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林诗琪
编辑:汪照颖
本文由长青研究社原创出品
近日,一则“浙江27岁女生以月租1500元和奶奶共同入住养老院”的消息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她既是陪伴者,也是居住者,跨代共居新生活在现实中悄然落地。
如今,在城市的喧嚣与孤独之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寻找一种新的栖息方式,不是合租公寓,不是青年旅舍,而是走进了一个曾经与他们似乎毫无关联的地方:养老院。
“老青共居”,这究竟是城市生活的一种临时解法,还是未来社区形态的雏形?也许,答案正藏在那些跨越年龄的陪伴中。
这一现象早在10年前的荷兰代文特市就已出现,当地养老院为留学生推出“服务换住宿”项目,留学生每月提供30小时陪护服务即可免费入住。而如今在国内,这一模式已衍生出更灵活的落地形态,且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北京部分养老机构拟开展“代际融合”试点工作,面向社会招募青年志愿者,入选的志愿者每月只需提供不少于20小时的志愿服务,就能以每月三五百元的低价入住养老机构。江苏、浙江等城市的部分养老机构也陆续跟进:浙江缙云县养老院对18岁到45岁的中青年人开放出租员工宿舍。起始房租费用为每月1000元,住客提供10小时志愿服务,可减免200元房租,服务30小时,则可免去房租。江苏省苏州市几家养老院规定年轻人可以通过累积养老服务时长,兑换在养老院的住宿资格、抵扣房租。
![]()
来源:小红书@
Roiluuyee
目前年轻人入住养老院的模式主要分为两类:
“服务换宿”是主流的选择,也是年轻人接受度最高的模式。不同于传统志愿服务,这种模式对“服务内容”的界定更贴近年轻人能力与老人需求。在苏州,00后志愿者巍千千的日常是进行手机教学,对她而言,她自己在外面租房子最便宜也要1400块一个月,而养老机构只要300块钱。这种“时间换空间”的交换精准击中了年轻人想省钱的诉求。
“付费租赁”则是更市场化的模式。部分养老机构将空置的床位或房间直接面向市场出租,不强制要求提供服务,但会通过营造公共空间、组织跨代活动等方式,鼓励年轻租户与老年住户的自然互动。如浙江乐清市颐心养老院将年轻人的月均入住定价统一设为1500元,水电费则需自理。这种模式更接近于一种特殊的合租公寓,但其独特的构成决定了它迥异于普通租赁的公寓。
当青年的居住需求与养老机构的资源相遇,一种新的共生逻辑便应运而生。
![]()
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初入城市的年轻职场人而言,居住成本如同一把高悬的利剑,可支配收入的一半甚至更多奉献给一间狭小的出租屋成为常态。据一线及新一线重点监测城市租金支出分布数据显示,一线城市月均租金主要集中在2000元-6000元。新一线城市中,月平均租金支出集中在4000元以下。而根据《2025中国城市长租市场发展蓝皮书》,近八成受访职场人可以接受租金在月收入的20%以下,其中44%的受访职场人可接受的租金占月收入10%及以下。
在“高租金”与“低接受度”的巨大落差下,“服务换宿”的方案自然散发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它意味着年轻人只需每月投入几十小时劳动,就能换取一个安稳且性价比极高的栖身之所,在快节奏的城市中获得难得的喘息空间。
但驱动这一选择的,绝非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原因,更深层的动因藏在当代年轻人对情感连接与社会归属感的迫切渴求里。
2023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22年全国家庭户口抽样总数近50万户(抽样比1.023‰),其中“一人户”占比约16.77%,除老年群体外,越来越多青年人正加入独居行列。贝壳研究院《新独居时代报告》更预测,2030年我国独居人口将达1.5亿至2亿人,其中20-39岁独居青年将从2010年的1800万增至4000-7000万人。
在高度流动的现代都市中,“空巢青年”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远离原生家庭,同事关系多停留在浅层协作甚至竞争层面,依托地缘的邻里社群更近乎瓦解。这种普遍的孤独感与社交匮乏,却在养老院的跨代环境中找到了意外解药。老年群体往往拥有更充裕的时间、更丰厚的生命阅历,也更倾向于建立深度情感联结。他们提供的关怀与倾听,不带功利色彩,还带着祖辈般的温暖。对年轻人而言,这种跨越代沟的真诚互动,不仅填补了缺失的亲密关系,更在冰冷的都市丛林中重建了稀缺的社区归属感。
![]()
来源:央视网
更进一步看,这一选择还蕴含着年轻人对生命教育的主动探寻。在主流社会叙事里,衰老、疾病与死亡常被刻意遮蔽,而养老院恰恰提供了一个直面生命全周期的真实场所。年轻人通过与老年人日复一日的相处与交流,在观察中直观地感知生命的脆弱与韧性,重新审视健康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这种前置的生命教育,让他们得以跳出同龄人圈层中弥漫的消费主义、职业焦虑与短期功利思维,转而思考更本质的人生议题。
与此同时,年轻人还能在服务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再发现。他们运用掌握的数字技能、文化知识帮长者解决实际难题,比如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解读时事新闻,这种帮助带来的“被需要感”往往难以在职场以外的地方体验。此时,他们的个人价值不再仅由KPI与薪资单衡量,而是通过一个个被解答的生活疑惑、一张张因帮助而舒展的笑脸得到确认,从而实现了一次深刻的自我价值发现。
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现实,养老机构本应凭借专业护理服务,成为国家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但实际情况却与预期相去甚远。根据《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2年底,全国养老机构入住率最高不超过44.36%。基本未过半,养老机构的服务价值未能充分发挥。
从运营逻辑来看,业内普遍认为养老机构需达到80%的入住率才能实现盈亏平衡,但民政部2024年的数据显示,全国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不足50%,部分区域的床位空置率甚至超过60%,大量养老资源长期闲置。
这一困境与老年人支付能力密切相关。《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老年人年人均收入为32027.4元,其中城镇老年人年人均收入47270.8元,农村老年人仅14105.4元,且社会保障性收入仍是主要来源;而民营养老机构的平均月收费在4000元-8000元不等,较高的费用门槛让不少老年人望而却步。入住率低迷直接冲击养老机构的盈利底线和行业的健康发展,长此以往,不少机构因入不敷出无奈卷入“闭院潮”。
在被经济条件制约的同时,老年人也面临着与年轻人同样的情感问题,而这种现象与养老院“物质丰裕、精神匮乏”的窘境脱不了干系。部分老年人对新环境不适应,在养老机构中缺乏归属感,而被子女“抛弃”到养老机构的想法,更让他们极易产生自卑感、失落感,进一步增加其心理抑郁程度。
专业的护理能保障老年人的身体,但无法有效回应他们对社会连接、精神慰藉和被时代看见的深层渴望
就这样,养老机构陷入了一种看似矛盾的困境:一边是部分老年人因支付能力等问题“住不进”,一边是大量床位长期“空着躺”。此时,向年轻人开放成为破解困局的新选择,年轻人的入住能直接提升床位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其支付的租金还能补充养老服务的运营资金。
![]()
来源:央视网
于是,一种基于现实需求的交换逻辑便成立了。年轻人以“服务换宿”或“低价租赁”方式入住,租金虽低于市场水平,却仍能形成持续稳定的现金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机构的资金压力。更重要的是,养老机构以低价的租金,引入了宝贵的青春生产力,为寂静的空间注入活力,缓解人手的相对不足。
年轻人主动承担起部分非专业事务,如活动组织、日常陪伴与技术支援,这不仅减轻了专业人员的负担,间接提升了整体服务效率与质量,更在实质上缓解了机构人手不足的压力。这种以“人”为核心的资源置换,不仅优化了机构内部的资源配置,更塑造出一个充满活力与社会关怀的机构形象。
年轻人的入住,为养老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年轻人协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长者则回馈以深厚的人生阅历与智慧,两种生命经验的碰撞,于潜移默化中消解了代际隔阂,推动了代际融合,也为养老机构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与市场竞争中提供了更具韧性的发展思路。
现今社会面临的许多困境,或许并非源于资源的匮乏,而是源于资源配置的错位,“代际共居”的本质正是一种创造性的重组。它不同于以血缘划分的传统居住模式,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更具开放性的可能:通过将年轻人的活力与老年人的阅历互相搭配,在看似不相关的供需之间,搭建起共赢的桥梁。
当然,对这一模式的探索才刚刚起步,如何构建可持续的运营机制?如何更公平地界定服务内容来保障双方权益?这些问题无法仅凭理论推演解决,仍需要在实践中与政策不断地磨合完善。即便如此,这一模式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我们窥见未来社区的一种可能形态,一个打破年龄壁垒、更具韧性与温情的共生社会。
参考资料
1. 麦滴找房,《市场观察 | 《2024年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租房洞察报告》发布》,2024年6月
2. 蒲晓红,何思长,《我国养老机构精神赡养的困境及其优解》,2024年3月
3. 中国侨网,《双赢! 荷兰留学生养老院陪护老人换免费住宿》,2014年4月
4. 读特新闻,《特有数 | 2025年新趋势:一线城市迈入“半城租房”时代》,2025年4月
5. 极目新闻,《27岁女生月租1500元住进养老院,院方:她是陪奶奶,还有两名女生准备入住》,2025年10月
6. 中国城市报,《高需求与低入住率并存 养老机构破局之路在何方》,2025年10月
7. 一条,《00后住进养老院:月租300元,和奶奶跨代共居》,2025年10月
8. 复数实验室,《中国独居人口将达1.5亿,Ta们到底过得怎样?|有数》,2024年2月
9. 华商报,《27岁女子住进养老院: 月租1500元 离单位近还能陪奶奶》,2025年10月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