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
▲扎兰屯市百年吊桥
当秋色漫过大兴安岭,群山褪去夏日青翠,披上一身无边彩衣,宛如浓墨重彩的巨幅油画。画笔在呼伦贝尔草原的边缘缓缓收尾,在这交汇处,静立着一座素有“塞外苏杭”之称的小城——扎兰屯。这里既有天地间的辽阔,又不失山水间的细腻。秋风掠过草甸,携来干爽的草香,雅鲁河的水流静谧绵长,潺潺环抱这片土地,诉说着比牧歌更悠远的传说。在这片沃土上,滋养着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蒙古族等多民族文化的共生共荣、包容并蓄。
这种多元亦是延伸至医疗领域,承载草原智慧的蒙医与中医融合,在扎兰屯市中蒙医院有着极具特色而具像化的展现。医院在近八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以专业的医疗和温暖的关怀,支撑着草原医疗的重担。
作者 | 人物君
1
静心守护
始建于1956年的扎兰屯市中蒙医院为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教学医院。这座地处边远小城的医院,虽然受限于地域条件方面的限制,但始终秉持着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当地百姓构筑起坚实的健康依托。而其中,肿瘤科的发展便是医院开拓精神的一个典型缩影,在科室主任孙明华的带领下,扎兰屯市中蒙医院肿瘤科从零起步,在一步步的踏实前行中,如今已成为当地肿瘤诊疗与防治的核心力量,切实将国家提出的“大病不出县”的目标落到实处,将希望与关怀,送至每一位需要帮助的患者身旁。
近些年来,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上升,这一重大疾病日益成为无数患者家庭与社会的负担。为了构筑起草原人民肿瘤防治的“长城”,扎兰屯市中蒙医院于2013年正式开启了肿瘤科的创建。彼时,刚刚硕士毕业的孙明华通过人才引进计划加入了医院,鉴于她有着在病理科工作十五年的丰富经验,而病理诊疗又与肿瘤的精准诊治密不可分,于是医院领导就将组建肿瘤科的重任交到了她身上。
![]()
▲扎兰屯市中蒙医院肿瘤科主任 孙明华
初来乍到便受此重任,孙明华面对的是一条几乎空白的跑道,前路漫漫,崎岖可知,而这却又是她的责无旁贷。
“我们已是医疗的托底,如果连我们都不设肿瘤科,那么很多基层病人将无处可去,所以我们必须成为他们最后的守护线。”
孙明华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做得很好,但她知道如果不去做,基层的大病防线将是残缺的。为了这里万千患者的大病守护,孙明华选择了毅然前行,无论前路有多难,她都必须做好。怀揣着这样一份朴素理想的孙明华,如今不知不觉已陪伴扎兰屯市中蒙医院肿瘤科走过了十二载春秋。
而一切要从零起步,必定是充满艰辛。在科室最初创建的岁月,由于人才短缺,科里只有孙明华和一名资历尚浅的年轻医生。那时候,科室大部分的工作都由孙明华一人扛着,为了能尽量减少来回途中浪费的时间,那时候的孙明华长期就住在医院,医院几乎成了她第二个家。
![]()
好在科室起步阶段恰逢全国肿瘤学科高速发展的新时期,诊疗体系日趋完备规范。在这样的机遇下,医院更是对肿瘤科的发展大力支持,加强对科室的人才引进。团队在孙明华的带领下,紧跟学科的发展步伐,加强对国内外肿瘤临床诊疗指南的学习,并积极贯彻于实践。
1
精诚惠众
而这一路的奋进注定不平坦,尤其是要在基层医院从无到有创建肿瘤科这样对于技术有着高精尖要求的科室。科室创立之初,很多当地百姓还是信不过这里对于恶性肿瘤这类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能力,那时候患者转诊去到别的医院几乎已成常态。对此,孙明华也是很理解,她知道当被查出癌症时,患者及其家属所承受的心理冲击有多大,想要去大医院寻求权威的诊疗亦是人之常情。也正是因为理解,她更是体会到肩上所担着的责任之重,她要为患者争取在本地同样可以获得优质诊疗的机会,让这份“信得过”同样可以发生在扎兰屯。
孙明华明白,“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过硬的专业实力,才能真正留住患者。为此,她把团队送去哈尔滨乃至北京、天津等地的顶尖医院,学习新技术、开拓新视野。学成归来后的他们,迅速将所学知识技能落地,为患者提供与学科前沿接轨的诊疗方案。
面对一些初次就诊的患者对于本院诊疗水平的疑虑,孙明华会从治疗方案的细节给患者讲起,一点一滴建立起大家对于本地医疗能力的认知。而对于那些还是想去上级医院看看的患者,孙明华也表示很理解,毕竟肿瘤这样的大病,谨慎一点很正常。换个角度,孙明华也将此作为检验她们团队真正实力的佐证。当患者在上级医院咨询的专家方案与这里一致时,信任便悄然生根,很多患者会安心返回本地继续治疗。
![]()
而这一信任的背后,临床诊疗水平是核心。医院为了推动诊疗质量的提升,积极推进多学科协作(MDT)诊疗模式的开展,为此还专门成立了专业委员会,整合外科、影像、病理、检验、超声等多学科资源,并在医务科与科教科的协调下,共同为患者制定更为全面、优质、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而恶性肿瘤作为多因素导致的复杂疾病,其在涉及多学科诊疗方面也是最多的。为了把诊疗质量把控好,肿瘤科付出了极大努力,终是功夫不负有心人,2024年扎兰屯市中蒙医院肿瘤科被指定为扎兰屯市肿瘤质控中心,由孙明华担任中心主任。她深知,这个身份不只是关乎科室的发展,更牵动着扎兰屯及周边旗县肿瘤防治工作的协同推进。而守护这些基层患者的健康,也成为孙明华和她的团队不懈奋进的力量源泉。
而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扎兰屯市中蒙医院肿瘤科团队在专业化服务的同时,努力以温情的关怀来缓解患者的痛苦,这对于肿瘤患者建立对于治疗与生活的信心非常关键。
孙明华深知,基层医院要想在肿瘤诊疗中赢得一席之地,必须从细节着手。除了严格规范的诊疗,更是要在每一个环节上做到细致入微。如对于患者诊后的系统化、人性化随访,科室如今全面依托互联网医院平台开展随访管理。患者在出院时会收到书面指引,清晰标注抽血、化验、住院等时间节点。为了防止遗忘,科室还会通过互联网平台和医患微信群主动发送提醒,确保治疗与复查的连续性。
这便是基层医院在发展中要找准的差异化定位,大医院因为每天都要接待大量的患者,很难做到对每一位患者全程化管理,而这恰恰是基层医院可以努力的地方。从细节着手,以真心换真心,才能赢得患者发自内心的信赖。那些曾经犹豫不决的患者,逐渐被这份细致与坚持所打动,用脚投票选择留下。如今的扎兰屯市中蒙医院肿瘤科的年门诊量已稳定在一万人次以上,而这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颗被温暖治愈的心。
1
笃行致远
这样的温暖不仅是之于患者,更是之于孙明华这一路坚守的慰藉。在农村长大的她,“无医可寻、无药可求”是小时候目睹的常态。为了改变这一境况,孙明华梦想着自己长大了能当名医生,让家乡父老能多一分守护,这一理想懵懂而有坚定。
然而奔向理想彼岸的道路总是充满荆棘,中考那年,孙明华的分数原本是可以上个不错的高中的,却为了能早日让清贫的家里负担小一些,只能在老师建议下报考了当时还包分配的中专。当孙明华收到呼伦贝尔蒙医学校护理专业通知书的那一刻,内心五味杂陈,似乎与自己“上大学、当医生”的梦想渐行渐远了。但在孙明华的内心,学医的想法却是一直坚定,虽然前路曲折,但她坚信只要坚守初心,终会到达彼岸。
中专期间,孙明华是全校同级学生中年纪最小的一位,却也是目标最为坚定的那一个。刻苦学习每一门课程的她,婉拒了老师推荐的高护方向,始终坚定地向着成为一名医生的方向奋进。1996年,毕业后的孙明华被分配到了呼伦贝尔市第二人民医院,有了稳定的收入,终于可以支撑自己向着梦想不断迈进。从那时起,孙明华开始自学临床医学从专科到本科的所有课程,再一步步从考取助理执业医师到职业医生。
这一路的艰辛,常人难以想象,但对孙明华而言,为了梦想奋进的道路,因为有盼头,便不觉得苦。而在孙明华被调入病理科后,命运也是悄然迎来了转折。虽然这起初只是个技术岗位,但孙明华将其视为攀登梦想的阶梯。期间,她两次赴哈尔滨医科大学进修病理诊断,之后还前往北京协和医院学习深造。十五年病理工作的扎实积淀,夯实了孙明华的医学根基,成为她以后走向临床的重要基础。
![]()
在病理科工作的日子里,孙明华内心深处始终跃动着与患者面对面交流、亲手为他们制定治疗方案的渴望。在这份信念推动下,2010年孙明华考取了锦州医科大学肿瘤学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那时候家里孩子还不满两岁,作为一名母亲虽是心疼,但也只能忍痛别离,三年时间,因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业特别繁忙,节假日也多半要留在学校投入到课题实验中。待到学成归来,孙明华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扎兰屯市中蒙医院肿瘤科的建设中。如今回想,孙明华总觉得特别亏欠孩子,但一边是家庭,一边是迫切需要治疗的患者,她只能选择后者。
从护士到医生、从病理诊断到肿瘤临床,通往理想的道路曲折而又漫长,但孙明华还是一步步走到了儿时梦想的开端。十五年的病理诊断积淀也让她充分运用于临床实践,成为基层肿瘤实现精准、规范化诊疗的重要支撑。
1
希望燃起
如今,肿瘤的治疗早已今非昔比,各类先进的诊疗技术为无数患者带来希望,孙明华也是由衷地为他们感到庆幸。回想自己刚入行时,肺癌的治疗手段主要局限于手术、放疗和化疗,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普遍只有一年左右甚至更短。而随着近些年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先进治疗手段的异军突起,极大地改变了肺癌的治疗格局。
“这是一个从‘粗放’到‘精准’的过程。”
![]()
孙明华表示,现在接受免疫治疗的肺癌患者生存期达到3-5年的已不罕见,而针对特定基因的靶向药物的进展则是更令人振奋。从最早EGFR靶点的药物出现,到现在针对ALK、MET、RET以及KRAS等靶点的药物相继被研发出来,让肺癌的治疗成为有的放矢的精准打击。而诸如ALK突变,因其在靶向治疗中有着突出效果而被称之为“钻石突变”,针对该靶点的药物如今已研发多代,在延长患者生存时长与生活质量方面均有着显著提升,由此使得对应突变的肺癌患者实现了疾病无进展下的长期高质量生存,更是对整个实体瘤治疗的信心起到了很大的提振作用。
如今随着国家健康惠民政策的不断提升,这类靶向药物在进入医保后,有效增强的基层患者的可及性,使得基层医院与上级医院间实现同质化、标准化治疗的愿望得以落地,这也是为何有越来越多的患者愿意留在扎兰屯治疗的重要原因。良好的疗效,使得患者愿意主动分享自己的治疗经历,配合医院开展的线上线下的患者教育活动,让更多当地百姓得以科学认识肿瘤,了解这类疾病该如何预防以及规范化治疗,不再落入“谈癌色变”的恐慌中。
见证越多技术进步,孙明华越是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未来可期,但肿瘤的防治依然任重而道远。医生很多时候多是聚焦的临床治疗,而将防治关口前移、加强筛查与宣教,才能真正减轻患者和社会的双重负担。
“肿瘤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基于这样的认识,孙明华带领科室积极推动肿瘤全面化防治体系的工作,成功申请并获批了县域肿瘤防治中心的建设。在具体的防筛实践中,她也注意到城市职工普遍享有定期体检,而广大农牧民的防癌意识仍然较为薄弱。在他们身上,孙明华仿佛看到了昔日乡亲们的身影,那份因经济考量而犹豫的眼神,让她思考着每一分筛查投入背后的分量。因此,孙明华积极争取政策、资源以及公益基金的支持,计划在人员到位后,定期深入社区与乡镇卫生院,推动常见肿瘤的宣教与早筛。她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基层肿瘤防治工作将一步步落到实处,最终惠及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在技术的跨越式进步以及肿瘤“防、筛、诊、治、康”工作的全面推动下,“健康中国2030”对于肿瘤防治的目标终将实现。
![]()
从一个人梦想的实现,到带领一个科室的成长,再到推动一个区域的肿瘤防治,这么多年来孙明华始终在努力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为草原百姓点亮着生命与生活的希望。未来之路已然清晰,她将继续带领这个扎根基层的科室,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茁壮生长,静默花开。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责编 | 王 嘉
校对 | 杨 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