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媒体就应该说观众想听的、爱听的。
比如部分自媒体总爱讲:
韩国热衷于“申遗”;
印度多么落后,多么脏乱差,污浊的恒河水有神奇的作用,火车挂票人叠人;
美国经常塴了,街头遍布流浪汉,毒品泛滥,枪声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些一度就是自媒体的流量密码。
神奇的是,今天居然还能在“网易热议榜”上看到这样的文章《“为了孩子吃上饭,自己只能靠喝水撑着”!政府“停摆”满月,4200万美国人吃饭成问题,多少个“截止日期”被错过了。》发文的居然还是正规大媒。
![]()
图片来源于网站截图
米帝人民吃不上饭,你不是应该高兴吗,忧心个啥呢,能不能多关心一下国内自己的人民呢,没兴趣看正文,直奔评论区看热闹,点赞的不少,不好带的网友更多。
![]()
图片来源于网站截图
仿佛点赞这些,就站在了道德正确的制高点上。
但凡你说别的国家哪里好,一顶各种吹各种“奸“的帽子就飞过来。
然而,这种“揭丑式”的传播逻辑,究竟对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有何好处?
笑声背后,可能是集体心理的退缩、认知的固化,以及发展叙事中的偏航。
这种“他国越烂,我们越牛”的底层叙事逻辑,不但站不住脚,而且相当危险。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
展示别人的贫穷丑陋,似乎同样无助于我们的发展。
一、“优越幻觉”与信息消费,为何有些人热衷于“揭丑”?
人类天性中确实存在“比较优势寻求”的本能。社会心理学中称之为下比较效应(DownwardComparisonEffect);我们容易从他人的不幸中获得心理优势,以此肯定自己的安全感和优越感。
但在社交媒体将信息变现的大背景下,这种本能被不断放大和利用。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情绪”比“理性”更容易让人“停留”和“转发”,按兴趣推荐的机制又总给你相似的投喂;“美国塴了”的短视频总比那些深入分析中美差异的严谨内容更有流量。
这是网络的“傻子共振”,也是系统设定的选择性诱导。
有些人,总喜欢沉迷于“别人更差”的幻觉中,仿佛我们不需要努力、不需要改变,只要保持评价者的姿态,就高人一等。
这种信息摄取方式,正在悄悄腐蚀我们对世界的真实认知,也在压缩我们对自身问题的反思空间。
二、从“优越感”到“集体麻醉”,话语环境的内耗
如果说个人热衷于“揭丑”是人性使然,那么社会氛围的推波助澜则让这种现象变得更加普遍。
信息消费行为形成一段时间后,在网络空间中,“揭丑式”内容往往能迅速引发共鸣,形成一种“集体狂欢”;舆论气候从“敢于批评”的建设性立场,演变成“唯我正确”的封闭性心理结构。
相关视频评论区充满“外面真乱”、 “幸好我生在中国”之类的言论,这种氛围看似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实则是一种“集体麻醉”。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种自豪感是建立在“向下比较”基础上的,而不是基于我们自身的进步与成就。
这容易让人陷入一种“自我满足”的陷阱,认为“别人那么差,我们已经很好了”,从而忽视自身的问题和不足。
评论他国的确无罪。但当批评和嘲讽变成一种“日常正义”,就容易失去界限感。一种以贬低他国为乐、以输出刻板印象为流量手段的舆论结构,早晚会吞噬我们自身的批判能力。
须知,任何社会都有其复杂性,都有其优点与不足。一味地“揭丑”,只会让我们戴上有色眼镜,看不到别人的长处,也看不到自己的短板,这便可能滋生偏见和傲慢。
三、别人的穷,换不来我们的富,揭丑的“虚假因果”
有些人,似乎总觉得“展示别人的不足,就能证明自己的优越”,“只有别人差,我们才能安心”,这是典型的零和思维逻辑。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总爱拿他国治安混乱、城市脏乱差作为“我们过得多好”的例证,但这一逻辑经得起推敲吗?
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穆勒(JohnStuartMill)曾说:“真理的敌人不是谎言,而是偏见。”
当我们沉迷于展示他人的“贫穷丑陋”时,我们实际上是在用一种偏见代替了全面的认知。
一些自媒体热衷于报道美国的社会问题,比如枪支暴力、种族冲突等。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但如果因此得出“美国一无是处”的结论,那就大错特错。
美国在科技创新、制度设计等方面仍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同样,印度虽然面临基础设施不足,种姓问题等问题,但在软件开发、数学教育等领域也有其独特优势。
如果我们只盯着别人的“丑陋”,而忽视他们的“优秀”,最终吃亏的只会是我们自己。
更重要的是,“揭丑”并不能直接推动我们的发展。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济发展靠的是科技创新、制度完善、人才培养,而不是靠“比烂”。
社会进步靠的是自我反思、包容开放,而不是靠“揭丑”来麻痹自己。
中国的发展是靠改革开放,政策优化调整,产业升级,千万劳动者的勤劳汗水等等,而不是靠把印度讲得多糟,美国有多乱。
如果我们永远停留在用他国失败对照自身成功的维度,那么我们就失去了通过自身实践走上真正现代化的可能。
四、沉迷“揭丑”对认知误区的危害
长期沉迷于“对外嘲讽”的信息环境,不仅影响成年人认知结构,更容易在青年群体中强化一种敌我二元对立的世界观。
这就像一面偏斜的镜子,让青少年不能全面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也缺少了对外部成就的尊重与学习欲望。这不仅削弱了国际理解力,还间接导致创新精神熄火。
试问,一个总认为“别人都不行”的社会群体,如何培养出“我们要做得更好”的成长冲动?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糟糕的是,这种强烈的优越感一旦产生断层,日后信息真实反噬之时,就容易陷入集体认知崩盘的情绪失衡。
一个长期沉醉于别人烂泥巴中的集体,当某天发现别人早已从泥里站起,便可能会惊恐、愤怒,甚至情绪极端,这是对社会稳定的长远隐患。
五、“正视他人”的胆识与“自审”的勇气
美国塴了几十年,“乱糟糟”为何仍是许多人移民的首选目标之一。
日本战败后又因何快速崛起,其“失落的30年“真的失落吗?
这些都是可以借鉴,反思的素材。
与其把镜头永远对准他国的污点,不如多看看自己有什么漏洞和不足。
他国的困境,不会成为我们的力量。
他国的混乱,不会确保我们的稳定。
没有谁的衰败能换来我们的崛起。
真正的复兴,永远不会是靠踩着别人的苦难完成的。
真正的民族自信,来自于能在承认别人好、认清自己不足的前提下,依然脚踏实地走自己的路。
我们的镜头,应该更宽广一点,更坦率一点,少一些用别人的落后衬托自己的优越感,多一点剖析自身结构的勇气。
![]()
图片来源于网站截图
参考文献:
1.Festinger,L.(1954).ATheoryofSocialComparisonProcesses.HumanRelations.
2.黑格尔著,何兆武译.《历史哲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
3.胡适.《容忍与自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4.皮凯蒂,T.(2020).资本与意识形态.中信出版社。
5.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UNDPHumanDevelopmentReports2023)
注:素材来源于网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