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面试官发帖感慨——3个月面试25个人,18个简历有水分,5个直接造假。把实习写成工作,把参与说成主导。
![]()
如今,简历过度美化似乎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求职者为了能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市场中脱颖而出,往往选择在简历上“加点水分”。这些水分可能并不完全虚假,但却能误导用人单位的判断,影响最终的录用决定。
除了“水分”,更严重的造假行为也屡见不鲜。例如,伪造学位证书、编造职务经历、篡改工作时间等。这类造假行为往往不容易在面试中察觉,因为它们在表面上是“完美无瑕”的。
“水分”与“虚假”并存,企业如何应对?
企业“选人”,在面试环节固然能够通过结构化提问、行为事件访谈、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初步筛选,但这些方法高度依赖面试官的经验,且容易受到“首因效应”“光环效应”等认知偏差的影响。
![]()
企业若想真正了解候选人,需要结合全面而深入的背景调查。
因为背景调查不仅是核实信息,更是企业的“风险管理”。
首先,背景调查最直接的价值在于核实信息的真实性。无论是通过内部HR还是专业的第三方背调机构,对候选人的教育背景、过往的工作起止时间、职位头衔等硬性信息进行交叉验证,是杜绝“水分”与“造假”的第一道防线。
然而,真正高价值的背景调查,绝不止步于此。它更应是一场综合性、多维度的“人才审查”。背调应深入挖掘候选人的过往工作表现、核心能力、真实的离职原因、职业操守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软性指标。
例如,候选人在上一家公司的表现,是否有突出的工作成就,或者是因工作态度不佳而离职?背景调查能够帮助企业深入挖掘候选人过去的工作经历,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其能力和工作态度。这对于企业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合该职位、是否能够适应企业文化非常重要。
通过系统的背景调查,企业能够真正做到人才的精准选拔,不仅避免了虚假信息带来的损失,也能为团队建设和长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招聘决策中,专业的背景调查正是一个为企业保驾护航的、不可或缺的战略性风险管理工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