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晨光里,锄头与松根碰撞的清脆声响,打破了安徽岳西县和平乡林间的静谧,一位来自仲景宛西制药的嘉宾从泥土中捧出一颗沉甸甸的茯苓,人群中传出惊叹声——这颗茯苓重达10.32斤,宛如一块“土中白玉”。
![]()
近日,在安徽省岳西县和平乡——被誉为“中华茯苓之乡”的这片土地,仲景宛西制药主办的仲景采摘季岳西茯苓溯源活动盛大启幕。来自当地政府、中医药院校、医药企业的近百名嘉宾,一头扎进大别山,共同见证并参与了这场独特的“山林之约”,这场沉浸式溯源采摘体验让“一味好药,始于土地”不再是一句抽象的口号,而成为了可触可感的现实。
01
活动现场:寻找“土中白玉”的惊喜
“顺着松根走势下锄,力道轻了挖不深,重了会伤菌核!”仲景药农一边手持锄头示范,一边精准指导着采挖技巧。在他身后,与会嘉宾们躬身加入“采茯比拼”,有人挖到第一颗茯苓时激动地举起欢呼,有人围着药农追问“三埋三露”种植法的细节。“没想到茯苓长在松根上,挖的时候像找宝藏!”作为第一个挖到茯苓的嘉宾,来自安徽华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的王先生手捧刚出土的茯苓,难掩兴奋之情。
![]()
活动现场,“最快采挖奖”“最优茯苓奖”的角逐让气氛升温。
最终由安徽乐药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苗广祥挖到的重达10.32斤的茯苓摘得“最优茯苓奖”。他分享获奖感受时表示:“以前只知道仲景的六味地黄丸、逍遥丸、归脾丸里加了茯苓,以为茯苓就长得像茯苓丁那样,原来这才是它最原始、最本真的样子!”
02
道地价值:四时神药的产地密码
在大家奋力采挖茯苓的同时,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姜辉教授的现场答疑,解开了不少人的疑惑。作为江淮英才、安徽省卫生健康杰出人才,他从专业角度拆解了岳西茯苓的道地价值。“茯苓为什么被称为‘四时神药’?因为它药性平和,春祛湿、夏解暑、秋润燥、冬健脾,四季可用。”
![]()
在谈及岳西茯苓好品质的原因时,姜辉教授介绍:“岳西能成为闻名全国的道地药材产地,这与其得天独厚的松林资源、温润多雨的气候条件、源远流长的种植历史以及其精准的采摘时节等因素密不可分。”
岳西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朱文海在活动致辞中透露,目前全县茯苓产业年加工鲜茯苓达4.5万吨,产出成品2.37万吨,加工金额突破7.2亿元。
尤其在和平乡,通过与仲景宛西制药共建产业基地,探索出“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共赢模式,为全县茯苓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
03
全产业链:从田间到车间的质量坚守
仲景宛西制药市场部总监刘则长在发言中用“1和0”的比喻诠释了企业的核心理念:“‘药材好’是1,后续的生产、研发、销售都是0;没有这个1,再多0也没有意义。”他坦言:“我们建基地、走源头,选的都是‘笨路’,更辛苦、更费钱,但必须走。”这一理念自上世纪90年代便已植根于仲景宛西制药的发展脉络中。企业最早在行业内提出“药材好,药才好”的理念,并通过多年的实践将其变为现实。
![]()
1998年起,仲景宛西制药开始将“田间地头”作为“第一车间”,在我国三省六地建立了六味地黄丸的六大药材基地。这些基地分布在河南南阳的山茱萸基地、河南焦作的地黄和山药基地、安徽南陵的牡丹皮基地、安徽岳西的茯苓基地以及四川彭山的泽泻基地。在基地管理中,仲景宛西制药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的产业开发模式,与药农签订30年不变的收购合同,对农户进行统一管理。种源精挑细选,采用古法种植,应时采收,经重重检验方可分级入库。
![]()
04
质量追溯:数字化赋能中药现代化
在岳西茯苓基地的古法炮制工坊一侧,现代化的色选机正快速筛选茯苓丁,红外检测仪实时检测茯苓的颜色、状态,剔除杂质与劣品。
而在仲景宛西制药的数据中台,正通过物联网实时采集这一药材基地的环境数据和生产现场影像,将药品质量监管体系延伸到田间地头与加工现场。
![]()
仲景宛西制药研发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高松介绍:“企业和农户相互配合才能种出好药材。”为此,企业不仅为药农免费提供山茱萸种子,还在药农培育山茱萸的过程中提供一体化指导:不定期开展种植、修剪、病虫害防治等专业技术培训;在收购前、中、后期,企业质检员对山茱萸质量进行检测,经过层层把关,符合要求的药材方可入库。
今年2月,仲景宛西制药山茱萸示范基地成为河南省首家通过新版GAP延伸检查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标志着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迈入了新纪元。
05
产业共赢:药材好,农民富,生态美
在岳西茯苓基地,朱文海局长用“土里生白玉,地下长黄金”这句当地俗语,道出茯苓在岳西人心中的分量。“作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岳西茯苓’不仅是大自然赐予的生态珍宝,更是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
这种共赢模式在仲景宛西制药各个基地得到普遍应用。在西峡县,从事山茱萸等中药材种植的药农超过20万人,占比超过当地农业人口的一半,山茱萸已成为山区农民的“致富果”。企业与药农建立的利益共享机制,保护价收购为企业给药农提供的“定心丸”,进一步激发了药农的种植热情。
![]()
暮色降临,参与者们带着亲手采挖的茯苓与刚蒸好的茯苓糕踏上归途。松林间的锄头声已歇,但这场溯源之旅留下的思考仍在延续:在中医药产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今天,“道地” 从来不是复古的情怀,而是品牌穿越市场周期的核心竞争力;“药材好” 也从来不是孤立的标准,而是连接土地、农户、企业与消费者的价值纽带。
![]()
当仲景宛西制药的品牌部总监赵小燕说出:“我们希望通过仲景采摘季这样的溯源活动把老祖宗留下的‘药材好,药才好’的朴素真理,用最真诚的方式坚守下去。从一颗茯苓的种植,到一款产品的生产,不断讲好仲景道地药材故事,让更多消费者了解仲景,相信仲景品牌的力量。”我们明白,这份坚守,体现在对农户的长期赋能上,体现在对品质的极致把控上、更体现在对市场的长期负责上。
![]()
从医圣张仲景故里南阳,到大别山道地茯苓之乡岳西,仲景宛西制药用一场采摘季证明:真正的品牌信任,生于泥土,长于匠心,成于对 “药材好,药才好” 的终身坚守——这正是中医药企业在市场浪潮中站稳脚跟的根本,也是其传承千年智慧、守护百姓健康的初心所在。
责任编辑:杨晓 | 责任校对:赵艳丽 | 审核:张旭 | 美编:丁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