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二年,冀中平原遭了大旱。自入春到夏至,没下过一场透雨,日头挂在天上像个烧红的铜盆,晒得地里的土块能硌碎牙,井里的水见了底,桶绳放下去半天,提上来只有半桶泥汤子。
![]()
保定府清苑县的 “义和兴” 粮铺,是城里头独一份的大粮行。掌柜的姓王,叫王有财,人送外号 “王铁秤”—— 不是说他秤准,是他那杆紫铜秤砣压得狠,百姓买一斗粮,他总能借着 “风吹粮减” 的由头,少给个两三升。这年大旱,王有财早早就把粮囤满了,门板上的价签一日三换,头天还是三百文一斗,隔天就涨到五百文,到后来干脆挂出 “粮少价高,非诚勿扰” 的木牌,实则是等着粮价再翻番。
![]()
城里的百姓可遭了罪。张老栓家的孙子,才五岁,饿了三天,嘴唇裂得流血,哭着要粥喝,张老栓揣着皱巴巴的几吊钱,在粮铺门口转了三圈,还是没敢进去;李寡妇家的纺车转了一夜,织出的布拿到集市上,也换不来半升糙米,只能抱着孩子坐在墙根下抹眼泪。
这天晌午,粮铺门口来了个老婆婆。穿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袖口磨出了毛边,怀里揣着个青布包,手里拄着根枣木拐杖,拐杖头都磨得发亮。她走到柜台前,声音有点发颤:“掌柜的,给我称半升米,我…… 我只有这些。” 说着从布包里掏出一小把铜板,还有半包用油纸裹着的花种,“铜板不够,这花种是我攒了三年的,能种出开不败的太阳花,您看……”
王有财正坐在太师椅上喝茶,眼皮都没抬:“呸!花种能当饭吃?我这粮是拿银子从关外拉来的,不是大风刮来的!半升米?不够我家狗一顿吃的,快走快走,别挡着我做生意!” 说着就挥手要赶人。
![]()
老婆婆也不恼,只是抬头看了看粮铺后院的方向 —— 那院里有棵老槐树,是王有财他爹活着时种的,如今旱了这么久,树皮裂得像老人的皱纹,枝桠干得一折就断,叶子早掉光了。老婆婆叹了口气:“掌柜的,您后院那棵老槐树,是不是快枯死了?”
王有财愣了愣,这老槐树他小时候还爬过,后来他爹没了,树也没人管,如今确实快不行了。他皱着眉:“跟你有啥关系?”
“我能让它开花。” 老婆婆说,声音不大,却听得王有财心里一动。“不过我有条件:第一,你得把粮价降回三百文一斗,今日起开仓放粮,给买不起粮的百姓赊半升米,等秋收了再还;第二,你得在粮铺门口摆个水缸,每天从井里挑水装满,给路过的百姓递碗水喝;第三,这三天里,你得亲自守着水缸,不能让伙计代劳。等三天后,老槐树开了花,我再把花种送给你,要是不开花,我赔你十石粮。”
王有财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降回三百文也不亏,之前已经赚了不少;摆水缸挑水,不过是费点力气;亲自守着,也耽误不了啥。要是老槐树真能开花,传出去也是个奇事,能让他这粮铺名声更响;就算开不了,老婆婆也赔十石粮,稳赚不赔。他立刻拍板:“行!就按你说的办!”
当天下午,王有财就让伙计把价签改了,又搬出两袋陈粮,在门口摆了个赊粮的桌子。水缸也摆上了,只是挑水的伙计偷懒,只装了半缸,递水用的碗还是破了个口的;王有财守在水缸边,手里摇着大蒲扇,百姓来喝水,他要么假装没看见,要么就把碗往桌上一墩,溅得人一手水。
![]()
老婆婆每天都会来粮铺门口转一圈,看看赊粮的桌子,摸摸水缸里的水,再去后院看看老槐树,也不多说啥。第一天过去,老槐树还是光秃秃的,连个芽都没冒;第二天,王有财有点不耐烦了,心里琢磨这老婆婆是不是骗子,赊出去的粮也开始掺沙子;到了第三天早上,他去后院一看,老槐树依旧是那副枯死的样子,气得他把拐杖往地上一戳:“好个骗子!今日要是开不了花,我就把你送官!”
![]()
就在这时,门口传来一阵欢呼。王有财赶紧跑出去,只见百姓们都围着后院的方向,指着老槐树喊:“开花了!真开花了!” 他抬头一看,差点惊掉了下巴 —— 晨光里,那棵枯黑的老槐树枝桠上,竟冒出了点点新绿,绿芽顶着细碎的小白花,像撒了把碎银子,风一吹,还带着淡淡的槐花香。更奇的是,那些小白花越开越盛,没半晌就把枝桠都盖住了,远远看去,像一团白云彩落在院里。
百姓们都涌到粮铺门口,有的说 “这是老天显灵了”,有的说 “王掌柜积德了,树才活了”,张老栓抱着孙子,手里拿着赊来的米,对着王有财作揖:“掌柜的,谢谢您,我家孙子能吃上粥了!”
王有财愣在原地,半天没回过神。这时老婆婆走了过来,手里拿着那包花种,笑着说:“掌柜的,您看,花开了。”
“你…… 你到底是咋做到的?” 王有财结结巴巴地问。
老婆婆指了指老槐树的根:“这树不是枯死的,是渴的。前三天我每天都来,用你水缸里的水,掺着花种泡的水,浇在树根下 —— 花种泡水能滋养土壤,再加上百姓每天来挑水、喝水,人气旺,土壤也润了,树自然就活了。至于开花,不过是这树本就该在初夏开花,只是旱得晚了些,我不过是帮它‘醒’过来罢了。”
王有财这才明白,哪里有什么神通,不过是老婆婆用了心,百姓盼了情。他看着那些围着槐树欢笑的百姓,又想起自己之前囤粮抬价、敷衍了事的样子,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他赶紧让伙计把最好的新米搬出来,赊粮的桌子也摆得更宽了,递水的碗换成了新的,还亲自挑水装满水缸,见了百姓就笑着递水:“渴了吧?快喝碗水,慢慢来,粮管够!”
![]()
后来,清苑县下了场透雨,地里的庄稼活了,百姓们也都把赊的粮还上了,还多给了些新收的豆子。王有财的 “义和兴” 粮铺,再也没人叫他 “王铁秤”,都叫他 “王善秤”。那棵老槐树每年初夏都会开满白花,百姓路过粮铺,都会停下来闻闻槐花香,说说当年老婆婆让枯树开花的事。
久而久之,清苑县就多了句俗语:“王家枯树开了花,铁秤变了软心肠。”
民间故事,虚构故事,切勿迷信
#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