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总是笑着说“没事”,什么都能理解别人,从不生气,从不争吵,像个“完美伴侣”。他们懂得情绪管理,善于沟通,看起来温柔体贴、风轻云淡。可你跟他们相处久了,却会有一种莫名的空虚:好像你不管说什么、做什么,都激不起对方的情绪波澜。你甚至开始怀疑——这个人,到底有没有真正地“在场”?
 ![]()
拉康说过一句让人醍醐灌顶的话:“不会恨的人,也不会爱。”
乍一听,这话挺刺耳。谁愿意承认自己会恨呢?我们都习惯把“恨”放进负面情绪的盒子里,贴上“危险”“幼稚”“不成熟”的标签。可在拉康看来,恨并不是爱的对立面,而是爱的影子。一个人若从不敢恨,往往也从未真正地爱过。
这不是鼓励我们去憎恨别人,而是提醒我们:如果你不敢面对自己内心的“恨”,你就无法触碰到情感的真实部分。
一、为什么不会恨的人,也不会爱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好人”其实挺让人窒息的。
他们永远温和、体面、理性,从不失控,从不表达不满。可这种极致的“好”,往往不是源于内心的平和,而是出于恐惧——他们害怕冲突,害怕被讨厌,更害怕自己情绪的爆发。于是,他们用“不会恨”来维持表面的秩序。
可问题是:
一个人若连“恨”的能力都压抑了,爱的能量也会一同被削弱。
拉康受黑格尔影响,说过一个关键观点——真正的情感,必须包含其对立面的可能性。就像火与冰一样,缺了任何一方,温度都不完整。爱之所以深刻,是因为它有受伤的风险,有失控的可能。你之所以恨一个人,正是因为你曾经深切地希望他能理解你、回应你、满足你。
而当一个人说“我不会恨任何人”时,往往代表他已经把别人都看成了“无关紧要”的存在。他不是超越了情绪,而是切断了感情。
这时候的“不会恨”,其实是一种情感麻木。
想想看,如果你在一段关系里,无论对方做什么,你都无所谓——那还是爱吗?那更像是两个礼貌的人在维持一个“关系的外壳”,内心早已退场。
 ![]()
二、社会的幻象:爱被驯化成了“无条件的温柔”
现代社会特别喜欢把“爱”包装成一个童话——温柔、无私、永远包容。
社交媒体上流行的爱情观是这样的:
“爱一个人就要理解他的一切”、“不要计较”、“要做情绪稳定的大人”。
听起来很美对吧?但其实,这种“无冲突”的爱情观,正在一点点吞噬我们的真实性。
我们被教育要压抑怒气、要理智沟通、要成熟得体,可没人告诉我们:
愤怒、嫉妒、占有欲——这些并不是坏东西,它们是爱的另一面。
拉康说,爱中必然存在攻击性。你想占有、想独特、想被唯一地看见——这些欲望都带着一点“侵略性”。但这正是爱真实的地方。
如果你否认这种欲望,只剩下“我爱你但不求回报”的伪装,那爱就变成了一种表演——一种社会期待下的“正确的爱”。
比如,一个总是说“没关系”的人,真的没关系吗?
其实他只是害怕表达不满,怕被说“小气”“不懂事”。他不是原谅你,而是在回避冲突。久而久之,他的情感就被磨成了“安全的温柔”,可那种温柔,是没血没肉的。
真正的爱,不会永远温柔。它有时也会愤怒、委屈、嫉妒、失望。
正是这些“脏”情绪,才让爱变得真实、立体、有温度。
三、恨:爱的另一面,也是爱的试金石
拉康说,恨一个人,说明你承认他是“他者”——一个独立的存在,而不是你幻想中的延伸。
什么意思?
我们常常在爱中犯一个错误:把对方当成自己欲望的补丁。
你希望他永远懂你、回应你、站在你这边。
可现实是——对方有他的想法、有他的局限、有他的世界。
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失落、愤怒、挫败感就会随之而来。
而“恨”,正是这种失落的诚实反应。
一个成熟的爱人,不是永远温柔,而是敢于承认——我有时候也会恨你。
但我恨你,不是因为你坏,而是因为你让我感受到了“无法完全拥有”的痛苦。
 ![]()
这是一种深层的承认:
你不是我可以控制的人,你有你自己的自由。
反而,那些永远不会恨的人,往往是在精神上“矮化”他人——他们把别人当成自己世界里的小角色,只要不越线,一切都好。
这种关系看似平静,实则冰冷。
他们爱的,不是“对方”,而是自己幻想中的完美镜像。
四、允许愤怒,关系才有呼吸
真正的亲密关系,不是“零冲突”,而是“敢冲突”。
有些情侣总是小心翼翼地相处,生怕吵架、怕冷战、怕气氛变糟。于是每次争执都被一句“算了吧”打断。表面平静,内心却在积怨。时间一长,两个人的距离越来越远——一个忍,一个假装不在乎,最后只剩下沉默。
你可能以为自己在“维系关系”,但实际上,你们只是让爱窒息得更慢一点。
情感的流动需要空气。愤怒、委屈、嫉妒,这些都是空气的一部分。
如果你永远压抑自己、不表达,关系就像被密封的罐子,早晚要炸。
有时候,吵一架反而是好事。那意味着你们都还在乎。
当你敢对对方发火、敢说“我不爽”,你其实在告诉对方:
“我在意你,我希望你理解我。”
相反,那种从不生气、总是包容的伴侣,看似温柔,其实让人孤独。
你在跟他相处时,会有一种“打在棉花上的感觉”——你的情绪得不到回应,你的愤怒无处安放。时间久了,你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感受是否合理。
一个关系真正健康的标志,不是“没吵架”,而是“吵完还能牵手”。
五、“灵魂伴侣”只是幻觉,真正的爱要承认差异
我们都渴望“灵魂伴侣”,那种“你懂我所有未说出的话”的浪漫幻想。
可现实中,这种“完全理解”的关系其实是不存在的。
拉康说,爱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者永远无法完全满足我们的欲望”。
也就是说,你再爱一个人,他也不可能永远懂你。
但这恰恰是爱的意义所在。
因为爱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理解者”,而是在不理解的情况下,仍然选择靠近。
 ![]()
当我们幻想“灵魂契合”的时候,其实是在拒绝承认“他者性”——拒绝承认对方是独立的、有界限的存在。
你希望他和你一样,想法一样、感受一样、反应一样。可那样的爱,不是两个人的共舞,而是一个人在镜子前的独白。
真正的亲密,是在差异中依然能相爱。
是你明明知道他有你无法触及的部分,但仍然愿意靠近,不是为了融合,而是为了理解。
这种爱是清醒的、有距离的、却又真诚的。
六、恨的智慧:情感成熟的标志
有时候,我们以为“成熟”就是不生气、不冲突、不波动。
但真正的成熟,是能意识到——我有愤怒,我有恨意,但我不会被它吞噬。
能恨的人,不一定会破坏关系;
不能恨的人,反而更容易让关系窒息。
因为不会恨的人,只能用冷漠来保护自己;
而敢恨的人,反而有机会修复。
就像火一样,控制得好,它能取暖;失控了,它会烧毁。
情感也是如此——关键不在于“有没有火”,而在于“你敢不敢承认它的存在”。
我们常常害怕自己的“负面情绪”,怕被说“情绪化”“不成熟”。
可如果你能坦然地说:“是的,我现在就是生气了”,那反而是一种力量。
因为那代表你开始和自己的真实情绪和解。
这就是“会恨”的智慧——
不是让恨主宰你,而是让恨提醒你:你还在爱。
写在最后:真正的爱,始于真实
不会恨的人,也不会爱。
这句话不是劝人去怨恨,而是提醒我们——只有当你敢面对自己心里的黑暗面,你的爱才有深度。
爱不是永远温柔的,它也会疼,会乱,会让你失控。
但那正是生命的鲜活。
我们都在学习一件事:
如何在愤怒里保持尊重,在恨意中不忘爱。
如何在差异中拥抱对方,而不是逃避。
如何让情感既有温度,也有边界。
有一天,当你敢在爱中说出那句:“我现在真的很讨厌你”,
而对方还能平静地回应:“我知道,但我也还是爱你”,
那一刻,你们才真正地开始相爱。
这就是拉康的意思——
不恨的人,不会爱;
敢恨的人,才真正懂得爱。
爱不是无恨的平静,而是包含恨的温柔。 因为只有在真实的波动中,我们才能触摸到生命的温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