不会情绪上头,冲动做事,主线任务一直很明确。所以他的任何选择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包括他后面选择杜致礼、翁帆,也都是一以贯之。
物质上短缺,精神上却极度丰盈,杨振宁就这样度过了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
1943年,杨振宁参加了清华第六届留美庚款考试,并且成功被录取。
![]()
杨振宁的准考证。
很多人可能也不知道所谓“庚款留学生”是什么实力。
1900年(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需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即 “庚子赔款”。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决定将部分赔款退还中国,要求用于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此后英、法等国也相继效仿,便催生了 “庚子留学生” 群体。
因为当年的庚子赔款数额很大,资金充裕,庚子留学是很吸引人的,竞争激烈,考试难度很大,在这里贴出一些当年的试卷,让大家感受一下,要考上的话需要什么实力。
这是国文和英文考试:
![]()
汉译英:
![]()
普通语言学,不仅要会英文,还要会法文:
![]()
专业科目考试是全英文出题。天文学:
![]()
物理学:
![]()
机械工程:
![]()
植物学:
![]()
而当时杨振宁是录取学生中最年轻的(毕竟从高二就直接考大学了),这强悍的学霸实力,值得膜拜一下!
![]()
当年的放榜公告。
![]()
杨振宁名字下面的凌宁,成为杨振宁在美国时期最好的朋友,后来又加了一个李政道。三个人在美国是铁哥们,还合买了一辆车环游美国。
![]()
公费留学的证书。
1945年8月,杨振宁离开中国,飞往印度,在加尔各答坐上了一艘叫“斯图尔特将军”号的运兵船去往美国,从此,他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杨振宁考的庚款留学生和他爸爸考的安徽省教育厅的官费留美学生不一样,庚款留学生资金更充实,除了学费全免,还给他们一天5美元的额度,除去住宿要花1美元左右,其他的钱随便支配。
所以杨振宁和其他同学就一边玩一边见识美国生活,一边去了芝加哥大学报道。
他还说过刚到美国最不能适应的就是男女关系:
比如打开美国的报纸一看,到处都是女人内衣的广告,从昆明乡下出来的杨振宁,刚一看到这种广告,觉得很不好意思,很快就要把它翻过去。
又看到美国人在欢天喜地在筹备圣诞节(杨振宁11月登陆美国),和国内水深火热的情况对比,心下怆然。
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读研究生,其导师是20世纪著名物理学家菲米。
在芝加哥大学的几年里,杨振宁的物理学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当然也闹了一些笑话,比如他最初学的是实验物理,但动手能力极差,实验常常失败,导致学校里流传他的笑话“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
后来杨振宁听从导师的建议,学术方向改为理论物理,从此突飞猛进。
在整个芝加哥大学,乃至后面的普林斯顿研究院,杨振宁都很有名,因为他的理论功底太扎实了,成绩太好了,这从侧面说明,中国的教育水平在当年其实是不差的。
![]()
1947年夏,杨振宁于怀俄明州魔塔保护区留影,这时他是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
1949年,杨振宁再次深造,从芝加哥大学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这里,他本来只打算读一年,因为所有人都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太过于学术,像是“中古的修道院”。
但杨振宁在普林斯顿邂逅了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又结婚生子,原本一年的进修时光,最后硬生生变成了17年。
在普林斯顿,杨振宁和奥本海默、爱因斯坦等人都有了学术上的交流,为他下一步获得诺贝尔奖、继而成为物理学大师奠定了基础。
![]()
“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担任院长。
综上,我们梳理杨振宁的前半生,的确可以得出结论,他是一个被命运垂青的、极度幸运的人。
他有着近乎完美的家庭背景,在中国经历各种重大战乱的时候,他都能躲进一片世外桃源,被父母悉心地疼爱着、培养着。
更神奇的是,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完整地接受了东西方最顶级的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最后成为博士,每个阶段都没落下,每个阶段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
他一生受过什么苦吗?大概也只有在昆明物质短缺那几年的皮肉之苦,以及后来和李政道分手时的身心折磨之苦罢了。
与李政道“分手”始末
在杨振宁的人生故事中,充满戏剧色彩的,除了和翁帆的婚姻,便是与李政道的“分手”事件。
这件事值得讲一讲,因为我们能在事件中感受到杨振宁的性格特点,以及向大家展示物理学家这个群体特殊的“精神状态”。
李政道在1946年来到芝加哥大学,那时候他还没满20岁。杨振宁比他大4岁,作为学长,对李政道颇有照顾。
![]()
1947年,李政道(左)、杨振宁和朱光亚(右)于密歇根大学所在的安娜堡留影。那时候李政道还胖胖的。
二人的关系很快热络起来,对于李政道来说,杨振宁亦师亦兄亦友,除了在学业上帮助他,生活上也非常亲密。
好到什么程度呢?他俩和另外一个同学凌宁甚至合买了一辆二手雪佛兰轿车,没事就一起开着环游美国。
![]()
三个人合买的汽车,左至右是凌宁、李政道和杨振宁。
![]()
两个家庭也关系亲密,杨振宁的妻子杜致礼(右下)和李政道的妻子秦蕙䇹(左下)亦是好闺蜜。据传记描述: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李政道和杨振宁是邻居,杨家住在古德曼路(Goodman Road)3F,李家住在古德曼路3E。那个时候杨振宁已经结婚,大儿子杨光诺刚刚出生。李政道在1950年和秦蕙䇹结婚。秦蕙䇹是李政道和凌宁一起去堪萨斯州看望凌宁妹妹的时候认识的。杨振宁说,他们两家人常常会从普林斯顿开车,到纽约曼哈顿离哥伦比亚大学不远的125街和百老汇街口的两家上海和天津风味的中国餐馆去吃饭。
在学术上,杨振宁算是李政道半个老师,李政道人生中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和杨振宁合写的,而杨振宁当时在芝加哥大学已经声名鹊起,“是芝加哥大学研究所里物理知识最广博的研究生”。
杨振宁后来离开芝加哥大学,去了普林斯顿研究院,1951年李政道也跟随他的脚步,来到普林斯顿研究院。
二人第一次微妙的龃龉,是关于和爱因斯坦的见面。
能和爱因斯坦见面,是每一个物理人的至高荣誉,杨振宁对外回忆这一段时,却压根没提到李政道也一起去了。
杨振宁的原话:
爱因斯坦要他的助理考夫曼来请我去见他。我跟她走到他的办公室,他对于论文表示极大的兴趣。那并不令人意外,因为热力学和统计力学是他最喜爱的领域之一。 很不幸的是,在我同爱因斯坦谈得最多的这一次谈话中,我的收获不大,原因是我不大听得懂他的口音。他说起话来声音很低,而我陷入了一种因为和长久崇拜的一位伟大物理学家如此接近而来的强烈情绪之中,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语句之上。
李政道的回忆版本则是这样的:
1952年的一天,爱因斯坦要他的助理考夫曼来看看他是否可以和杨振宁与我谈一谈。我们立刻说:“当然。”我想到要带着我的那一份《相对论的意义》请爱因斯坦签名,但是并没有这样做。我一直十分后悔。 我们走到爱因斯坦的办公室。他说他看了我们的两篇统计力学的论文,印象深刻。他首先问起我们关于巨正则系综(grand canonical ensemble)的基础……整个的对话范围十分广泛而且谈了很长的时间。最后他站起来,和我们握手并且说:“祝福你们未来在物理上成功。”我记得他的手比其他人大而且温暖。总而言之,这是最难忘的一个经验。
人们问杨振宁,你为什么不说李政道和你一起去见了爱因斯坦?杨振宁回答他可能记不清了。
但这个说法明显不能服众,因为杨振宁以记忆力强悍著名,后来二人分手后,杨振宁对李政道的各种细节都如数家珍,比如他清楚地记得李政道的年薪是12000美元。
这时人们便会质疑他,你记得李政道的工资,咋就不记得他和你一起见过爱因斯坦?你的记忆力怎么忽高忽低呢?
不过这件小事并没有影响到二人的友谊,从1955年到1962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一共合写了32篇论文。
对此,二人都很满意,李政道说:
杨振宁和我的合作,和当时物理的发展十分契合,并且反映了当时的精神。我们的合作紧密而且成果丰硕,是既竞争又和谐。我们共同的工作激发出我们最佳的能力。结果远比我们各自分开来工作的总和要好得多。
![]()
![]()
![]()
![]()
普林斯顿时期的杨振宁和李政道。
紧接着,最大的分歧点来了。
1956年,两人合写的宇称不守恒论文获得了诺贝尔奖,这篇论文使他们成为最早得到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那一年杨振宁35岁,李政道31岁。
![]()
![]()
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杨振宁和李政道。
![]()
![]()
![]()
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
![]()
杨振宁的妻子杜致礼也一同参加颁奖礼。
![]()
得奖后,杨振宁写信给领导奥本海默汇报情况,把自己的演讲稿给领导看看。原文:“Dear Oppie, I thoughttps://nimg.ws.126.net/?url=ht...&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u may like to have a copy of the speech I made at the Nobel banquet. It took me very long to write it. It was well received by the audience. — Frank”。翻译:亲爱的奥本海默,我想你或许会想要一份我在诺贝尔奖晚宴上的演讲稿副本。这篇稿子我写了很久,听众的反响也很好。—— 弗兰克(杨振宁的英文名)。
![]()
杨振宁的诺贝尔奖章。
![]()
消息传到中国,国人也很振奋,这是当年《文汇报》的报道。
当兴奋和激动褪去,此后,随着各方媒体的报道,人们才知道原来杨振宁和李政道在“排名”方面早已产生分歧:
杨振宁希望自己的名字排在前面,而李政道不愿意这样做。
根据《李政道论文选集》里《破坏了的宇称》所写:
在我们做了一些小的更正以后,杨振宁说“有些事情很痛苦”,他要谈一谈。在文章中的几个地方,他希望他的名字在我的前面:(一)题目里,(二)诺贝尔奖宣布的时候,以及(三)我们领奖的时候。另外,他太太杜致礼的名字也要在秦蕙䇹的前面,因为杜年长一岁。 第二天他又来跟我说,文章中提到“李和杨写了……”的时候,必须说明这是根据字母先后顺序的习惯。我告诉他,他很可笑。那天晚上他打电话给我说,也许那个说明不必要了,但是文章中都要用“杨和李写了……”,我无言以对。
![]()
这是当年的诺贝尔获奖论文,署名是李政道在上,杨振宁在下,这是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对此,杨振宁一直不满。
针对排名先后的情况,杨振宁备受折磨,他和李政道的沟通过程持续了很久。二人曾在某天下午进行了一场长谈,杨振宁哭了,似乎李政道也哭了,二人达成共识,要分开一段时间,彼此冷静。
关于这段分手现场,李政道回忆:
他到我的办公室,说起来名字的顺序还是让他十分烦恼,而且这个问题遍布在我们所有的合作之中:根据字母顺序的“李和杨”让他不开心;“杨和李”又使他看起来不近人情,而一种随机的顺序看起来又有些奇怪。这确实是一个“动辄得咎”的情况,因此我建议也许我们以后不要再合作了。 然后他的情绪激动起来,并开始哭泣,说他非常想和我一起工作。我感到尴尬而又无助,于是对他好言相劝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我们都同意,至少我们要停止合作一段时间,事情就这么决定了。
杨振宁回忆:
1962年4月18日,李政道和我在他的办公室有一次长谈,我们回顾了自1946年以来发生过的事情:我们早期的关系、50年代初期、1956年造就那一篇宇称论文的一些事情,以及后来的发展。我们发现除了少数几点,对所有关键的事件都保有相同的记忆。 正如同家庭中冲突和解一样,这是一个感情获得宣泄的历程,我们都感到一种解脱后的畅快。但是这个和解并没有维持下来,几个月以后,我们就永远地分手了。
此后,李政道发表论文,或是接受采访,不可避免地谈到二人的合作细节,也谈及排名,常常会说出一些话让杨振宁大为不满,杨振宁对他写过言词激烈的信件:
毫无疑问的,在一个天真的薄纱甚至或者是宽宏大量的面貌之下,你的所作所为,是一种不诚实、很愚蠢而且又居心叵测的伤害我的行为。我的这些言辞很强烈,但是还没有强烈到足以形容你的行为。 你真的认为你的行为会让我高兴?你真的认为你的行为可以增加我的名声?你真的认为你的行为是对你自己有好处?你真的认为你所做的就是我4月在普林斯顿和你谈话时我所想要的?我曾经责怪你考虑不够周到。你真的认为你这一次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行为?
在我们4月份的谈话以后(作者注:就是二人决定分开,杨振宁哭泣的那次谈话),对我来说自然是十分的痛苦,我们对于彼此的想法都更加敏感。我曾经想,如果那是有一点不自然和勉力而为的,但至少可以使我们更加地考虑到彼此。 但是我大错特错!只要看看你上礼拜三所做的事。 政道,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可以如此来对待我,用你自己的话来说,我曾经彻头彻尾地影响了你的物理、你的事业,并且事实上还有你的一生?你怎么会这么笨,冒着丧失我们彼此之间的忠诚和相互信赖,只为了取悦伯恩斯坦对你的拉拢!
在这些信件里,杨振宁写下过一段让人动容的话,也是后来网友们磕二人cp的缘由——
我再一次看了这封信,内心深感哀伤。如果我和我自己家庭的羁绊很强,那么我和你的羁绊也是同样强。 4月份,在你的办公室,我说到我们之间共有的经验和感觉,是我们和我们太太之间都没有的之时,我泫然泣下。 在内心里,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 所有的伤痕可以治愈,而且很容易可以重新赢得我的情感。但是我如果不告诉你这些的话,我就不能和你坦诚以对,至少在目前的这个时候,如果不这样做,我很难相信你可以重新得到我完全的信任和尊敬。
二人的决裂,让整个普林斯顿高等学院都沉浸在一种遗憾但吃瓜的氛围中,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蹦出了金句:
李政道应该不要再做高能物理,而杨振宁应该去看看心理医生。
其他物理学家们也上演了略微好笑的剧情:
和杨、李都很熟识的物理学家派斯听说两人闹翻以后,去看了杨振宁,并且跟杨振宁说:“弗兰克,我听说你跟李政道闹翻了。我要向你说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我觉得很遗憾,而你还是我的好友;第二件事情是我要去跟李政道讲同样的话。” 接着他就去跟李政道讲了同样的话。他说,当时他们两个人都很伤心。
因为这件事,李政道最终给奥本海默写了一封辞职信,他离开了普林斯顿,二人彻底分道扬镳。辞职信原话:
完全是因为个人的理由,我希望辞去目前在高等研究院的职位。 如果不是因为目前不寻常而且很不幸的情况,我想不出世界上还有任何一个我更乐于停留的地方。对于我必须做这样的一个请求,我只有深重的哀伤之感。
据李政道的老婆说,这次分手对李政道的伤害也很大,(分手当天)李政道回家的时候神情异常,而且夜里睡得很不好,又出现他刚来美国时那种夜里睡梦中大叫的问题。
李政道也承认,他和杨振宁吵架以后的一年当中,“提起笔来写字,手都会发抖。”
此后很多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各自发展学术事业,也一直没有和好,偶有活动,二人同框,也是互不搭理的状态。
伴随着二人回到中国发展,又有各种细节冒出来。
比如李政道接受采访时,谈起诺贝奖看人下菜碟,为此愤愤不平:
“李政道对于诺贝尔奖的安排很不满意,说杨振宁他们住了一个最好的房间,李政道他们的房间就要差一点,而且是由杨振宁的太太杜致礼和国王走在一起,不是秦蕙䇹。”
友人回忆,杨振宁的大儿子杨光诺曾在生日时许下愿望“I shall win the Nobel prize alone. ”(我要一个人得诺贝尔奖。)
杨振宁也觉得不舒服,他觉得中国物理学家的圈子更喜欢李政道,“有时候隐约感受到一种莫名的疏离,大家似乎更倾向于接近李政道。”
![]()
杨振宁给友人的信中写过,“李政道非常聪明,但是他仍逊我一筹”。
越来越不舒服的杨振宁决定在60岁生日时出版《论文选集》,写下这段往事,声称要还原历史真相。核心还是那一点:我比李政道强,当年的论文,是我主导的;
![]()
李政道看到后,马上就写了一篇《破坏了的宇称》,作为反击。
当然,这些行为在物理界又被视为吃瓜笑谈,友人曾说“在两个人的密切合作中彼此争功,是很不必要的行为,是十分幼稚的事情,他们两人都应该闭嘴。”
虽然普通人觉得这事实在是有些小题大做了,但物理学家们常年追求“精确”“逻辑”,他们对此非常较真。
后来有一次杨振宁和杜致礼参加某个晚宴,杨振宁还讲过笑话,说在家里他和太太经常为了饭馆老板先和谁打招呼而争论。
所以,杨振宁是非常非常在意排名的,哪怕对方是杜致礼。
随着年龄增大,二人的战斗逐渐偃旗息鼓。人到老年,杨振宁再回忆这段往事,多了一份唏嘘与遗憾之意。
1998年香港电视台拍摄的《杨振宁专辑》中,杨振宁又被问到李政道。
他说:“我们两个人的关系,有的时候比我们和我们太太之间的关系还要密切。因为通过学术讨论,我们可以摸索彼此的性格、彼此的想法,这样深厚的一个关系,在破裂的时候,我想跟一个婚姻的破裂,是在同一等级的痛苦。”
回答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杨振宁说,“我跟李政道的关系是很长、很复杂的关系,这里头有学术的关系,也有感情的关系。”
![]()
最后说出了广为流传的金句:
“总的来说,这是我生命中一个值得回顾的篇章。一点不错,这中间有着痛苦,但是人生中与人相关而又有意义的事情,少有是全无痛楚的。”
杨振宁和李政道,从1946年初次见面,到1962年分手,两人共交往16年。
在我看来,杨振宁最深邃的情感都是和李政道相关的,因为他们曾携手到达过学术的最高峰,共享荣耀,后又经历了断崖式分离。
在合作的过程中,二人的思想灵魂深度碰撞,李政道写过:“我们既对立又和谐的密切共同合作,使我们深深地感觉到整个世界都在我们的面前,无畏的青春,那些事使得人生有意义!”
离开对方后,他们都难过得无以复加,直至杨振宁死亡,二人都没有和解,这其中已经分不清爱与恨。
正如杨振宁精确的形容,他们之间是一种“羁绊”,而他们的羁绊,比和太太的羁绊要深得多。
![]()
和杜致礼的婚姻
与和李政道的激烈情绪相比,在婚姻方面,杨振宁则是很务实的。
当初杨振宁在美国留学,已到适婚年龄,爸爸杨武之还担心他找不到老婆,托胡适给他介绍对象。
1949年秋天,杨振宁刚到普林斯顿,在附近的一家叫茶园(Tea Garden)中餐馆里邂逅了杜致礼,杨振宁对她的感觉“戴着一条珠链,雍容华贵”“我很快就被她迷住了。”
![]()
![]()
![]()
![]()
杨振宁也是蛮实诚的,他在传记里坦言,和杜致礼第一次约会以后,对杜的印象很好,但是他“一方面很想多看到杜致礼,一方面又不能显得太着急”,因为“那个时候他也还有几个潜在的女朋友,所以有一两个礼拜都没有消息给杜致礼。”
看到了吧,物理大佬也会多线操作,是有鱼池的哦。
![]()
年轻的杜致礼。
杜致礼是蒋介石手下军事将领杜聿明的长女,1929年出生于陕西米脂县北方的榆林,比杨振宁小7岁。1947年,她本来要和父亲一块到美国去,结果父亲被临时留下,杜致礼一个人去了美国。
杜致礼是带着宋美龄的介绍信出国的,宋安排她到卫斯理学院就读(宋美龄的母校),但必须先进一个两年大学先修学院。
于是,1949年,杜致礼进了纽约市北方扬克斯镇(Yonkers)一个叫作圣文森的女子学院读书,就在那附近邂逅了杨振宁。
![]()
杜家里还有两个妹妹和三个弟弟。
![]()
也是将门虎女。
![]()
1978年的杜聿明和曹秀清。
![]()
杨振宁曾去杜致礼的母校米脂中学做过活动。
杨振宁和杜致礼结婚的时候,杜聿明已经被俘,在政治上有很多负面影响。当年杨振宁的爸爸是不太同意这门婚事的,怕给家庭带来麻烦,不过杨振宁坚持,二人于1950年8月26日结婚。
婚礼在普林斯顿神学院的教堂举行,由于当时国内正处于特殊时期,双方的家长都没来参加,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客串了一下女方家长,完成了仪式。
![]()
![]()
![]()
杨振宁是直到七十年代回国时,才第一次见到岳父岳母。
1951年生下长子杨光诺。随后又生下两个孩子,分别是杨光宇、杨又礼。
![]()
大儿子杨光诺。
![]()
杨光诺就是和爱因斯坦合影的那个小孩。
杜致礼的性格,综合各友人以及杨振宁的评价,是强势的、有个性的、直率的,说话比较冲,有时候会让杨振宁下不来台,和后来的翁帆截然不同。
比如杜致礼常常抱怨杨振宁不回家,杨振宁就给自己辩解:
“对于杨振宁工作上难免的要有出外开会旅行,杜致礼颇有一些抱怨。但是杨振宁认为杜致礼的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因为杨振宁认为自己做理论物理工作,不但比起许多做其他工作的男人,就是比起实验物理学家,待在家里的时间都是比较多的。
对于杜致礼有时抱怨他待在家里有一点心不在焉,杨振宁认为也许他在家里并不是没有心不在焉,但是并不觉得自己是特别的心不在焉。”(杨氏长难句哈哈)
在生活上,杜致礼给予杨振宁无微不至的照顾,她在石溪大学教中文,但更喜欢贤妻良母的角色,杨振宁曾说:
“杜致礼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如果她有什么想法,你很难去改变她的。在事业方面,杜致礼并没有很大的雄心,她安于做她家庭主妇和母亲的角色,对于美国的所谓女权运动,杜致礼也没有受到这方面的困扰。”
![]()
来源;《我知道的杨振宁》(葛墨林口述并审定)。
![]()
![]()
年轻的杜致礼。
![]()
![]()
孩子们都接受了正宗的美国教育,不会讲汉语。
![]()
1955年的杨振宁和杜致礼。
![]()
1957年,杨武之,杨光诺、杜致礼和杨振宁在日内瓦留影,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运动中,杨武之获得特殊审批才和儿子在日内瓦有了第一次团聚,第一次见到了儿媳妇和孙子。
1964年,杨振宁和杜致礼加入美国国籍。
![]()
杨振宁入籍卡片。姓名:YANG, Chen Ning(杨振宁);住址:284 Mercer St., Princeton, N. J.(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默瑟街284号);出生日期:9-22-22(1922年9月22日);批准入籍日期与证明颁发日期:3-23-64(1964年3月23日);颁发机构:美国新泽西州特伦顿地区法院。
![]()
杜致礼入籍卡片。
![]()
杨振宁在1966年离开普林斯顿,去了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担任爱因斯坦讲座教授,杜致礼和孩子们也跟随他一起去了石溪。
在石溪,一家五口过着安静美好的生活,夫妻俩非常恩爱——
杨振宁到了石溪以后,也许在科学工作上比较稳定一些,所以有了更多的家庭生活。他很喜欢户外的活动,会带着家人去旅行露营。在石溪因为住家靠着海边,杨振宁曾经买了一条小船,偶尔会驾船出海,并且也会滑水,有朋友来了还要教他们滑水。他的家里有一个独轮车,杨又礼可以骑在上面,来去自如。
振宁的嗜好不少,偶尔也喜欢打打桥牌,有一阵子对于德国包豪斯(Bauhaus)的电影和家具特别感到兴趣,搜集了不少。他自己也有一部摄影机,除了拍摄家里的活动,有时候全家出游,他就要做导演安排大家演戏。那时候他们家里还养了一只叫Thinker的狗。
杨振宁是个好爸爸,杨又礼说他是“fun father”(有趣的爸爸),“父亲不会插科打诨式地说笑话,但是他有他那一种的干式幽默(dry sense of humour)。”
![]()
1966年,杜致礼和杨振宁在普林斯顿住宅前。
![]()
![]()
![]()
1967年的全家福。左起:杨光宇、杜致礼、杨光诺、杨又礼、杨振宁。
中间也去过台湾:
![]()
回到中国:
![]()
1978年,杨振宁和次子杨光宇(左),女儿杨又礼在北京北海公园。
![]()
杨振宁第一次从美国回中国的时间是1971年7月19日。他 在中国见证了父亲的最后时刻,杨武之患上糖尿病,病得很严重,后期靠杨振宁从美国寄过来高纯度胰岛素勉强多生存了 几年,最终于1973年去世。
![]()
一家五口。老大杨光诺先是在密歇根大学念数学,后来转念了计算机科学,毕业后在IBM工作了10多年;老二杨光宇和老三杨又礼都念康奈尔大学,杨光宇考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得到化学博士学位,在华尔街做财务金融的工作,杨光宇和一位香港女孩结婚,育有两个女儿。女儿杨又礼康奈尔大学毕业以后,在石溪分校念了医学院,最终成为一位医生。
![]()
![]()
人到晚年,孩子们也成家立业了。
退休后,杨振宁和杜致礼就到处旅游。
![]()
![]()
1993年,杨振宁 和杜致礼在西班牙托 莱多。
![]()
1994年,夫妻二人在长城。
![]()
1994年,二人在日本箱根“雕塑之森”作品前。
![]()
1995年在泰姬陵。
![]()
1997年小规模全家福,右一是杨振宁的弟弟杨振平,及太太史美(右二),弟弟杨振汉(左四)与太太谭茀芸(左一),妹妹杨振玉(左三)与丈夫范世藩(左二)。
![]()
2000年,杨振宁和杜致礼去云南丽江。
![]()
多年后,杨振宁重回丽江,只不过他身边的爱人已经变成了翁帆。
杨振宁和杜致礼的婚姻,稳定,美好,长久,健康,尽管可能有一些小争吵,但二人共同经历了人生中最关键且重要的阶段。
他们生儿育女,合力把孩子培养成才,又经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见证了各自父母的境遇,他们更像是携手走来,经历过患难又享受到光明的战友。
杨振宁本身就拥有健全的原生家庭,他知道好的婚姻是什么,再加上受过高等教育,这决定了他在婚姻中的“下限”就已经非常高,对待妻子,他温和,尊重,理解。
香港电台采访过夫妻二人,从肢体语言和眼神中,能感受到他们之间的默契。
一起做面包:
![]()
![]()
妻子也抱怨过他不善表达,感情都藏在心里。这一点儿子也证实过,说爸爸“他的感情比一般人幅度狭小,例如他的幅度是四到七,而一般人是二到九。”
但杨振宁还是微笑地看着她。
![]()
![]()
![]()
杜致礼常年吸烟,晚年身体不太好,得了软组织肿瘤,又有阿尔兹海默症,根据友人传记描述,杜致礼在千禧年后就担心自己走得早,“实在放心不下杨先生”。
![]()
![]()
![]()
来源;《我知道的杨振宁》(葛墨林口述并审定)。
2003年1月19日,杜致礼77岁生日,杨振宁在石溪为她举办了一个盛大的生日会。
仅仅九个月后,杜致礼溘然长逝。
再两个月后,杨振宁收到了翁帆的元旦贺卡,又开启了另一个崭新的故事。
![]()
杜致礼去世时,陈省身发给杨振宁的唁电。
在友人的传记里,写“翁帆把杨先生照顾得很好,对杨师母也很尊重,我想是了却了杨师母的心愿。”
是的,命运就是这么巧合,这位新的妻子,虽然在杜致礼死后才出现,但是杜致礼生前也已经见过她了。
可能她也没有想到,这位叫翁帆的大一女孩,几年后竟成为新的杨太太,又在整个华人世界掀起如此大规模的讨论声浪。
![]()
与翁帆的旷年之恋
杨振宁和翁帆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95年,这次命运般巧合的初次相遇,让二人的故事更增添了传奇的意味。
1995年8月5日至9日,汕头大学举办第一届国际华人物理学大会,杨振宁、李政道、李远哲、丁肇中、周光召等四百多名华人物理学家参会。
刚进入汕头大学读大一的女孩翁帆看到“有兴趣参与大会会务工作的同学可以报名,择优录取”通知后,便主动报名。
翁帆长相漂亮,英语好,素质高,校方顺利录用,将她安排到杨振宁、杜致礼夫妇身边负责接待与照顾工作。
我找到了汕头大学那次物理学大会的珍贵照片,看得出,翁帆一直跟随在杨振宁杜致礼夫妇身边,她的确长相漂亮,衣着时尚,在人群中非常惹眼。
![]()
![]()
![]()
这是当天的晚宴,注意,杨振宁后面那一桌,坐着李政道。又是互不搭理的一天。杜致礼身旁是翁帆。
![]()
时任汕头市委书记许德立(右一)向杨振宁敬酒。 后面坐着翁帆。
![]()
这是大会结束后,一行人走出会场。左一是翁帆。
会后,三人拍摄了这张著名的合影。
![]()
校方举办的物理学大会持续了五天,但根据媒体报道,会后,杨振宁杜致礼夫妇继续让翁帆作为向导到处游玩,翁帆还带领他们来到自己的老家潮州。
![]()
这次潮汕之行,翁帆给杨振宁和杜致礼夫妇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杨振宁回忆到:“致礼和我立刻就喜欢翁帆。她漂亮、活泼、体贴而且没有心机。她是英文系学生,英文说得极好。离开汕头之后,我们和她偶尔有些联络。”
多年后,杨振宁又再次回到汕头大学参加活动,只不过,当年负责接待的大一女学生翁帆,此时已经是杨夫人了。
![]()
![]()
![]()
翁帆和杨振宁再次回到母校汕头大学,当年的女学生,如今变成座上宾。
因为这段跨度54年年龄差的婚姻,翁帆,正式成为了海内外华人都知道的名字。
翁帆,1976年7月14日出生于潮州,比杨振宁小54岁。
![]()
她的父亲翁云光是潮州中国旅行社负责人,与妻子育有三个女儿,翁帆排行第三。父亲的生意不错,翁帆家境不俗,同学描述是“不食人间烟火、衣食无忧”的状态。
有同学回忆,翁帆“长相洋气,穿着时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极少有人染发的时候,翁帆一头金发。”
![]()
![]()
翁帆不仅家境好,长得漂亮,学习也很好,初中至高中时期,她在潮州最好的学校金山中学就读,1994年考入汕头大学英语语言文化专业。
据其同学与父亲回忆,翁帆加入过校模特队,英语成绩时常全级第一,每年几乎都拿奖学金。
大学毕业后,翁帆却度过了两三年的低潮期。
和普通毕业生一样,她也面临求职和婚姻难题。她先是进入一家公司工作一个多月,后离职,前往深圳,进入某高尔夫俱乐部工作3年。
期间,她与港资公司的一名职员在香港登记结婚,但据同学们回忆,翁帆和老公“无论从志向还是外貌看都不是一路人”。
由于男女双方长期分居港、深二地,因此很快离婚,婚姻存续不到两年。
![]()
离婚后,翁帆于2002年考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攻读翻译硕士。
此时的另一个平行时空,杜致礼基本上已经病入膏肓,而据杨振宁回忆,翁帆一直和他们有所联系,但也仅限于逢年过节发个贺卡。
2003年底,杜致礼去世,这时也恰逢翁帆开始准备毕业论文。
据广外英文学院院长回忆,翁帆的毕业论文主题就和杨振宁有关,她向杨振宁发了电子邮件,想得到杨振宁的帮助。
正是这次的邮件往来,让二人的联系更密切,根据传记介绍,没多久,杨振宁就打电话让翁帆去香港找他。
![]()
第一次见面就是在香港中文大学,杨振宁给翁帆看了他精心制作的家庭录像带,并详细介绍了他的家庭情况。
后来杨振宁还把这个自己剪辑的影片送给邵逸夫的夫人方逸华,让她品鉴一下。方逸华说杨振宁虽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这个电影做得极好”。
很快到了毕业季,翁帆的同学回忆,那时候翁帆一点没有求职的动作,平时也在校外租房住,和她们没什么交流,是非常神秘的人物。
![]()
二人的关系突飞猛进,很快发展到电话订婚。订婚这年,杨振宁82岁,翁帆28岁。
![]()
2004年11月,杨振宁给极少数几位亲友发送一封电子邮件,告知他的订婚消息,邮件是英文所写,翻译成中文:
这是一封重要的信,向你介绍我的未婚妻,她的名字叫翁帆,她的朋友叫她帆帆。我现在也这样叫她。我们在2004年11月5日订婚。
翁帆28岁,出生在广东省潮州。致礼和我1995年夏天到汕头大学参加一项国际物理学家会议时碰到她。那个会议有四位诺贝尔奖得主参加,因此学校挑选学生来做接待向导,当时还是大一学生的翁帆是我们的接待向导。那是一个只有上帝才会做的安排。
致礼和我立刻就喜欢翁帆。她漂亮、活泼、体贴而且没有心机。她是英文系学生,英文说得极好。离开汕头之后,我们和她偶尔有些联络。
大学毕业后,她结婚了,几年以后离婚。几年以前她进入在广州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很快要得到翻译系的硕士学位。
有如天意,因为好几年没有联络,她今年2月给我们一封短信。信是寄到纽约石溪,后来转到我所在的香港。也因此我们在过去的几个月中逐渐熟识。
我发现现在已是一个成熟女人的翁帆,依然保有9年前致礼和我特别欣赏的率真。我最近写的一首关于她的诗,其中有下面的几句:
没有心机而又体贴人意,
勇敢好奇而又轻盈灵巧,
生气勃勃而又可爱俏皮,
是的,永恒的青春!
青春并不只和年纪有关,也和精神有关。翁帆既成熟又青春。我深信你们看到她都会喜欢她。
我也知道,虽然在岁数上已经年老,在精神上我还是保持年轻。我知道这也是为什么翁帆觉得我有吸引力的部分原因。
我们当然都清楚地知道,我们有很大的年岁差距。但是我们知道我们都能够也将会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奉献给我们的结合。我们的亲人都祝福我们。
请读一下下面的句子,这些句子说明了我对于她在我生命中扮演的以及即将要扮演的角色的感觉:
噢,甜蜜的天使,
你真的就是……
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
给我的苍老灵魂,
一个重回青春的欣喜。
杨振宁订婚的消息很快就被媒体知道了,全球媒体炸了锅,八旬老人杨振宁即将要娶一个广外女研究生!
![]()
整个广外也沸腾了,同学们都惊掉了下巴。
![]()
当人们得知这位女研究生比杨振宁整整小了54岁之后,社会上又掀起一波波的讨论浪潮,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支持的理由,比如感情属于私事,别人不能说三道四;也有人说翁帆照顾杨振宁是利国利民;
反对的人则觉得老少配有失体统,一个贪钱一个好色,翁帆为了钱和利益而嫁人等等……
专家、学者、同学、闺蜜、亲戚、老师……都纷纷出来点评点评。
![]()
![]()
![]()
![]()
各个网站都在举办投票,问你是支持还是反对?这样的帖子流量都很高,那时候的网络热闹程度一点不亚于现在。
![]()
记者还采访了翁帆的父亲,翁爸比女婿杨振宁还小21岁。
父亲表示他们是很开明的父母,支持女儿的选择,也透露了很多细节,比如他们一直称杨振宁为杨教授。
![]()
![]()
![]()
右一是翁帆的母亲。这是葛墨林夫妇去拜访杨振宁翁帆。
铺天盖地的议论中,反倒是翁帆的心态非常稳,她没有接受任何采访,没有出来回应任何疑问,也没有通过亲朋好友表达过任何态度,她说那几天就关掉了手机,睡了个好觉,这一点令她的朋友们都十分佩服。
![]()
不过也有一点杂音,翁爸爸曾说过,女儿嫁给杨振宁属于“牺牲”:小帆愿意为照顾杨教授的晚年生活做出牺牲,这是一种美德,也是光荣。
![]()
多年后杨振宁接受杨澜采访,否认了这个词,表示当时不会,将来也不会,用“牺牲”来定义翁帆对他的感情。
![]()
![]()
订婚之后又接着发生了很多事,此时,杨振宁的孩子们都已在美国成家立业,杜致礼也去世了,杨振宁准备彻底回国生活,他定居在清华园。
![]()
开始办身份:
![]()
并且和翁帆度了蜜月:
![]()
![]()
![]()
![]()
![]()
![]()
还和翁帆回了另一个母校广外参观:
![]()
婚后过着平淡温馨的生活,清华园的家里有保姆,但翁帆也时不时下厨,给杨振宁煲汤,二人常常外出旅行,要么就在家中一起看电影等等。
![]()
如今杨振宁去世,人们都在讨论他和翁帆之间是否是真爱?
其实,正如前文所言,杨振宁的感情既十分内敛,又超级务实。在订婚之初,他对记者说过自己的态度。
他说,结婚的初心,与爱情关系不大,最主要是不想过孤独的日子,“如果没有翁帆,我也可能和别的女士结婚。”
![]()
而为什么选择翁帆,除了她的青春,她的性格“没有心计”“单纯可爱,不是行为激烈的人”之外,很大一个原因是翁帆会英语。
![]()
![]()
至于后人津津乐道的,二人但凡出现都十指紧扣,非常恩爱,杨振宁也坦言,那是因为拉着她的手,走路的安全感会增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