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古诗所言:“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立冬。”
现在的季节变化是真的大,在过去四季分明,感觉现在就剩下两个季节了,过完了夏季就是冬季了,因为秋季实在是太短了,几天时间就过去了。难怪很多人都在说“一夜入冬当”,甚至还有人说“秒入冬”。
今年也基本是这样,才过完夏季,可是立冬节气就要到来了。这几天去上班路上的银杏树叶子大部分黄了,树下掉了很多的果实,臭味刺鼻。不得不感慨,秋季是真的要过去了。
![]()
在11月7日,就要迎来立冬节气了,此时太阳抵达黄经225度,立冬的到来,也标志着冬天就要到了。
说到立冬节气,村里的老辈人就开始念叨说:“立冬寒衣前,春节不穿棉;立冬寒衣后,三九雪堵门”,这又是什么意思,今年的立冬是在哪里呢?
立冬在古代民间被认为是冬天的首个节气,即是冬季的序幕。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冬,终也,万物收藏也”,“藏”是它的核心意境。
此时作物入仓、动物冬眠,连土地都渐渐封冻,呈现“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的物候变化。
我国南北方的冬日初景却大相径庭:在南方尚有“小阳春”的温暖,而北方已迎来“西风渐作北风呼”的寒凉,不少地方也迎来了初雪,气温是一天比一天冷了。
![]()
作为重要的岁时节点,立冬的习俗满是烟火气。北方人坚信“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热腾腾的饺子是冬日暖胃的仪式;老北京人偏爱铜锅涮羊肉。
而在南方地区,立冬的习俗各异,绍兴人则开始酿黄酒,潮汕人家会炒上一锅料足的香饭。这些“补冬”的食俗,既是庆贺丰收,也是为抵御寒冬积蓄能量。古代更有“迎冬”之礼,皇帝率百官祭祀,还会赐群臣冬衣,彰显对寒季的敬畏。
这里再来介绍一下谚语里的“寒衣”,说的便是农历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它与清明、中元节并称三大“鬼节” 。
这个源于周代的节日,最初是“九月授衣”的民生仪式,后来演变为祭祖送寒衣的日子。
这天,人们或到先人的坟前焚烧纸制衣履,或在家中院落撒灰圈祭祖,还要吃面条、红豆饭等食物。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传说,更让这个节日添了份对亲人的牵挂。
寒衣节既是对先人的追思,也是在世者准备御寒衣物的信号,藏着“慎终追远”的孝道文化。
说了这么多,再来言归正传,说一下这句老谚语:“立冬寒衣前,春节不穿棉,立冬寒衣后,三九雪堵门”,它的本质是古人用节气时序预判冷暖的智慧。
字面的意思是说,若立冬在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之前,说明冬季来得早,往往是暖冬,到春节时便不需穿厚棉;
![]()
若立冬在寒衣节之后,冬季偏晚则更寒冷,“三九”天就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会特别的冷,雨雪也多,甚至会冷到大雪堵门。
看2025年的日历不难发现,立冬在阳历11月7日,对应农历九月十八,比寒衣节早了十多天,属于典型的“早立冬”。
按农谚经验,这样的年份因为立冬早,冷的也早,这样寒冷提前释放了,到了后面就不怎么冷,因此多是暖冬,而到了春节时大概率不会过于严寒。
特别是今年这情况,立冬来得早,立春也提前不少,是在春节前就立春了,而老话又说了”春打五九尾,春打六九头”,即立春不是在五九最后一天,就是在六九第一天,但是2026年的春节却是在“七九”后了,这个时候基本不冷了。
因为还有童谣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即此时气温都已经回暖了。
不过老话也需辩证看,冬季冷暖还受冷空气强度等因素影响,防寒准备仍不能松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