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色情低俗这档子事有一天能把手伸进少儿频道?
最近这段时间,不少家长群里都在聊 “宝宝巴士翻车” 的事儿,原本是给娃放儿歌、学知识的 APP,居然成了低俗广告的 “传送门”。
有家长说,自家 4 岁孩子点开 “宝宝巴士儿歌”,开屏广告直接跳转到露骨直播,画面里的人穿着暴露,标题还写着 “三女共侍一夫” 这种成人化内容,孩子盯着看的时候,家长心都凉了半截。
![]()
更气人的是,想关广告都找不到地方。
关闭键小得像蚂蚁,孩子手一滑反而误点,直接下载了不知名的短视频软件,甚至还弹出过美女跳舞的界面,吓得娃晚上睡觉都要抱着家长哭。
![]()
这事儿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去年 9 月就有家长吐槽,宝宝巴士会员一过期,立马就推情色广告,气得当场卸载;
今年 3 月也有类似投诉,可当时没掀起大波澜,直到这次越来越多家长站出来,平台才终于有了回应。
一开始客服还嘴硬,说 “审核难免有疏漏”,这话谁听了不火大?
合着我们把孩子的屏幕安全交给你们,你们就用 “难免疏漏” 来应付?
后来舆论压不住了,才出来道歉,说是“第三方平台的广告问题”。
还承诺下线广告、停合作,甚至要研发 “广告强制拦截功能”,连内部负责人也说要处理。
![]()
可网友们不买账啊,有家长在评论区说:
“第三方背锅?当我们傻吗?你们作为专门给孩子做 APP 的,连广告审核都做不好,还好意思说自己专业?”
这话戳中了要害。
《广告法》明明白白规定,弹窗广告得有明显关闭键,还得能一键关掉;《未成年人保护法》更是严禁给孩子推有害内容。
宝宝巴士作为发布平台,不管广告是自己的还是第三方的,都有审核的义务,现在广告又低俗又关不掉,这不是违法是什么?
还有人质疑,既然能研发 “强制拦截功能”,说明早有这技术,之前为啥不用?
还不是为了赚广告钱,舍不得在审核上多花钱,把 “孩子安全” 排在了 “商业利益” 后面。
其实不止宝宝巴士,这两年儿童 APP 的擦边乱象早就不是新鲜事了。
之前有个 “某树” APP,原本是家长交流育儿经验的地方,结果里面藏着不少诱导消费的广告,甚至还有推荐 “三无母婴产品” 的链接,有妈妈不小心买了,孩子用了过敏;
还有个给小学生做英语启蒙的 APP,打开首页居然有 “整容贷款” 的广告,画面里的模特浓妆艳抹,底下写着 “0 首付变美”。
有家长说,孩子问 “妈妈,什么是整容贷款呀?”,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更离谱的是去年爆出来的 “某天才电话手表” 事件,手表里的应用商店居然有含血腥、暴力内容的游戏,还有教孩子 “说谎技巧” 的漫画,家长发现的时候,孩子已经玩了好几天。
![]()
当时有家长在社交平台哭着说:
“我买手表是为了方便联系孩子,没想到反而让孩子接触到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这不是害孩子吗?”
这些案例跟宝宝巴士一样,都是打着 “为孩子好” 的旗号,背地里却把孩子的屏幕当成了 “赚钱工具”,把家长的信任踩在脚下。
网友们的评论说得特别实在,有位爸爸说:
“我们给孩子用这些 APP,图的就是‘安全’,不然为啥不直接让孩子刷短视频?
结果现在连专门的儿童 APP 都不靠谱,难道要让孩子彻底远离电子产品吗?”
这些评论里满是家长的无奈,我们不是反对 APP 赚钱,而是反对用伤害孩子的方式赚钱。
有人说,孩子小不懂事,看了低俗广告也没关系,这种想法大错特错。
低龄孩子正是形成认知和价值观的时候。
过早接触露骨、暴力的内容,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的孩子会变得胆小、焦虑,甚至模仿广告里的不良行为;
还有的孩子因为误点广告,用家长的手机免密支付,一次就花掉好几千,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伤害。
就像有儿科医生在评论区说的:
“孩子的大脑还在发育,对不良信息没有抵抗力,这些内容就像‘精神毒药’,一旦接触,造成的影响可能是长期的。”
那这事儿就没人管了吗?
其实法规早就有了,可为啥还屡禁不止?
有网友分析,一是监管还不够严,虽然有法律规定,但很多时候都是 “事后处罚”,等家长发现问题、投诉曝光了,才去处理,可孩子已经受到影响了;
二是行业自律太差,不少儿童 APP 把 “广告变现” 当成主要营收方式,为了多赚钱,对广告内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审核机制就是个摆设;
三是家长维权太难,很多时候投诉了,平台要么拖延,要么敷衍,最后不了了之。
说白了,儿童APP的广告审核,不能光靠企业自觉,得有个标准。
现在儿童APP市场鱼龙混杂,有些公司为了赚钱,什么底线都不要。
广告里塞点低俗内容,流量上去了,钱也赚到了,但孩子的心灵被污染了,这钱赚得安心吗?
宝宝巴士这事儿也给我们提了个醒:
给孩子用的东西,安全比什么都重要。
现在很多家长都图省事,给孩子买个平板,下个APP,自己就去忙了。
但孩子接触什么内容,家长得心里有数。
这事儿最后怎么解决?
宝宝巴士说要"加强审核",这当然好,但光靠企业自己不够。
监管部门必须得出手,制定个儿童APP广告的标准,什么能放,什么不能放,得有个明确的规定。
就像网友"法律达人"说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儿童APP广告乱象,得用法律来管。"
总之,这事儿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给孩子用的东西,安全第一。
企业得守规矩,家长得长心眼,监管部门得动真格。
别让孩子在"广告陷阱"里长大,这比什么都重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